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蒙台梭利

瑪麗亞·蒙台梭利

瑪麗亞·蒙台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麗亞·蒙台梭利
  • 外文名:Maria Montessori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日期:1870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1952年5月6日
  • 畢業院校:羅馬大學
  • 主要成就:創立蒙台梭利教育法
簡介,教育理念,著作,

簡介

蒙台梭利成長於一個有教養的家庭。她的父親亞歷山卓.蒙台梭利(Alessandro Montessori)在財政部工作,並管理國營菸草手工製造局。母親芮妮爾.斯托帕尼(Renilde Stoppani ),則是具爭議性的神學兼地質學教授安東尼奧·斯托帕尼(Antonio Stoppani)的侄女。根據他的連結了神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中,蒙台梭利發展出她的宇宙教育。早在學生時期,蒙台梭利即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並且因此就讀一間科技高中。1890年蒙台梭利登記研讀醫學。(這在義大利是在1875年才可能發生的事。)
在學業上蒙台梭利特別專研胚胎學和進化論。她的科學觀點原則為實證主義。在蒙台梭利的最後兩學年時,她在羅馬一家心理專科醫院擔任助理。蒙台梭利特別專注兒童醫學,並且在羅馬的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童心理部門擔任助理醫師和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她重點針對那裡需要特別照顧的、精神上有障礙的兒童。蒙台梭利被這些兒童沒有尊嚴、無人照顧的生活狀況深深觸動並致力補救。因此她將讓·馬克·加斯帕爾·伊塔爾和愛德華·塞金(Edouard Seguin)逐漸被遺忘的、關於“心理學方法”的教科書翻譯成義大利文。
如同這兩位前輩,蒙台梭利相信如何對待“弱智”或“智障”不是醫學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因此她要求設立針對這些被折磨兒童的特別學校。
1896年蒙台梭利完成精神病學有關“對抗的幻覺”的博士論文。之後便開啟她最重要的研究歲月。直到1907年蒙台梭利發展出人類生物學的理論,並且根據她的教育學和在兒童之家的實際實驗,奠定神經精神病學的基礎。
1899年蒙台梭利獲得義大利教育部長圭多·巴切利(Guido Bacelli)授命,在羅馬舉行一系列關於精神障礙兒童的教育的演講。得益於這門課程兩年後成立了以蒙台梭利為領導者的醫療衛生教育機構。在這個時期蒙台梭利發展出針對語言課程和數學特別的教學法。
1901年蒙台梭利離開這個機構,並且開始人類學、心理學和教育哲學的課業。1904年她在羅馬教育學機構講授人類學和教育學。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羅馬勞工區San Lorenzo成立兒童之家,給那些來自社會上弱勢家庭的兒童。這個時期她的一個重要經歷是她對一個三歲小女孩的觀察。這個女孩完全沉浸在自己玩圓頂帽的世界,用最強烈的分散注意也不被影響。蒙台梭利從對這個女孩集中注意力的行為的觀察,歸納出“注意力的兩極化”,其中的實驗性研究對她日後的研究貢獻很大。
從這個時期的經驗蒙台梭利發展出針對兒童教育的蒙台梭利教學法,至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被此方法教過,並且在世界各地仍然很普遍。雖然蒙台梭利的教學法在20世紀的30、40年代被很多醫院所遺棄,但在今日已被廣為熟知。
從1913年起在北美形成一股對蒙台梭利教學法的熱潮,之後這股熱潮再度消退,直到1960年南希·麥考·蘭布希(Nancy McCormick Rambusch)成立美國蒙台梭利學會才再度復甦。
第二次大戰前,雖然蒙台梭利在義大利的實驗學校曾接受墨索里尼政權下的義大利政府資助。但當蒙台梭利看到自己的學校兒童也和青少年一樣接受統一的法西斯制服時,她覺悟到與這樣的政權結合是錯誤的,蒙台梭利不願與貝尼托·墨索里尼妥協,把孩子如同士兵一樣地訓練,這有違她的原則,她開始逃往西班牙居住,直到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於是她移居荷蘭直到1939年,在1939年印度的神智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邀請蒙台梭利訪問印度。她接受邀請並與她唯一的兒子馬利歐‧蒙台梭利先生抵達印度,這預告她與印度開始新的關係,她並在金奈的Adyar河邊建造她的居所。戰爭使她被迫停留在印度,她在兒子馬利歐的協助下,主導了16個梯次被稱為印度蒙台梭利訓練課程,這些課程為印度的蒙台梭利活動鋪設了堅固的基礎。在那裡她並發展出宇宙教育的原則和地球兒童計畫。
過世前蒙台梭利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康寧吉尼衛格路161號度過最後的歲月,該處現在成為蒙台梭利紀念館和國際蒙台梭利協會總部(AMI),今日在荷蘭她仍被奉為蒙台梭利國際協會的主席。1952年5月6日她在拜訪朋友時在荷蘭的友人處-諾德惠克 安齊(Noordwijk Ann Zee)過世 ,正如她的遺言“人生旅行的終點就是她的安眠處”,蒙台梭利被安葬在諾德惠克(Noordwijk)的天主教墓地,她的墓志銘以義大利文刻著‘我祈禱我心愛的孩子們,所有人都能進入我在人類和世界裡所建造的安寧和平(IO PREGO I CARI BAMBINI, CHE POSSONO TUTTO DI UNIRSI A ME PER LA COSTRUZIONE DELLA PACE NEGLI UOMINI E NEL MONDO) ’。
1898年蒙台梭利未婚生下的兒子馬利歐出生。她讓人照顧他並且去鄉下探望他。之後馬利歐擔任蒙台梭利的秘書直到她去世,或許他也是蒙台梭利所構想出成長理論的創造者之ㄧ。直到馬利歐40歲時,蒙台梭利才告訴他是她的兒子。
在1952年蒙台梭利死後,馬利歐‧蒙台梭利繼續領導學會直到1982年他去世。

教育理念

兒童之家的教育理念:
(一)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就能自然的活動他的筋骨,健康的身體隨之而至。
(二)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蒙台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並著力於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具,讓兒童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聽講。
(三)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唯一必須人為的就是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因為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四)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蒙台梭利在1932年向英國的蒙台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當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蒙氏畢生心血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慮。”
(五)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認為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一定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當頭疼,並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無法將屋內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著作

1909年:“學齡前的兒童自動教育”。 1910年:“蒙台梭利法”。 1914年:“我的手冊”。 1916年:“針對學童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1929年:“住在教堂的兒童”。 1938年:“兒童是與眾不同的”。 1949年:“關於人的教育”、“創意的兒童,吸收的心智”、“教育和自由”。 1948年:“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