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賓節

瑟賓節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的節日——瑟賓節。“瑟賓節”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每逢“瑟賓節”,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首領主持,獵人們在落葉松的間隙里點燃篝火,煮熊脖、熊頭。獵人們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山神,然後舉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湯。晚餐結束後,人們成群結隊尋找理想樹,把熊的顱骨掛在樹枝上,以示崇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瑟賓節
  • 節日時間:6月18日
  • 節日類型:傳統的節日
  • 流行地區:鄂溫克族
發展歷程,節日由來,

發展歷程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的節日。古時,每逢瑟賓節,鄂溫克族獵人都會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 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們繼續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鄂溫克族實現了族稱的統一。經國務院批准於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同時,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溫克族分別成立了9個民族鄉。1984年12月成立了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根據鄂溫克族民眾的要求和願望,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廣泛徵求了對鄂溫克族節日名稱和時間的意見,黑龍江省鄂溫克族研究會也參加了討論。在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瑟賓”為鄂溫克族節日名稱,節日時間定為每年的6月18日,暫定“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節日歌,並號召鄂溫克族聚居的旗、民族鄉(蘇木、民族村、嘎查)的幹部和民眾屆時開展節日活動。
瑟賓節
1994年6月18日,鄂溫克族自治旗在巴彥胡碩敖包山,召開了首屆“瑟賓”節慶祝活動。l000餘人參加了慶祝活動。慶祝會上,表演了鄂溫克族“彩虹”集體舞,中老年“努日給勒”舞,輝蘇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天鵝舞),中學少年跳起了熱情活潑的舞蹈。慶祝會上還進行了賽馬、摔跤、頸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競賽。下午一時,開始了別有民族風味野餐,野餐以燒狍子肉、燉柳蒿芽為主。此後,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溫克族民眾都以上述的活動方式,歡慶“瑟賓節”。

節日由來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據記載,生活在大森林的鄂溫克獵民, 在極其嚴酷的條件下,頑強地生 存,努力創造歡樂祥和和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為了振奮精神,鼓舞鬥志,逐漸形成了一些集會活動的形式,“瑟賓節”就是其中的一個。每逢“瑟賓節”,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首領主持,獵人們在落葉松的間隙里點燃篝火,煮熊脖、熊頭。獵人們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山神,然後舉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湯。晚餐結束後,人們成群結隊尋找理想樹,把熊的顱骨掛在樹枝上,以示崇敬。“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
瑟賓節瑟賓節
在16世紀時,鄂溫克人中興起了“薩滿教”,認為“薩滿”是“通神者”,可以驅逐病人的邪惡鬼魂。薩滿教普及到了各“烏力楞”(氏族),每個氏族都有了自己的“薩滿”,從此鄂溫克人開始信仰薩滿教,以圖騰為特徵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
瑟賓節瑟賓節
根據鄂溫克人民的願望,經內蒙古鄂溫克族研究會蒐集挖掘,廣泛徵求鄂溫克族人民的意見,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醞釀和探討,在1993年8月10日舉行的第二屆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上,會議代表認為應恢復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名稱“瑟賓節”,蘊含吉祥如意、歡樂祥和之意。節日時間選定在1957年恢復統一鄂溫克族族稱的季節6月份,並確定為6月18日,這個季節氣候宜人,草木叢生,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1993年11月4日——6日舉行的內蒙古鄂溫克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與會的代表一致通過這一建議,並暫定“彩虹”為節日歌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