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蓮·沃斯·莎凡特

瑪麗蓮·沃斯·莎凡特

瑪麗蓮·沃斯·莎凡特,(Marilyn vos Savant,1946年8月11日-)是截至目前(2008年)為止金氏世界紀錄所認定擁有最高智商(IQ)的人類及女性。她於1946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在剛滿10歲的1956年9月時初次接受斯坦福-比奈智商測驗,測得智商高達228 。後來數十年間陸陸續續接受數次智力測試, 最高達到243。

瑪麗蓮現在從事文學創作,也編寫劇本,並長期在《Parade》雜誌開闢名為〈Ask Marilyn〉的專欄,專門回復讀者各式各樣的問題,從數學到人生都有。瑪麗蓮也是普羅米修斯社團(Prometheus Society)的成員之一,該社團以非高智商者不能加入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麗蓮·沃斯·莎凡特
  • 外文名:Marilyn vos Savant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 出生日期:1946年8月11日
  • 職業:專欄作者, 講師, 劇作家
人物評價,人物經歷,其他信息,

人物評價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竟然是一位如此優雅美麗的女性,智商高達228!
瑪麗蓮·沃斯·莎凡特瑪麗蓮·沃斯·莎凡特
“大都會"俱樂部(The Metropolitan Club)位於紐約第五大道60街,是一棟宏偉的曼哈頓風格建築。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P. Morgan)在1894年任命紐約的當紅建築師斯坦福懷特(Stanford White)為他建造一所紳士會所時,他很可能說了一句:“花多少錢都無所謂!”在這個一月末周一的夜晚,只有幾位會員在大紅色印有字母圖案的地毯上流連,但是現在只有七點過一點,為時還早。但這正是瑪麗蓮·沃斯·莎凡特(Marilyn vos Savant)最喜歡出現的時刻。
莎凡特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她喜歡跳舞。幾年前她和她的丈夫,人造心臟的發明者羅伯特·賈維克(Robert Jarvik)一起正式開始學習舞蹈。他們大約每一月來一次俱樂部。如果他們來得夠早,整個舞池就屬於他們兩個人了。
莎凡特是她的真名,是她母親未婚時的名字。這個名字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紅極一時。在她還是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中心的一名在校女生的時候,她做了一項智力測試。30年後,她的智商被曝光了。1985年,吉尼斯紀錄收錄了她的事跡:在她只有10歲的時候,她就答對了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成人智商測驗的所有題目,這證明她那時已經擁有了相當於22歲11個月的人的智力水平,而她的智商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228.
這一結果的公布改變了莎凡特的生活。她開始頻頻出現在電視和媒體上,包括一份航空雜誌,剛好被賈維克看到,於是他決定找到她並約她見面。另外她也做起了使她在美國名氣大振的“問問瑪麗蓮”,這是周日雜誌《展示》(Parade)的一個專欄,並由400多家地區性報紙聯合刊登。在過去的22年中,莎凡特已經解答了無數的問題——“雲雀到底有多快樂?”“我妻子每天都用吹風機,這種噪聲會不會損害她的聽力?”——在這一過程中,她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對她的眾多冬粉和世界上其他那些高智商者來說,莎凡特是個罕見的天才,熱衷於解答各種各樣的難題;對一些詆毀者來說,莎凡特要么就是浪費了她的天分,要么就是為他們提供了絕好的證據,即一個人的高智商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不管怎樣,她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且給公眾意識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比如她曾在1999年的連續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飾演角色。她和好萊塢女演員,電影《外星奇緣》的第一主演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同是斯普林菲爾德門撒協會(Springfield Mensa society)的成員。(門薩協會於1946年成立於英國牛津,創始人是律師羅蘭德·貝里爾(Roland Berrill)及和科學家兼律師蘭斯·韋林( Lance Ware)。當時,這兩位自認聰明異常的人突發奇想,編制出一些高難試題以測試智商,受到廣泛追捧。興奮之餘,貝里爾和韋林乾脆成立一個俱樂部,號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今天,門薩俱樂部擁有10萬多名會員,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譯者注)
在訪談中,莎凡特巧妙避開花哨的言辭,並且表現的極為普通。“人們總指望著我像一個會走動的百科全書或人工計算器,”她說,或者"非常的不同尋常,非常深奧難解,有極高深的天分,但是我真的不是那樣。”她的言詞有如她寫專欄所練就的那樣,很有條理;為避免誤解,又有些過於斟酌的味道。比如有一次她在描述她聖路易斯的宅邸時說:“你可以在那裡看到星星,不像在紐約,你只能看到金星。”之後她停頓了一下,“不好意思,金星不是一顆恆星。”莎凡特已經出版了數部劇本和半打的自助類書籍,在談及文化時,她措辭有些小心翼翼,以免顯得狂妄尊大。相較於喬伊斯,她更喜歡普魯斯特,儘管她向我承認說“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還是有不少的精彩筆觸。”

