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塔·阿格里奇

瑪塔·阿格里奇

瑪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鋼琴演奏者。

1955年,師從奧地利鋼琴演奏者弗里德里希·古爾達。1957年,在三周內贏得布索尼、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開始受到關注。1960年,錄製首張唱片。1965年,獲得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正式開啟演奏生涯。1968年,開始與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唱片。1978年,與美國指揮家西蒙·戈德伯格、荷蘭室內樂團錄製莫扎特的《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1984年,與小提琴演奏者吉頓·克萊默合作,錄製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1992年,參加柏林除夕音樂會演出。1996年,隨指揮家夏爾·迪圖瓦執掌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次來華演出。1997年,憑藉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專輯獲得西班牙雷射唱片大獎。1999年,二度赴華演出。

2000年,憑藉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鋼琴協奏曲專輯,獲得第42屆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獎”。2002年,舉辦首屆盧加諾音樂節瑪塔·阿格里奇音樂會。2005年,憑藉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組曲專輯,獲得第47屆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獎”。2013年,憑藉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專輯,獲得古典回聲獎“最佳鋼琴專輯”。2015年,發行《阿格里奇與阿巴多鋼琴協奏曲錄音全集》。2017年12月,與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李斯特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塔·阿格里齊
  • 外文名:Martha Argerich
  • 國籍:阿根廷
  • 出生地:布宜諾斯艾利斯
  • 出生日期:1941年6月5日
  • 職業:鋼琴演奏者
  • 主要成就:1957年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1957年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第42屆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獎
    2013年古典回聲獎最佳鋼琴專輯
早年經歷,個人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音樂作品,參演紀錄片,演奏風格,風格特徵,曲目範圍,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瑪塔·阿格里奇出身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在大學工作的經濟學家。1944年,3歲時開始習琴。1946年,5歲時師從文森左·斯卡拉穆薩系統學習鋼琴。1949年6月,8歲的她首次登台演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科隆大劇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受到觀眾的歡迎。

