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卡(瑪咖)

瑪卡

瑪咖一般指本詞條

瑪卡(學名:Lepidium meyenii Walp.),(西班牙語:Maca)。是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十字花科植物。葉子橢圓,根莖形似小圓蘿蔔,可食用,是一種純天然食品,營養成份豐富,有“南美人參”之譽。瑪卡的下胚軸可能呈金色或者淡黃色、紅色、紫色、藍色、黑色或者綠色。淡黃色的根最常見,形狀、味道也最好。瑪卡富含高單位營養素,對人體有滋補強身的功用。

瑪卡原產高海拔山區,適宜在高海拔、低緯度、高晝夜溫差、微酸性砂壤、陽光充足的土地中生長;分布於南美安第斯山脈,人工種植於秘魯中部和南部,中國的雲南和新疆等地區,有較大面積的適種土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栽培技術,區域,整地,定植,水肥,採收,病蟲防治,主要價值,營養,食用,

形態特徵

瑪卡屬於獨行菜屬植物,在植物形態特徵上與其他獨行菜屬植物有很多共性。獨行菜屬植物約175種,全世界有廣泛分布;為一年至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常具單毛、腺毛、柱狀毛;莖單一或多數,分枝。葉草質至紙質,線狀鑽形至寬橢圓形,全緣、鋸齒緣至羽狀深裂,有葉柄,或基部深心形抱莖。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萼片長方形或線狀披針形,稍凹,基部不成囊狀,具白色或紅色邊緣;花瓣白色,少數帶粉紅色或微黃色,線形至匙形,比萼片短,有時退化或不存;雄蕊6個,常退化成2或4個,基部間具微小蜜腺;花柱短或不存,柱頭頭狀,有時稍二裂;子房常有2個胚珠。短角果卵形、倒卵形、圓形或橢圓形,扁平,開裂,有窄隔膜,果瓣有龍骨狀突起,或上部梢有翅。種子卵形或橢圓形,無翅或有翅;子葉背倚胚根,很少緣倚胚根。
瑪卡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部分的塊狀根莖,長10至14厘米、直徑在最寬部分3至5厘米,周長為15厘米;形似小蘿蔔,自然界發現有兩種類型的顏色,黃色和紫色,質地稠密具有一定硬度。植物的鬚根呈白色,長達15厘米,在各個方向上大量延伸。葉子的長度為20至23厘米,具齒痕,葉形二回羽狀分裂,長8至13厘米,寬3厘米,生長垂向地面。葉柄很結實,可達到的長度超過10厘米,二級莖形成分支,長10到16厘米。
瑪卡是獨行菜屬中唯一生有肥厚的下胚軸的物種。下胚軸與根融合,形成了一個粗糙倒梨形的塊根。瑪卡根部的形狀和體積差距很大,有三角形、橢圓形或矩形。瑪卡的下胚軸可能呈金色或者淡黃色、紅色、紫色、藍色、黑色或者綠色。每一株都被認為是獨特的基因品種。特別的性狀(主要指根的顏色)會根據其不同營養和治療特性而被特別的人工選 培育。在秘魯,淡黃色的根最常見,形狀、味道也最好。
顏色較深的瑪卡根,如紅色、紫色、黑色,含有較多的,黑色瑪卡被認為是強壯與精力的代表,口感上兼顧了甜與微苦。紅色瑪卡比較受歡迎,臨床證據上顯示紅色可以治療老鼠的前列腺肥大