人物經歷

莎凡特於1946年出生在聖路易斯中南部,起名為瑪麗蓮·馬赫(Marilyn Mach)。她的父母,約瑟夫·馬赫(Joseph Mach)和瑪瑞娜·沃斯·莎凡特(Marina vos Savant)都是移民,分別來自德國和義大利,在小鎮的藍領住宅區經營酒吧和烤肉店。莎凡特在描述她童年(也就是她的前半生)時帶著一絲遙遠的、微諷的語氣。當她告訴我父母是怎樣試圖將她和她的兩個哥哥撫養成為美國人時笑了,“我在家裡時,不知道有多長時間聽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蹩腳的,不符合語法的英語。真的是非常有趣。你知道,他們已經盡了全力。”她溫和的制止了我進一步深究這一過去的企圖,“一個人的背景對人的一生可以如此重要,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她說,“有時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有點奇怪,因為似乎像是黑暗的中世紀或其他的時代,或另一種人格,我猜我可能是這樣。”
在學校時莎凡特很快就被公認為是一個極有天分的小孩,她在7歲,8歲,9歲時智力測試全都是最高分。當她於10歲時在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成人智商測驗中得了滿分後,當地學校董事會的一位心理學家說他從未見過這樣的事。然而莎凡特卻一點兒都不覺得驚奇。“這不算什麼新聞,”她說。"這是非常尋常的事情。”但是她的校長對她印象極其深刻,他讓莎凡特翹掉幾節課去他的辦公室幫忙。從那時起她的生活就變得有些特殊,她是學校里僅有的幾名有權看其他學生智商成績的人。她的愛好就是將她的同學們與其智商分數對號入座。“我會與他們交談片刻,盡力猜測他們的智商,然後再去看他們的分數來驗證我的猜測,”她回憶道。“我開始變得非常拿手。”
瑪麗蓮·沃斯·莎凡特和她的媽媽,攝於1953年瑪麗蓮·沃斯·莎凡特和她的媽媽,攝於1953年
1985年,她再次測了智商,比之前的兩位保持紀錄者高了31分。第二年,她開始為《展示》雜誌(Parade)撰稿。自那時起,她就不斷的被層出不窮的問題包圍。《展示》雜誌的沃爾特·安德森回憶說,在20世紀80年代的雞尾酒會上,人們總愛給莎凡特出各種各樣的謎語和數學題。你很難說服她不去迎接這些挑戰。“從她兒時起,人們就一直問她問題,”他解釋道。這些邏輯問題並不會使莎凡特感到緊張,而恰恰使她名聲大噪(如蒙提霍爾問題,或稱三門問題) (The “Monty Hall dilemma”),而這么多年後,安德森仍然對莎凡特將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感到興奮。比如他深信她對經濟危機的理解和其他大多數人都不一樣。“你知道在過去的25年裡,人們編造了很多瑪麗蓮的謠言,”他在訪談結束時說道,“作家都想出來顯擺一下他們有多聰明。但是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問她什麼問題?我們應該認真的對待她。”

