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與發展研究

《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與發展研究》是余躍2007年發表的一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與發展研究
  • 論文作者:余躍
  • 導師:丁任重
  • 學科專業:區域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ibu Gulf Rim economy-circle
丁任重指導
學科專業
區域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區域經濟合作 經濟發展 廣西
館藏號
F127.67
館藏目錄
2009\F127.67\1

中文摘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很多區域深化發展。跨國的區域經濟合作給成員國各地方經濟的影響是非均衡的,多國毗鄰地區由於邊境區位與邊境效應的存在,是區域經濟合作中的熱點區域,學術界將這種區域經濟合作稱為次區域經濟合作(Subregional cooperation)。這種次區域經濟合作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在東亞地區出現的新現象,主要指小範圍的、被認可為一個單獨經濟區域的跨國界或跨境的多邊經濟合作。簡單地說,就是不同國家或不同的WTO關稅主體之間,圍繞著某個具有共同利益的地區或項目開展的投資開發與合作。由於次區域經濟合作不涉及多邊或雙邊自由貿易區談判中所涉及到的國家主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而是就某個共同利益地區的發展和某些項目進行合作,因此更靈活、更現實、也更容易推動。所以,與周邊國家更多地開展次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一種新的重要發展戰略。 我國所處的亞洲地區地域廣闊,各國乃至一國各地方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極具多樣性,亞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因此而發展較緩。在這種社會經濟背景下,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當前亞洲地區各國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最有效模式。在現階段,我國發起或參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有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華南經濟圈合作、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包括圖門江次區域經濟合作)、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和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等。 在新世紀,特別是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進入實質性構建階段,作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各方樞紐的環北部灣區域地位突顯,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也因此成為我國次區域經濟合作格局的新亮點。 如何推進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促進次區域經濟發展,本文圍繞著七個方面展開研究和論述: 第一: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是怎樣提出和怎樣論述的?第二:次區域合作的機制是什麼?第三:目前國內外開展次區域合作的情況如何?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第四: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具備哪些優勢和劣勢?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第五: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戰略定位和總體目標是什麼?合作的重點領域和空間格局是什麼?第六:廣西應如何參與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第七:大西南經濟區如何與環北部灣經濟圈互動發展? 全文包括導論,共十部分。其中導論給出了全文的概要,並交代了文章的思想和結構。 本文的第一章是導論,提出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問題,並進行研究綜述。 本文的第二章將系統梳理國內外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成果,結合次區域經濟合作所顯現的新特徵,深入闡述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內涵、特徵、類型、機制及所產生的效應,並深入剖析本文所研究的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所具有的特徵。這是對次區域經濟合作一般理論的闡述。 次區域經濟合作是現代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一種活躍的模式,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以區域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為支撐,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研究。從經濟學觀點看,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質就是生產要素和商品在“次區域”這個地緣範圍內的趨向自由化的流動,從而帶來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相應提高。根據亞當·斯密的觀點,這種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分工的結果,具體到本文所討論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則是區際分工並通過區際貿易而實現與深化分工的結果,因此,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構成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理論。本文將按時間順序深入綜述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的發展,主要涉及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古典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新古典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新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和區域合作理論,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次區域經濟合作一般在毗鄰區域發生,這是次區域經濟合作與體現在國際貿易中的經濟合作的顯著區別之一。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在邊境(界)地區發生是有其必然性的,邊境區位的現代經濟中的優勢是促進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動因,而邊境效應是維繫與推進(或破壞與阻礙)次區域經濟合作深化的一系列影響的總和。因此,區域地域結構理論也將是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理論。次區域經濟合作是介於國際區域經濟合作與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的一種中間形式,深入研究次區域經濟合作,必須結合國際經濟合作理論(主要是其中的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理論進行交叉的融合研究,因此,經濟一體化理論也是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基礎之一。基於這一考慮,本文將在第二章中系統闡述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性理論,這些基礎理論則主要包括區際分工與貿易理論、地域空間結構理論、經濟一體化理論。 本文第三章重點論述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制。針對多數學者對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狹義理解以及其所引發的誤解,本文將構建起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機制體系,從合作理念、合作主體、合作規則與協定三個方面系統展開對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研究。 本文第四章採用個案分析的方法,具體分析國內外典型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個案,這些個案主要包括國際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踐與我國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踐兩個方面。國際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發生在在亞洲地區,典型的有新一柔一廖成長三角次區域經濟合作、北部三角地帶次區域經濟合作(聯接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北部和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北部的地區)。國內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案例則較豐富,主要有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湄公河流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等。通過這些研究,本文將從中歸納出其對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經驗啟示。 本文第五、六、七、八章是對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的具體研究。第五章則套用戰略分析的SWOT方法系統研究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所具有的優勢、劣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我對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本文將從環北部灣經濟圈地緣的毗鄰性、經濟的互補性以及人文社會的共通性深入論證其經濟合作所具有的優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落後性以及內部的不均衡性、現實的經濟衝突和潛在的政治衝突闡述環北部灣經濟圈經濟合作的劣勢。環北部灣經濟圈經濟合作也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這主要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快速發展推動的,而環北部灣國家(地區)基於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強烈的次區域經濟合作願望更強化了這一歷史機遇。但是,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所面臨的挑戰也相當重大。這首先來自美國亞太戰略的實施,將中越兩國分別納入其合作框架中,從而瓦解中越雙方合作關係,並通過經貿關係發展中的路徑依賴增強雙方的隔閡。日本和韓國的東協戰略也是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阻力之一,日韓加強與東協各國特別是越南的經濟貿易往來,增強其產業關聯,將密切其雙邊關係,從經濟上使這個在自然上毗鄰的整體區域被日一越經濟聯繫邊緣化。此外中國台灣地區在經濟上與越南關係的發展也是環北部灣經濟圈一體化的重大阻礙力量。 第六章將對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總體構想進行研究,重點論述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戰略定位、總體目標、基本原則與基本思路 第七章研究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重點領域,包括資源開發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與對接合作、旅遊產業合作、漁業產業合作與貿易合作五大方面。第八章研究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空間格局,分別從環北部灣經濟圈的軸線與城市體系兩個方面探討其空間布局問題。 在我國,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重要主體是廣西自治區。廣西屬西部沿海地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廣西被列入“10+2+3”的西部省區,享受與其他西部省區同等的政策和優惠。廣西面對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在實施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環北部灣經濟圈廣西地區是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力地區,北部灣地區的廣西段,海岸線長1595㎞,島嶼岸線長604㎞,有中等城市三個及一個大城市,現有沿海港口3個,各類泊位10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2個,主要港口有防城、北海、欽州。對新世紀廣西經濟及至大西南經濟的發展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廣西推進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意識也相當強。可以認為,在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起始階段,廣西是其主要的推進力量、組織力量和協調力量。因此,現階段研究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必須重點研究廣西參與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的地位與作用、戰略與對策。為此,本文的第九章將系統研究廣西參與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對策。 大西南經濟區是環北部灣經濟圈中國方的經濟腹地,與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密切相關。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設改善了大西南經濟區的發展環境,也促進了環北部灣經濟圈的發展。在新世紀,大西南經濟區與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互動將進一步促進其發展的升級。本文最後重點討論大西南經濟區與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互動發展。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已進入實質性的構建階段。而如何推進環北部灣經濟圈次區域經濟合作,更是一個新的課題,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工作擺在我們面前。在這裡,我將區域發展理論植入次區域經濟合作理論,提出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新模式,就是希望能夠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理性的分析方法,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構建,推進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提供有限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