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族舞蹈
- 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
- 流傳於:廣西金秀大瑤山六巷鄉坳瑤地區
- 代表:長鼓舞
瑤族民間舞蹈一般指本詞條
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
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大長鼓舞 主要流傳於廣西金秀大瑤山六巷鄉坳瑤地區。大長鼓還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細而長,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時,將母鼓橫於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
瑤族猴鼓舞,貴州省荔波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族猴鼓舞”瑤語稱“玖格朗”,流行於瑤山白褲瑤人中的一種舞蹈。“猴鼓舞”在喪葬祭祀的場合中表演,構成了它特定舞蹈形式。白褲瑤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禮也分外講究,它大致要經洗屍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淺坑置棺、長席...
是江華瑤族自治縣嶺東瑤族調廟時跳的一種集體舞蹈。二人打長鼓,二人吹蘆笙,一人打鑼,其餘各執小旗、紙幣、銅鈴等道具跟在後面,六位姑娘打著花傘,邊唱邊舞,用鑼鼓蘆笙伴奏。據史料記載 和民間口頭傳說,江華瑤族長鼓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宋人沈遼作的《踏盤曲》就清楚地描寫了宋代瑤族節日民間舞蹈活動的實況...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漢區操客家話居民及瑤族習慣過此節,一般以雞、豬肉等奉祀祖宗、神廟。在漢區,凡在節日前生男孩者,須到祠堂“上花燈”意示“添丁”。在三江,舊俗於農曆十二、十三、十四日連續三晚舉行“舞火獅”活動。有趣的是,十四日晚間可隨意到菜園偷菜,稱為“偷青”,任何人...
舞台中心置放一面瑤族祭祀用的大鼓,兩男一女身著瑤族服飾的演員圍繞著大鼓,擊鼓、搖鈴、交錯穿行而舞。動作粗獷,氣氛莊嚴神秘。創作背景 《瑤人之鼓》是戴愛蓮於1945年夏天與畫家葉淺予一起,深入川北、西康等地採風之後創作的優秀之作,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舞蹈家創造性地將民族民間舞蹈搬上舞台的早期代表性作品,...
《廣西瑤族民間舞蹈的敘事功能研究》是2018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廣西瑤族民間舞蹈的敘事功能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民間舞蹈及其敘事功能的界定,廣西巴馬布努瑤民間舞蹈的敘事話語,廣西富川平地瑤民間舞蹈的敘事話語,廣西金秀坳瑤民間舞蹈的敘事話語,廣西瑤族民間舞蹈本體敘事話語的特徵,廣西瑤族民間...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瑤族舞蹈: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著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長鼓舞是瑤族民間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時,鼓手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
《動態的民族書寫:廣東乳源瑤族舞蹈研究》是2023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中下三編,依照“田野調查—理論研究—活化利用”的邏輯層層遞進,並配以相關視頻,對廣東瑤族過山瑤傳統舞蹈進行全面梳理,圖文聲像並茂,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在過山瑤傳統舞蹈的調查傳承、理論內涵、活化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瑤族長鼓舞造就世界經典名曲 ——《瑤族舞曲》瑤族耍歌堂·《瑤族舞曲》瑤族長鼓舞歌(瑤族汪嘟晶)作者簡介 范秀炎,祖籍廣東陽山縣,1942年出生。1958年參加文藝工作,任舞蹈演員,曾任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副團長、藝委會主任、四級編導、廣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1996年撰寫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是流傳在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及毗鄰道縣瑤族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流傳面廣。它源於遠古時期祭祀始祖盤王“奏檔”——跳盤王活動中的“圍檔”、“串檔”,是從遠古樂神舞發展起來的樂人舞蹈,是瑤族長鼓舞的姊妹篇,後來逐步演變成瑤山村寨歡度春節時跳的一...
竹竿舞具有較好的強身健體和娛樂身心的功能。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年輕人跳過竹竿舞,人就長高一節。2005年,黎族的竹竿舞被確定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竹竿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歷史沿革 起源 竹竿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竹竿舞起源於中國盛產竹子的南方,深受黎族、京族、瑤族、壯族、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