個人經歷

1955年開始,在維也納師從奧地利鋼琴演奏者弗里德里希·古爾達,後又在瑞士日內瓦拜帕蒂夫人和尼基塔·馬加洛夫為師。1957年9月,16歲的她先在義大利波爾薩舉辦的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此後又在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中取得一等獎,中間僅間隔三個星期。
1955年,14歲的阿格里奇向古爾達學琴1955年,14歲的阿格里奇向古爾達學琴
1960年,師從義大利鋼琴演奏者阿爾圖羅·米開蘭傑利繼續深造;同年,與德國DG唱片公司合作,錄製首張專輯,曲目包括蕭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拉威爾與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其中錄製的李斯特《第六匈牙利狂想曲》,引起了美國鋼琴演奏者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的注意。
1965年10月,在華沙贏得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並獨攬圓舞曲和瑪祖卡獎,波蘭唱片公司在現場錄製了她演奏的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從而正式開啟了她的演奏生涯。
1967年,首次到美國演出,錄製了蕭邦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1968年至1969年,在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的指揮下,與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協作,錄製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
1970年10月,首次赴日本演出。1971年,與瑞士指揮家夏爾·迪圖瓦英國皇家愛樂樂團錄製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977年5月,同美籍鋼琴演奏者畢肖普·科瓦塞維奇一起,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錄製巴托克的《奏鳴曲》。1978年5月,與美國指揮家西蒙·戈德伯格、荷蘭室內樂團錄製莫扎特的《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
1981年,公開宣布不再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此後事業重心開始偏向室內樂。1982年,與義大利指揮家里卡多·夏伊、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合作錄製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1984年,與小提琴演奏者吉頓·克萊默合作,錄製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1992年12月,在柏林除夕音樂會中,與指揮家阿巴多、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理察·施特勞斯的《鋼琴與樂隊戲謔曲》。1995年,在德國指揮家約爾格·費爾貝爾執棒下,與海爾布隆符騰堡室內樂團錄製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海頓《第十一鋼琴協奏曲》,並獲得東京唱片學術獎。
1996年4月,隨指揮家夏爾·迪圖瓦執掌的法國國家交響樂團首次來華演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彈奏李斯特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997年,與指揮家阿巴多、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並憑藉該專輯獲得西班牙雷射唱片大獎。
阿格里奇與鋼琴家傅聰的合照阿格里奇與鋼琴家傅聰的合照
1999年11月,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中,與大提琴演奏者米沙·麥斯基、鋼琴演奏者傅聰一起舉辦室內樂音樂會;同年,為支持年輕演奏者,建立“阿格里奇鋼琴獎”,並在日本建立“阿格里奇音樂節”。
2000年2月,憑藉《普羅科菲耶夫:第一&第三協奏曲;巴托克:第三鋼琴協奏曲》專輯,獲得第42屆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獎(帶管弦樂隊)”;同年,公開宣布自己罹患黑瘤皮膚癌,並在美國加州聖塔莫尼亞的約翰·韋恩醫院接受治療;在治療卓有成效後,為表示對醫院的感激而籌款,在紐約舉辦答謝音樂會。
2002年6月,舉辦第一屆盧加諾音樂節瑪塔·阿格里奇音樂會,音樂會上的多數演奏都以室內樂為主。2005年2月,憑藉與俄羅斯鋼琴演奏者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合作的《普羅科菲耶夫:灰姑娘-兩台鋼琴彈奏的組曲》,獲得第42屆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獎”;同年9月,榮獲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
2006年7月,與夏爾·迪圖瓦共同擔任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的導師,除了合作演出外,還為夏令營的學員們開班授課。2011年,DG唱片公司推出《阿格里奇70大壽套裝》,收錄了一些她過往的重要錄音。
2012年1月,主演了由女兒史蒂芬妮·阿格里奇執導的紀錄片《糟糕的女兒》;同年,入選《留聲機》雜誌古典音樂名人堂。2013年8月,憑藉在盧加諾音樂節現場錄製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專輯,獲得德國古典回聲獎“最佳鋼琴專輯”。
2015年1月,為紀念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逝世一周年,DG唱片公司發行了《阿格里奇與阿巴多:鋼琴協奏曲錄音全集》,收錄了阿格里奇與阿巴多合作超過45年之久的鋼琴協奏曲作品;同年3月,與阿根廷鋼琴演奏者、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雙鋼琴音樂會。2017年12月,與指揮家巴倫博伊姆、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李斯特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個人生活

1963年,與華裔音樂家陳亮聲結婚,他們有一個名叫Lydia Chen的女兒,是箇中提琴家。後於1964年離婚。
1969年,與瑞士指揮家夏爾·迪圖瓦結婚,兩人育有一女,名叫安妮·迪圖瓦。後於1973年離婚,但仍繼續在音樂上友好合作。
1974年,與美國鋼琴演奏者史蒂芬·科瓦謝維奇結婚,兩人有一個名叫史蒂芬妮·阿格里奇的女兒,是個攝影師。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音樂專輯共15張
查看更多
以上音樂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參演紀錄片