其他信息

互動訊息
你想對這位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提問嗎?將你的問題傳送到AskMarilyn(名字)加@ft點com(後綴),被選中的問題將會得到瑪麗蓮·沃斯·莎凡特的解答並被刊登在下一期的雜誌上。(發英文郵件,百度不允許貼郵件地址我還是貼了,增強國際文化交流也算我功勞一件哈,當然前提是你英文夠好!)
[小編ftanty編輯本文小貼士] 初次聽聞莎凡特是緣於同齡作家蔣方舟新浪微博提到,小編當時看到蔣方舟說此女是智商和文才兼備,是少有的奇女子,於是興趣盎然地搜尋此女,卻發現中文引擎都搜尋不到什麼信息,最後好歹在谷歌和有道搜到一點蹤影,打開一看全是美式英文網站,英語糟糕的我不覺翻譯吃力,終於再次谷歌翻頁的情況下搜到了羊城網帖子裡提供的文本,在此一併對譯者和編輯記者表示謝意。
智商最高女子答讀者問
(文稿發表時間:2009-06-05)
英國《金融時報周末雜誌》(FT Weekend Magazine)上個月刊登了一篇有關瑪麗蓮·沃斯·莎凡特(Marilyn vos Savant)的特別報導。莎凡特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228。她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長大,父母分別是德國和義大利的移民,曾先後經營烤肉店和乾洗店。儘管莎凡特非比尋常的智力在孩童時就得到關注,但直到她在快40歲時搬到紐約後,才因此聲名大噪。
自1986年以來,沃斯·莎凡特一直在為美國的《展示》(Parade)雜誌撰寫每周專欄,回答讀者的提問——而且,繼我們為她撰寫的人物傳略之後,她又同意解答英國《金融時報周末雜誌》讀者的提問。電子郵件如潮水般紛至沓來。許多問題都與當前的經濟危機相關——一位讀者問道:“未來幾年一定會發生通貨膨脹嗎?”;另一個問:“我怎么能夠設計出公正的裁員計畫?”。其他讀者則向沃斯·莎凡特發出了挑戰,要求她完成複雜的數字排序,或解釋機率問題——正如她在解決著名的蒙提霍爾問題(Monty Hall dilemma)時所做的那樣。此外,許多人對智商本身這個概念就非常著迷。一位讀者問道:“為什麼我的智商如此之低(大約76),但似乎還是完全能夠應付考試和工作中的複雜問題呢?”最後,還有人提出宏大而不可知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嗎?”——和照例必有的問題:“什麼是真理?”
沃斯·莎凡特對其中6個問題的回答如下:
問題1:你如何理解金融危機?——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
回答:我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一個以增長為基礎的經濟必然會時不時地出現磕磕絆絆。一整個行業都有可能崩塌。這是用紙牌搭成的屋子,非常不可靠。最終,經濟必然要衍變成以穩定為基礎運行的體系,否則就會倒塌——意味著經濟衰退嚴重到崩潰不可避免、困難局勢廣泛蔓延。
其次,人們普遍有這么一種概念:在目前這場亂局中我們損失了巨額財富。這是一種誤解。相反,投資者是被他們的經紀賬戶對賬單所誤導了,原因就是我所說的“柴郡乘數”(Cheshire multiple)。柴郡乘數是根據查爾斯·道奇森(Charles Dodgson)(又名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那只會消失的貓命名的。
股價為例。眾所周知,我們的對賬單顯示的是,我們所持股票數乘以股票最後一次交易的交易價格。這就是柴郡乘數。某地的某隻股票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後,瞧瞧吧——每個擁有這隻股票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投資升值了。但這不是財富;而是假象。
比如說,一個辛苦工作的送匹薩的小伙決定買一隻股票,他支付的價格比上一個人多了1英鎊,並且這隻股票的可流通股(可在市場上交易的股票)是5000萬股。那他是不是就創造了5000萬英鎊的財富了呢?不,沒有。
