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粘土動畫,是聖丹斯電影節開幕大作,由亞當·艾略特執導,托妮·科萊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瑞克·巴納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1月15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電影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動畫作品,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講述了兩個古怪筆友長達20年的友情,怪異卻純真。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配音 |
---|---|
瑪麗 | 托妮·科萊特 馬海燕(CHC家庭影院版) |
馬克斯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吳永慶 |
達米安 | 艾瑞克·巴納 |
旁白 | 巴瑞·哈姆弗萊斯 白濤 |
年輕的瑪麗 | 貝瑟妮·惠特莫爾 |
維拉 | 蕾妮·蓋爾 |
無家可歸的人 | 伊恩·莫莉麥德倫 |
職員表
角色演員介紹
- 瑪麗演員:托妮·科萊特8歲的瑪麗是一個胖女孩,住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她喜歡卡通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朱古力。瑪麗的媽媽是個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製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天從郵局的電話簿撕了一角,寫信給住在紐約馬克思先生,想要問他滿腦子奇奇怪怪的問題,沒想到意外收到了回信。
- 馬克思演員:菲利普·塞默·霍夫曼44歲的馬克思是一個住在嘈雜紐約城的猶太人,患有自閉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卡通片及吃朱古力。他迫於生活壓力,總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總感到孤獨。某一天他收到了陌生小女孩瑪麗寄自澳洲的信,上面還附了一根他很喜歡的櫻桃朱古力棒。馬克思回信後,二人成為了筆友。
- 達米安演員:艾瑞克·巴納瑪麗的鄰居,與瑪麗是青梅竹馬,樂天派,整天與瑪麗嘻嘻哈哈,給予她歡樂。
- 維拉演員:蕾妮·蓋爾瑪麗的母親,而且還是個酒鬼,對瑪麗經常冷嘲熱諷。
音樂原聲
曲目 | 演唱者 | 專輯資料 |
---|---|---|
Penguin Cafe Orchestra | Perpetuum Mobile | |
ABC Radio Orchestra | Old Mother Hubbard | |
Sydney Alpha Ensemble | Russian Rag | |
Dale Cornilius | Across Two Worlds | |
Leroy Anderson | The Typewriter | |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 Dance of The Knights | |
Penguin Cafe Orchestra | Prelude & Yodel | |
The Kings Consort & Choir | Zadok The Priest | |
Dale Cornilius | Max's Meltdown | |
Bert Kaemfert and His Orchestra | That Happy Feeling | |
The London Pops Orchestra | Zorba's Dance | |
Nana Mouskouri | The Humming Chorus | |
Bert Kaemfert | A Swinging Safari | |
James Last and his Orchestra | That's Life | |
Dale Cornilius | How I Feel / Pulping Her Life |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
Pink Martini | 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 | 發行日期:2009年05月15日 |
幕後花絮
- 影片是澳大利亞出品的第二部以定格的方法拍攝成的動畫,第一部是《9.99美元》。
- 整部卡通片是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製作而成,劇組一共用了6台佳能數位相機拍攝這些靜止的畫面。
- 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現在街角商店櫥窗里的文字、招牌上的文字、包裝上的文字、啤酒瓶上的文字、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書信上的文字——統統是亞當·艾略特親自書寫。
- 影片一共製作了475個微縮的道具,從酒杯到打字機,都是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用黏土捏出來的。特別是影片中出現的那台老式打字機,工作人員花了9周時間設計和製作。
- 影片使用了886隻含有電線製作的骨骼的由塑膠做成的手。
- 劇組製作了394個瞳孔,每一個瞳孔和一個小瓢蟲差不多大小。完全由技師手工製作,每個瞳孔製作出來之後,都被畫上了一個閃亮的小白點。
- 影片的設定過程中一共使用了212個黏土人,這些黏土人由黏土、複合材料、木棍和金屬製作而成。每一個黏土人身上的各個關節都是可以活動的。攝製組特別為影片的兩個主角製作了十幾個拷貝。
- 影片中一共使用了38個燈泡。這些燈泡也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用黏土搓出來的。並且還在燈泡後面拉上了電線。
- 808個Early Grey牌的泡茶袋在影片中出現,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幾乎劇組裡的所有人——從導演到美工,從製片人到服裝設計師——都參與了泡茶袋的製作。
- 一共有73公斤的塑膠被用來製作人物的嘴、手和原始的骨架。每一批塑膠模具都需要被漆成同樣的顏色,並且按照相同的原料比例混合,以便有相同的質地、紋理、密度和熔點。
- 12升潤滑劑在影片中被用作流體。從杯子裡的水到眼淚再到叢林中流淌的小河都是由這些潤滑劑製造出來的。
- 亞當·艾略特不僅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設計者。他表示是紐約攝影師戴安·阿伯斯(Diane Arbus)拍攝的與眾不同的黑白肖像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並且影片中有一個角色就是按照阿伯斯的形象設計的。
- 拍攝期間,整個劇組吃掉了260公斤西紅柿、280公斤咖啡豆,喝掉了2600升牛奶,並且消耗掉了7800塊鬆餅——其中有5236塊是被導演吃掉的。
獲獎記錄
名稱 | 時間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9年 | 水晶熊獎-青少電影:最佳長片 | 獲獎 | 全體劇組 |
亞洲太平洋電影獎 | 2009年 | 最佳動畫長片 | 獲獎 | 全體劇組 |
澳大利亞導演協會獎 | 2009年 | 最佳劇情片獎 | 獲獎 | 全體劇組 |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 | 2009年 | 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亞當·艾略特 |
最佳電影 | 全體劇組 | |||
最佳產品設計 | 亞當·艾略特 | |||
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 | 2009年 | 奧特大獎 | 獲獎 | 亞當·艾略特 |
幕後製作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2009年1月15日 | 德國 | 2009年2月9日 | 澳大利亞 | 2009年4月9日 |
法國 | 2009年7月14日 | 捷克 | 2009年7月30日 | 波蘭 | 2009年8月3日 |
墨西哥 | 2009年8月21日 | 希臘 | 2009年9月21日 | 丹麥 | 2009年9月21日 |
芬蘭 | 2009年9月26日 | 羅馬尼亞 | 2009年10月2日 | 西班牙 | 2009年10月5日 |
韓國 | 2009年10月9日 | 加拿大 | 2009年10月14日 | 挪威 | 2009年10月22日 |
日本 | 2009年10月22日 | 紐西蘭 | 2009年11月26日 | 俄羅斯 | 2009年12月3日 |
比利時 | 2010年2月17日 | 巴西 | 2010年4月16日 | 瑞典 | 2010年5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