環境微生物學(第2版)

環境微生物學(第2版)

《環境微生物學(第2版)》是201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樂毅全,王士芬。本書在汲取國內外眾多優秀教材、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闡述了與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環境領域有關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從細胞、分子或種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環境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和生態分布等,並從微生物與物質循環的角度敘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環境微生物學(第2版)
  • 作者:樂毅全,王士芬
  • ISBN:9787122109378
  • 類別:科學與自然 > 環境科學
  • 頁數:246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書中還介紹了生物學新技術在環境微生物學領域的套用並含有與其配套的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本書內容全面,文字簡明,概念清晰,書中各章節前均有“學習重點”,章節後附有“閱讀建議”以及“本章小結”和“思考與實踐”,力求重點突出,便於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並可供從事環境領域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

目錄

1 緒論
1.1 環境微生物學的形成和發展
1.2 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1.2.1 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1.2.2 學習環境微生物學的意義
1.3 微生物的概述
1.3.1 微生物的定義
1.3.2 微生物的特點
1.3.3 微生物的分類
1.3.4 微生物的命名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徵和分類
2.1.1 病毒的特點
2.1.2 病毒的分類和命名
2.2 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2.2.1 病毒的形態和大小
2.2.2 病毒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2.2.3 病毒的宿主
2.3 亞病毒和新興病毒
2.3.1 類病毒
2.3.2 擬病毒
2.3.3 朊病毒
2.3.4 新興病毒
2.4 病毒的增殖過程
2.4.1 病毒的增殖過程
2.4.2 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
2.5 病毒的培養和計數
2.5.1 病毒的培養特徵
2.5.2 病毒的培養基
2.5.3 動物病毒的空斑試驗
2.5.4 噬菌體的培養和測定
2.6 環境因子對病毒的影響和病毒的存活
2.6.1 物理因素的影響
2.6.2 化學因素的影響
2.6.3 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細菌
3.1.1 細菌的個體形態和大小
3.1.2 細菌的細胞結構
3.1.3 細菌的繁殖
3.1.4 細菌的培養特徵
3.1.5 細菌的物理化學性質
3.1.6 細菌的鑑定
3.1.7 環境中常見的細菌種類
3.2 古菌
3.2.1 古菌的研究
3.2.2 古菌的特點
3.2.3 古菌的分類
3.2.4 古菌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
3.3 放線菌
3.3.1 放線菌的形態和大小
3.3.2 放線菌的菌落形態
3.3.3 放線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3.3.4 放線菌的主要類群
3.3.5 放線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生產實際中的套用
3.4 藍細菌
3.4.1 藍細菌的特點
3.4.2 藍細菌的分類
3.4.3 藍細菌的分布與生態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3.5.1 螺旋體
3.5.2 立克次體
3.5.3 衣原體
3.5.4 支原體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動物
4.1.1 原生動物的一般特徵
4.1.2 原生動物的分類及各綱簡介
4.2 微型後生動物
4.2.1 輪蟲
4.2.2 線蟲
4.2.3 寡毛類
4.2.4 浮游甲殼動物
4.3 真核藻類
4.3.1 真核藻類的一般特徵
4.3.2 藻類的分類及各門特徵簡介
4.3.3 藻類與環境保護
4.4 真菌
4.4.1 真菌的一般特點
4.4.2 真菌的分類
4.4.3 酵母菌
4.4.4 黴菌
4.4.5 傘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5.1 生物生命活動的催化劑——酶
5.1.1 酶的概念
5.1.2 酶的催化特性
5.1.3 酶的組成
5.1.4 酶蛋白的結構
5.1.5 酶的活性中心和酶與底物結合的機理
5.1.6 酶的分類與命名
5.1.7 酶活力和影響酶活力的因素
5.2 微生物的營養
5.2.1 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5.2.2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和營養類型
5.2.3 微生物的培養基
5.2.4 微生物對底物進行代謝的過程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5.3.1 生物氧化
5.3.2 生物氧化的類型
5.3.3 發光現象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5.4.1 產甲烷菌的合成代謝
5.4.2 化能自養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5.4.3 光合作用
5.4.4 異養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6 微生物的生長與環境因子的影響
6.1 微生物的生長
6.1.1 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概念
6.1.2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和生長曲線
6.1.3 微生物生長曲線在廢水微生物處理中的套用
6.1.4 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測定
6.1.5 微生物的死亡及其測定
6.2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子
6.2.1 溫度
6.2.2 pH
6.2.3 氧化還原電位
6.2.4 溶解氧
6.2.5 輻射
6.2.6 水的活度與滲透壓
6.2.7 重金屬
6.2.8 若干有機物
6.2.9 抗生素
6.2.10 其他因素
7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7.1 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和意義
7.1.1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7.1.2 遺傳和變異的意義
7.2 微生物的遺傳
7.2.1 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DNA
7.2.2 DNA的結構與複製
7.2.3 DNA的變性和復性
7.2.4 DNA及其作用
7.2.3 微生物生長與蛋白質合成
7.2.6 微生物的細胞分裂
7.3 微生物的變異
7.3.1 變異的實質
7.3.2 基因突變的特點和類型
7.3.3 基因重組
7.3.4 基因工程及在環境保護中的套用
8 微生物生態學
9 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10 微生物與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
11 微生物學新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套用
12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
附錄
附錄1 教學常用染色液的配製
附錄2 常用染色方法
附錄3 教學用培養基
附錄4 總大腸菌群檢索表(MPN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