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同化能力

環境同化能力

環境同化能力是指環境對外來物質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逐步轉化、合成新物質或新有機體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同化能力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assimilation ability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環境對外來物質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轉化成新物質
定義,簡介,生態調節,生態調節途徑,

定義

環境同化能力是指環境對外來物質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逐步轉化、合成新物質或新有機體的能力。

簡介

物質進入環境直接或轉化後加入到生物圈中各自的生物地球化學大循環。如局部地區因氧化或燃燒而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由於空氣流動而擴散,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合成碳水化合物,逐步進入草食動物、肉食動物體內,轉化成為脂肪等、另外一部分進入海洋轉化成碳酸氫鹽、碳酸鹽貯存起來。其他氮、磷、硫等都有類似情況。環境的調節、同化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為活動加速了許多物質的運動,超過自然的同化能力就使局部地區受到污染。

生態調節

生態調節理論是現代生態學界形成的一種新的理論觀點。所謂生態調節理論,是指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生態系統、半人工生態系或人工生態系統,都存在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正是這種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存在,才得以使生態系統保持一種理想狀態或置位點。研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方式和能力形成的理論觀點,稱之為生態調節理論。生態調節是指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涵養水分污染物淨化、固定CO2營養循環、氣候調節、有害生物的生物控制、災害預防、防風困沙等,生態調節功能的評價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也是當前我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所關心的主要問題。

生態調節途徑

農業非點源污染生態調節與控制的三種途徑:農田生態系統管理、建立植被緩衝帶、利用濕地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是以作物為中心的農田中生物群落與其生態環境間在能量和物質交換及其相互作用上所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主要亞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由農田內的生物群落和光、二氧化碳、水、土壤、無機養分等非生物要素所構成,這樣的具有力學結構和功能的系統,稱為農田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是指不同作物的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農藥化肥施用方法、灌溉制度等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相互組合共同形成的生態系統。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是採取適當的農田管理方式,如農作物間作套種、少耕、免耕、噴滴灌、控制農藥化肥的用量用法及施用時間等。
農田生態系統管理是從源頭控制污染髮生,通過最佳化種植制度、土壤合理耕作培肥、合理灌溉技術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水體環境質量,保證農業穩產高產。指出建立植被緩衝帶和濕地生態工程是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生態調節措施,合理規劃設計、最佳化結構和植物種類,可減少農業非點源污染。
2.建植被緩衝帶
利用不同植被對土壤養分吸收能力的互補性和對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截留、過濾能力,在農田與水體之間建立合理的林帶或草地過濾帶將農田與水體隔開,可以有效地減少農田地表和地下徑流帶來的非點源污染物。
3.濕地生態工程
在農田生態系統增加一些濕地面積,可以有效地消減農業非點源的污染負荷。人工濕地是一種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類似沼澤的系統,在一定長寬比、一定坡度的地塊中,由土壤和填料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的填料縫中或在床體表面流動,床體表面可種植蘆葦或鳳眼蓮等植物,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來實現污水的淨化,如在表面種植蘆葦則稱蘆葦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