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基礎(202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環境學基礎》是202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超峰、鞠美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學基礎
  • 作者:邵超峰、鞠美庭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 頁數:307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2238748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環境學基礎》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共分十一章,包括緒論、全球環境問題、大氣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物理性污染與防治、人口資源與環境、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等。

作者簡介

邵超峰,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兼任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天津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秘書長,先後主持國家 級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8項,發表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主編的教材《環境學基礎(第二版)》獲得教育部“十二五”本科國家 級規劃教材。現為科學技術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專家、農業農村部農產業品產地劃分專家、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影響評價、環境應急管理、水生態環境保護專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環境與環境問題 002
一、人類環境及其功能 002
二、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 007
第二節 環境科學及其研究 009
一、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009
二、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其分科 011
思考題 013
第二章 全球環境問題 015
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化 016
一、氣候變化及其危害 016
二、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021
第二節 臭氧層破壞 023
一、臭氧層破壞及其危害 023
二、臭氧層保護行動 026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損失 028
一、生物多樣性及其現狀 028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 030
第四節 酸雨 034
一、酸雨的危害及其分布 034
二、控制酸雨的行動和措施 037
第五節 荒漠化 039
一、荒漠化現狀 039
二、荒漠化防治 041
第六節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042
一、我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 042
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防治行動和措施 044
第七節 海洋污染 045
一、海洋污染的現狀與危害 046
二、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動和措施 047
第八節 危險廢物越境轉移 049
一、危險廢物及其現狀 049
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控制 050
三、危險廢物的管理 051
思考題 055
第三章 大氣環境保護 057
第一節 大氣層結構與氣象要素 059
一、大氣的組成 059
二、大氣層結構分層 059
三、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061
第二節 大氣污染 062
一、大氣污染相關概念 062
二、大氣污染源 064
三、大氣污染物 066
第三節 我國大氣污染現狀 066
一、我國大氣污染概況 066
二、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069
第四節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073
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 073
二、利用市場手段強化污染治理措施 074
三、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 074
四、強化監督考核機制 074
五、加強巨觀調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074
六、採取綜合措施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075
七、加強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研究及監測能力建設 075
八、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重要環境法律制度關係 076
第五節 大氣環境規劃 076
一、大氣環境規劃技術思路 077
二、大氣環境現狀分析 077
三、大氣環境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 078
四、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 079
思考題 083
第四章 水環境保護 085
第一節 水質及水環境質量指標 087
一、水質指標 087
二、水質標準 089
第二節 水污染及水體自淨 092
一、水污染的危害 092
二、水體自淨 094
第三節 水體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 095
一、無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5
二、有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7
三、石油類物質在水體中的遷移和轉化 097
四、氮、磷化合物在水體中的轉化 099
第四節 我國水污染現狀 100
一、淡水環境現狀 100
二、我國水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102
第五節 水體污染防治途徑 106
一、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 106
二、加大防治工作投入 107
三、構建統一管理機制 107
四、發揮公眾管理作用 107
第六節 水環境規劃 108
一、水環境規劃技術思路 108
二、水環境現狀分析 109
三、水環境容量測算 109
四、水污染物總量控制 110
思考題 111
第五章 土壤環境保護 113
第一節 土壤污染與污染源 115
一、土壤污染 115
二、土壤污染源 121
第二節 農藥與土壤污染 123
一、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 123
二、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 127
第三節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128
一、土壤污染現狀 128
二、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 130
第四節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133
一、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概況 133
二、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134
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136
第五節 土壤污染防治路徑 136
一、立足現實,完善立法 136
二、分工合作,系統治理 137
三、多方動員,共同參與 137
四、多方籌措,保障資金 137
第六節 土壤污染防治規劃 138
一、土壤污染防治體系概念框架 138
二、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139
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143
思考題 145
第六章 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 147
第一節 固體廢物的來源及危害 149
一、固體廢物的來源與分類 149
二、固體廢物的產生現狀 151
三、固體廢物的危害 152
第二節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54
一、固體廢物的控制措施 154
二、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技術 156
三、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157
第三節 固體廢物管理 162
一、國外固體廢物的管理 162
二、我國固體廢物的管理 164
三、“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169
思考題 171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與防治 173
第一節 噪聲污染與防治 174
一、噪聲源及其度量 174
二、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177
第二節 電磁污染及其防治 182
一、電磁污染與污染源 182
二、電磁污染防治 184
第三節 放射性污染與防治 186
一、放射性污染與污染源 186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89
第四節 光熱污染及其防治 193
一、光污染及其防治 193
二、熱污染及其防治 196
思考題 199
第八章 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
第一節 人口現狀 202
一、世界人口增長現狀及趨勢 202
二、我國人口現狀與控制 209
第二節 資源現狀 213
一、自然資源概述 213
二、中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 215
第三節 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係 217
一、人口與環境的關係 217
二、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221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係 223
第四節 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對策及行動 224
一、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對策 224
二、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行動 225
思考題 225
第九章 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 227
第一節 生態系統概述 229
一、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229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229
三、生態系統的功能 236
第二節 生態保護的基本原理 245
一、生態學一般規律 245
二、生態平衡與生態破壞 249
第三節 生態系統保護 256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 256
二、自然保護區建設 257
三、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建立 259
思考題 259
第十章 生態文明建設 261
第一節 生態文明理論 263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 263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 264
三、生態文明應遵循的原則 265
四、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267
五、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 269
六、生態文明推進措施 270
第二節 生態文明行動 271
一、促進綠色發展 272
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72
三、強化污染防治 273
四、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274
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76
六、加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276
第三節 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 277
一、建設任務 277
二、建設進展 279
第四節 生態文明示範創建行動 281
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281
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82
第五節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283
一、建設任務 283
二、建設進展 284
思考題 285
第十一章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287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89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內涵 289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91
三、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 292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293
一、經濟學理論 293
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理論 293
三、人口承載力理論 293
四、人地系統理論 293
五、資源永續利用理論 294
六、外部性理論 294
七、財富代際公平分配理論 294
八、三種生產理論 294
九、三大支柱理論 294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實踐 295
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 295
二、我國可持續發展行動 296
三、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298
四、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301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 303
一、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 303
二、可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 303
三、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系統 303
四、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 304
五、可持續發展的公眾參與 304
六、可持續發展的評估考核 304
思考題 304
參考文獻 3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