但會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這個數字代表了存放在所謂股市“銀行”中的財富,而且他們可以隨時得到這筆錢,除非股價下跌。事實上,這些錢根本不存在。所有這些經紀賬戶對賬單中的金額加起來就等同於市值,其它什麼都不是。而每張單獨的對賬單戶僅僅說明了,在那個時點,如果有少數投資者試圖出售股票,這個投資者大概能夠獲得多少收入。如果有許多投資者同時拋售,賣方就會超過買方,因此股價就會直線下跌。
你要了解的是,柴郡乘數指的不僅僅是股價上漲的現象,而是會引發氣球般膨脹的效應。一些普通活動就有可能刺破氣球,導致這種效應消失。例如,假設人口老齡化導致更多的退休人員開始拋售股票換取現金。但由於不存在這樣的資金儲備來維持這種緩慢的資金流出,股價就會開始下跌。
這意味著:儘管每張經紀賬戶對賬單都是正確無誤的,但所有賬戶的總和卻不是。這種虛擬的總和就是普通投資者認為以某種形式存在著的“財富”——這種誤解充滿了經濟危險。
問題2:假設你在拋一個均勻的硬幣。出現了9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的結果。按理說,不管之前的結果如何,第11次拋擲的結果都應該是隨機的,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幾率是一半對一半。然而,機率的基本特徵表明,此後的拋擲必須要出現更多反面向上的結果,才能使最終正反兩面朝上的機率都是50%。你能解釋這一矛盾嗎?——詹姆士·帕默(James Palmer),加拿大多倫多
回答:這個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問題,其實存在缺陷。假設我們將一個硬幣只拋兩次。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根據你(支持存在矛盾)的論證過程,下一次拋擲更有可能出現硬幣立住的結果。機率適用於一個無限期內的平均數,而不是最終結果。因此,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機率會圍繞一個中間值上下波動,或高於50%,或低於50%,但仍然不可預測。如果我們在任一時點——第10次或第一百萬次——檢查序列,可能會發現正面朝上的次數更多,或者相反。而且,即使我們剛好發現兩者的機率等同,它們也不會一直如此。
問題3:你覺得政府積極鼓勵人們借錢(消費),是挽救經濟衰退的正確方法嗎?——卡羅琳·凱利(Caroline Kelly),倫敦亨頓
回答:不是。我認為,在短期內,更多的消費活動能對經濟起到適度幫助;在境況較好的時期,甚至會出現經濟成長的假象。但在當前的環境中,增加家庭負債將導致個人財務問題增加。因此,我不認為政府鼓吹消費是國民服務的一種形式有什麼用,除非當政的官員可能更有興趣轉移一部分負擔,而不是尋求持久性的解決方案。
問題4:你活著是為了什麼?是像大多數人一樣,為了最廣泛意義上的快樂嗎?——伊恩·貝里根(Ian Berrigan),美國喬治亞州雅典市
回答:我活著是為了追求智慧和美,它們使我感到快樂。根據我的經驗,智慧來自於尋找並理解真理的過程。而美是由人創造的,方式多種多樣:愛、音樂、藝術、等等等等。
問題5:為何已開發國家收入不均的惡化程度如此驚人?——馬太·桑西奇(Matthew Cencich),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
回答:我認為,收入不均是總體經濟成長的正常結果。最低收入(零收入)無法變得再低,但最高收入可以不斷增加。而且它們當然會不斷增加。
問題6:如果不是剛好長得漂亮,你覺得你的智力會得到應有的關注嗎?——伊娃·勞倫斯(Eva Lawrence),英格蘭赫特福德郡聖奧爾本斯
回答:我其實不漂亮,謝謝你——只是我是一位女性。不過,這一點確實起到了作用。這個事實讓許多女性很受用,但卻導致一些男性(謝天謝地,不是所有的男性)想就每件小事與我爭辯一番。他們顯然非常喜歡這么做,至於為什麼我還沒清楚。我常常在想,除了我把某件事情完全弄錯,還有什麼事情能讓這些男性更開心!
(譯者/董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