生長習性

瑪卡的主要食用部位是瑪卡根,播種後7-9個月,瑪卡植株長到12-20厘米長的時候,可以得到膨大的瑪卡根,數月後又可開花,開花後一個半月就可以得到果實。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瑪卡完成一個生活周期只要1年時間,有研究報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只要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選擇合適的季節播種,在野外生長的瑪卡完全可以在一年內完成生活周期。然而更多時候,當瑪卡根長到最大直徑約5厘米,受限於雨水量,人們將它挖起,曬乾,貯藏一段時間,等條件合適時,瑪卡根可以再萌發,栽培後4-6個月收穫種子,這樣瑪卡就需要在兩年內才能完成一個生活周期因此說瑪卡是一年生或兩年生植物。
瑪卡要生活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晝夜溫差要大,生長條件比較惡劣。瑪卡的生長條件非常苛刻,它只適宜生長在高原山區高寒地帶,要求晝夜溫差30℃以上、雨量充沛、周圍有淡水湖,這種獨特的生長條件限制了它的種植。而且由於其對土壤養分極強的“吸收力”,每收穫一季,土地需休養七年。瑪卡在中國的種植要完全再現安第斯山瑪卡的生長環境,氣候、溫差、土壤等條件也要完全吻合,才能保證瑪卡的純正優良。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安第斯山區。在中國,適合瑪卡生長的地方組要是:麗江、香格里拉、九寨溝。主要因為這幾個地方具有地形複雜與立體氣候明顯的自然條件,形成了中國青藏高寒植被區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的交匯地帶。
瑪卡分布圖瑪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瑪卡採用播種方式繁殖。瑪卡為自花授粉作物,採用單株留種,能較好地表現種性。選擇符合此品種特徵特性、形狀整齊、外皮光潔、鬚根少、根頭短縮、無病蟲害的瑪卡作種株,3月初移栽於整理好的留種地,株距10-20厘米,行距30厘米,栽時壓緊土,定植後澆透定根水。生長期間追肥1次,花期注意防治蚜蟲。
6月上旬,當角果初現黃褐色時,及時將薄膜平鋪於行間,並用石塊壓緊,選晴天下午,輕拍植株,將種子抖落,微曬後,用通氣良好的袋子儲藏,保存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

栽培技術

區域

瑪卡喜冷涼而又濕潤的氣候,較耐寒,適應性較強,適宜在海拔2700-3200米的高寒冷涼山區種植。忌高溫和澇窪積水,以多年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為好,忌連作。

整地

選擇前茬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肥力一般的砂壤土,不宜用菜園及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耕翻2次,最後一次耕翻前,每公頃施腐熟優質農家肥37.5-45天、普鈣75-1500千克作基肥均勻撒在地表,耕翻時埋入土中,耙平後按2米寬開溝做成陽畦待栽。

定植

5月中旬至6月上旬,7-10片真葉時,分期分批取苗,帶土移栽。取苗前要給苗床適當澆水,取苗時,將鏟子插入根系下面,小心將苗取出,採用拉線挖塘移栽,株行距20X20厘米,每塘栽1株,每公頃栽15-18萬株。移栽時苗必須露出土表,澆透定根水。

水肥

定植成活後視墒情在晴天上午適時澆水,嚴禁雨前灌水,整個生育期注意排澇,避免畦面漬水。根據苗情追肥2~3次,每次每公頃施N、P、KZ元複合肥150-225kg,生長期進行3-4次中耕鬆土,人工拔除田間雜草。

採收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褪色,肉質根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穫。人工採收後,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鬚根,用水清洗乾淨,切成片狀放在陽光下曬乾即成商品,加工包裝上市出售。

病蟲防治

瑪卡一般無病害發生,蟲害主要有蚜蟲,每公頃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20-150克,對水450-600千克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營養

義大利科學家Dini A在1994年首次系統地得出了瑪卡乾根中的化學組成成份:蛋白質含量為10%以上(胡寧湖畔的瑪卡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超過14%),59%的碳水化合物;8.5%的纖維,內含豐富的鋅、鈣、鐵、鈦、銣、鉀、鈉、銅、錳、鎂、鍶、磷、碘等礦物質,並含有維生素C、B1、B2、B6、A、E、B12、B5 ,脂肪含量不高但其中多為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的含量達53%以上,天然活性成份包括生物鹼、芥子油苷及其分解產物異硫氰酸苄酯、甾醇、多酚類物質等。1999年,美國科學家發現了瑪卡中含有兩類新的植物活性成份,瑪卡醯胺(macamides)和瑪卡稀(macaenes),並確定這兩種物質對平衡人體荷爾蒙分泌有顯著作用,所以瑪卡又被稱為天然荷爾蒙發動機。在瑪卡產品的針對性研究中,又發現了幾種特殊的瑪卡生物鹼,隨著研究的深入,瑪卡中還會有更多的具有活性的新物質被分離和鑑定。

食用

瑪卡經陽光曬後可以食用,也可以製成涼拌菜,熟食更佳,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前,秘魯國寶已屬備受人們青睞的蔬菜,它能提供大量熱能,品嘗過瑪卡的人說,食用它有滿足感,令人感到十分舒服,其味道甘美。
瑪卡的鮮根可以和肉或其他蔬菜一起炒熟食用,也可以曬乾後用水或牛奶煮熟食用,當地土著人常把鮮根加蜂蜜和水果榨汁作為一種飲料飲用。瑪卡富含高單位營養素,對人體有滋補強身的功用,食用過的人會有體力充沛、精神旺盛不會疲勞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