時間作品導演備註
2012年
糟糕的女兒
史蒂芬妮·阿格里奇
該紀錄片為瑪塔·阿格里奇的女兒史蒂芬妮·阿格里奇拍攝完成

演奏風格

風格特徵

阿格里奇雖師承弗里德里希·古爾達等人,系統地學習了他們風格,但她未拘一格,沒有具體歸屬於某人、某種風格。她就是她自己,一種聚多家之長而又只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更多憑藉的是自己的音樂直覺,而不是照搬別人,或靠某些音樂之外的因素來給予加強、補充。從總體的風格上看,阿格里奇並非“怪才”,並不做異端處理,她以原譜為本,彈奏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感知;此外,她雖然注重技術,但並不像技巧派那樣生冷。
阿格里奇具有女性鋼琴演奏者少見的力道、速度與外放的性情,這讓她的演奏風格無法被歸為女性鋼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阿格里奇具有像男性鋼琴演奏者一樣粗壯的手臂、結實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與炫技的男性鋼琴演奏者相比較。例如,在彈奏輕柔的樂曲時,她的手指只要平貼於鍵盤,就可以發出按壓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時,也可以運用雙手敲擊出足夠的音量。同時,阿格里奇的演奏也並非一味生猛,特別是在演奏樂思比較豐富的多樂章作品時,她更注重動與靜、明與暗的對比。
從具體的演奏上看,阿格里奇的突出特點是快,即讀譜快、視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彈奏李斯特的奏鳴曲,左手的八個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鐘即可彈奏完。在此基礎上,她的琴音可以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顧及聲音是否細膩。

曲目範圍

阿格里奇的曲目選擇比較多樣化。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等人創作的傳統曲目基礎上,她以演奏弗里德里克·蕭邦作品為其標識,錄製過數量較多的蕭邦作品錄音。如蕭邦創作的瑪祖卡、波蘭舞曲、圓舞曲、練習曲、夜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等。此外,她擅長彈奏炫技性作品,例如弗朗茨·李斯特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以及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作品,尤其是講求速度與體力的幾首難度大的的鋼琴協奏曲。而技巧難度低、容易表現的曲目通常不在她的演奏範圍之列。自1981年宣布不再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後,她所演奏的室內樂作品開始明顯增多,例如與巴西鋼琴演奏者納爾森·弗雷爾,俄國鋼琴演奏者亞歷山大·拉賓諾維奇合作演奏二重奏,與俄裔小提琴演奏者吉頓·克萊默、大提琴演奏者梅斯基合作演奏弦樂與鋼琴奏鳴曲。
2017年,阿格里奇彈奏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2017年,阿格里奇彈奏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

獲獎記錄

比賽類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備註
1965第7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獲獎
1957----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獲獎
1957----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獲獎
葛萊美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5第47屆格萊美-最佳室內樂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灰姑娘-兩台鋼琴彈奏的組曲》獲獎
2000第42屆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表演(帶管弦樂隊)《普羅科菲耶夫與巴托克的鋼琴協奏曲》獲獎
德國古典回聲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3德國古典回聲-最佳鋼琴專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獲獎
留聲機雜誌唱片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12留聲機雜誌-名人堂獲獎
西班牙雷射唱片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7西班牙雷射唱片獎《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獲獎
東京唱片學術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5東京唱片學術獎《蕭士塔高維奇與海頓的鋼琴協奏曲》獲獎
其他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05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獲獎

人物評價

阿格里奇是樂曲之女,是生命衝動的詮釋者,有她在,事情就不是發生在詞語中,而是發生在詞語裡的沉默中。(鋼琴演奏者埃萊娜·格里莫評)
很少有音樂家像鋼琴演奏者瑪塔·阿格里奇那樣被耀眼光環和神秘面紗同時籠罩。她的光環來自於年輕時的傾城傾國之美,在鍵盤前無懈可擊的技巧。在那個沒有社交網路,出名基本靠走,流傳基本靠吼的年代,阿格里奇在古典音樂界與如今泰勒·斯威夫特在偶像界的圈粉實力旗鼓相當。(樂評人唐若甫評)
“聖手”一詞也許並不能完全恰當地形容瑪塔·阿格里奇,她的特點是狂飆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鳴閃電般地攫住聽眾的心。她不但掌握了無懈可擊、爐火純青的驚人技巧,而且氣勢磅礴,高難度的樂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閒,令人難以相信這些力量發自一個身材不過五尺四寸,多年皮癌(黑瘤)纏身的長髮女子。(《鋼琴藝術》趙景倫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