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琴蛙

琉球琴蛙

琉球琴蛙(學名:Nidirana okinavana)是蛙科、琴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突出於下唇;眼徑大於鼓膜;鼻孔位於吻和眼中間;吻棱鈍;頰部垂直;鼓膜圓形;犁骨齒兩小團,橢圓形,平直;舌寬,長橢圓形,後端有深缺刻。前肢長,前臂及手長不超過體長之半;指間無蹼;指端略膨大,無腹側溝。後肢肥碩,長度適度。背麵皮膚光滑,體後部具分散小疣。體和四肢腹麵皮膚光滑,腹後部和腿基部粗糙,具顆粒疣;無跗褶。生活時背面灰褐色或深褐色,體背部有許多小黑點;背側淺褐色淺;腹側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面白色。

琉球琴蛙生活於中國台灣中部600米左右的山區,成體常棲息在草叢間,會掘洞,洞中多有積水,雄蛙多在樹的根部或泥洞內鳴叫。分布於中國台灣(南投、宜蘭);琉球群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琉球琴蛙
  • 拉丁學名:Nidirana okinavana
  • 別名:豎琴蛙、琉球林蛙、八重山彈琴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琴蛙屬
  • :琉球琴蛙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Boettger,1895)
  • 外文名:Ryukyu Music Frog
  • 同義學名1:Babina psaltes
  • 同義學名2:Nidirana psaltes
  • 同義學名3:Hylarana psaltes
  • 同義學名4:Rana psaltes
  • 同義學名5:Rana okinavana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有一種蛙類,於1985年在日本西表島被倉本滿(Kuramoto)教授採集到時,因為發出“登登登”的求偶鳴叫聲,如豎琴鳴奏般優雅,因此被命名為Rana psaltes,希臘語詞(拉丁語)中的psaltes即為樂師、豎琴手之意。2007年時,松井正文(Matsui)教授發現它其實是1895年所發表Rana okinavana的同物異名;到了2017年中國學者又重新分類將它歸入琴蛙屬(Nidirana),因此其名為Nidirana okinavana(Boettger,1895)。中文俗名則以“豎琴蛙”稱之,以凸顯它那動人的鳴聲特色。

形態特徵

  • 成體
雄蛙體長35.5-40.0毫米,雌蛙體長40.0-45.0毫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突出於下唇,突出部位約與上眼瞼等寬;眼徑大於鼓膜;鼻孔位於吻和眼中間;吻棱鈍;頰部垂直;一條縱棱從鼻孔經眼下緣和鼓膜到前肢基部,並在前肢基部間斷成幾個腺體,鼻孔至眼下緣的棱扁平;鼓膜圓形,大於眼徑的1/2,緊接眼後;犁骨齒兩小團,橢圓形,平直,位內鼻孔之間;舌寬,長橢圓形,後端有深缺刻。
前肢長,前臂及手長不超過體長之半;指間無蹼,指側無緣膜;指端略膨大,無腹側溝;第一指長於第二指,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瘤明顯,基部者大;無指基下瘤;掌突3個,橢圓形,外側2個較小,相連線。後肢肥碩,長度適度,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鼻孔,左、右跟部略重疊,脛長為體長之半;趾端略膨大,第一趾除外均具腹側溝;趾間蹼弱,約具1/3蹼,第四趾外側蹼凹陷處達近端第一和第二關節下瘤之間;第一和第五趾游離緣無緣膜;第三指長於第五趾,指長順序為4、3、5、2、1;內蹠突大,長橢圓形,略小於第五趾,無外蹠突。
背麵皮膚光滑,體後部具分散小疣;背側褶清晰,從眼後達胯部,或斷或續,在體後不顯;前肢基部有一個扁平腺體;體側有少許大小疣粒;脛部有幾行疣棱。體和四肢腹麵皮膚光滑,腹後部和腿基部粗糙,具顆粒疣;無跗褶
生活時背面灰褐色或深褐色,體背部有許多小黑點,尤以體後部斑點較多;有1條明顯的淺色脊線從吻端直達肛部;背側淺褐色淺;腹側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少許黑斑;上唇緣從鼻孔至臂部白色,頜腺白色;頭側和顳部深棕色;四肢背面具深棕色橫紋,前臂僅1條,明顯,股、脛、時各部有2-3條;股部後方有不清晰的細斑。腹面白色。
  • 第二性徵
雄蛙無聲囊,第一指無婚墊
卵徑約2毫米,動物極有色素。
  • 蝌蚪
生活時體尾淺綠褐色,略帶紅色或黃色;尾鰭透明;體背面、尾鰭和尾肌上有大黑色斑,上尾鰭起自體尾交界處,上尾鰭略高於下尾鰭;尾肌高於上尾鰭,尾末端尖。出水孔位於體左側,無游離管;肛管位於尾基部右側;口位於體前端腹面,上角質頜平齊,略凸;口角及下唇具唇乳突,下唇乳突2排,內排乳突短,外排長,呈須狀;口角部位副突多;唇齒式為Ⅰ∶1+1/1+1∶Ⅱ。

生活習性

琉球琴蛙生活於中國台灣中部600米左右的山區,成體常棲息在草叢間,會掘洞,洞中多有積水,雄蛙多在樹的根部或泥洞內鳴叫。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南投、宜蘭);琉球群島。

繁殖方式

中國台灣地區的琉球琴蛙每年4月開始鳴叫、生殖,持續至9月底止。繁殖季時,雄蛙會選擇離水約20厘米以內的土坡壁挖築泥窩,然後在泥窩中鳴叫,以吸引雌蛙。泥窩呈壺型,壺口直徑約1-2厘米,內部寬度約4厘米,多數泥窩外有落葉或枝條遮蓋。相較於一般蛙類多直按將卵產在水裡,琉球琴蛙的築窩繁殖行為,較不易被天敵發現,卻也耗費大量能源。琉球琴蛙平均一次築窩,需要2-3個小時。
被雄蛙鳴叫吸引而進入泥窩中的雌蛙,在交配時會將卵產於泥窩中,平均窩卵數40顆。琉球琴蛙的卵粒包裹於透明的膠質中,在泥窩中發育與孵化,直到大雨沖刷或水位高漲淹沒泥窩時,蝌蚪才會流入旁邊的溪澗或水池中覓食成長。蝴蚪體表呈褐色,屬於底棲性,蝌蚪期45-50天(26-29℃)。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易危(VU)。
列入中國台灣農委會《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2008年)——等級Ⅱ(珍貴稀有動物)。
列入中國台灣《2017台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極危(Critical Endangered)等級。
在日本,被日本環境部列為絕滅危懼Ⅱ類物種,也就是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等級。
  • 種群現狀
截至到2008年,在中國台灣的琉球琴蛙僅剩兩個亞族群,均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附近,兩個亞族群的成熟個體總量估計也只有300-700隻之間。
  • 瀕危原因
現有棲地面積太小、族群數量太小,是琉球琴蛙面臨的最大威脅。在中國台灣的兩個亞族群,屬同一個地點,易受同一威肋事件所影響,一旦遭遇極端氣候或水源枯竭等狀況,或是原棲地被破壞的話,就會有很高的滅絕風險。
  • 保護措施
在中國台灣,琉球琴蛙被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珍責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在石垣島,琉球琴蛙也被依《石垣市自然環境保護條例》公告為保護的物種,嚴格禁止任意採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