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仙·馬齒加長矣

瑞鶴仙·馬齒加長矣

《瑞鶴仙·馬齒加長矣》是清代納蘭性德所作的一首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瑞鶴仙·馬齒加長矣
  • 出處:納蘭性德詩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詩詞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馬的牙齒。馬齒隨年而添換,故視馬齒可以推測馬的年齡,後多用以喻人年齡增長。《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壁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決意,甘願。

春始北歸的大雁。詩詞中常喻離人歸來。

原為佛教語,謂佛應眾生之緣而施教化。此處謂順應自然,不與世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華亭:在今上海市淞江縣西。陸機在吳亡入洛之前常與弟陸雲遊華亭墅中。後以“華亭鶴唳”為典感慨生平悔入仕途。

宿醉,謂醉酒而經宿尚未全醒。

原指神話中仙人的侍女,白居易《長恨歌》有“轉教小玉報雙成”,此處代指侍女。

語出屈原《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蛾眉: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使我老,指年華在歲月的流逝中老去,無所成就,也無能為力。

放聲高歌。

馬齒加長矣。

枉碌碌乾坤,問女何事浮名總如水。

pīn尊前杯酒,一生長醉。

殘陽影里,問歸鴻、歸來也未。

隨緣、去住無心,冷眼華亭鶴唳

無寐。

宿chéng猶在,小玉來言,日高花睡。

明月闌乾,曾說與,應須記。

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風雨飄殘花蕊。

嘆光陰、老我無能,長歌而已。

詞句注釋

馬齒:馬的牙齒。馬齒隨年而添換,故視馬齒可以推測馬的年齡,後多用以喻人年齡增長。《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壁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拚:決意,甘願。

歸鴻:春始北歸的大雁。詩詞中常喻離人歸來。

隨緣:原為佛教語,謂佛應眾生之緣而施教化。此處謂順應自然,不與世爭。

華亭鶴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華亭:在今上海市淞江縣西。陸機在吳亡入洛之前常與弟陸雲遊華亭墅中。後以“華亭鶴唳”為典感慨生平悔入仕途。

宿酲:宿醉,謂醉酒而經宿尚未全醒。

小玉:原指神話中仙人的侍女,白居易《長恨歌》有“轉教小玉報雙成”,此處代指侍女。

是蛾眉:語出屈原《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蛾眉: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老我:使我老,指年華在歲月的流逝中老去,無所成就,也無能為力。

長歌:放聲高歌。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創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年)三月,性德進士及第,但及第之後久久得不到委任,施展才華抱負的雄心就這樣被消磨。而在同年十月,朝廷下詔,禁止八旗子弟考生員、舉人、進士試。徐乾學在《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里記述這段日子,說性德閉門不出,不與旁人往來,有客人來訪就躲著不見,只在數千卷書里彈琴詠詩來自娛而已。

作品鑑賞

此詞作於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十二U,為容若二十二歲生日時自賦。副題說他用《彈指詞》句意,顧貞觀曾作《金縷曲·丙午生日自壽》:“馬齒加長矣。向天公、投箋試問,生余何意?不信懶殘分芋後,富貴如斯而已。惶愧殺、男兒墮地。三十成名身已老,況悠悠、此日還如寄。驚伏櫪,壯心起。直須姑妄言之耳,會遭逢、致君事了,拂衣歸里。手散黃金歌舞就,購盡異書名士。累公等、他年謚議。班範文章虞褚筆,為微臣、奉敕書碑記。槐影落,酒醒未。”顧貞觀康熙五年(1666)舉順天府鄉試第二,尋擢內國史院典籍,時年三十,故在詞中感嘆“三十成名身已老”。容若本自年輕,但此年及第後一直賦閒,連功成身退都做不了,心中未免不平,因而出語憤激,致有冷眼旁觀之譏,終以才高受妒自慰,並與張純修共勉。
上片以慨嘆句起,惆悵迷惘之意籠蓋全篇。開篇“馬齒加長矣,枉碌碌乾坤,問女何事。浮名總如水”四句,自嘲不知不覺間年齡又長了一歲,但還是庸庸碌碌,沒有大的作為,不知都做了些什麼,悵惘之意籠蓋全篇。但從“且隨緣、去住無心,冷眼華亭鶴唳”來看,詞人又似乎無心於仕途,不想為功名所累,正如范仲淹所說: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驥、老成旭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下片寫宿醉愁悶之情,又道“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風雨飄殘花蕊”,意即凡是鶴立雞群者,必為人而妒,就如鮮艷的花卉遭遇風雨,難免被風雨摧殘的道理一般。此處似乎暗示著納蘭遭到了奸邪之人的毀謗。但末句“嘆光陰、老我無能,長歌而已”又顯示納蘭對這些嫉妒自己的人並沒有十分在意,仍舊希望能縱酒長歌以對,既似自嘲,又如勸慰友人。納蘭性德在生辰之際賦此詞抒懷,其心中鬱郁的原因已難以考證。
全詞結構錯落有序、跌宕起伏,詞義直白,語言易懂,詞人用直抒胸臆的賦體,盡情傾訴,筆飛墨舞,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愛新覺羅·胤礽)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授一等侍衛銜,多隨駕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納蘭性德溘然而逝,年僅三十二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