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為太極

理為宇宙最高本體和最高原則。南宋朱熹的重要理學命題,是其理氣學說和心性學說的邏輯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為太極
  • 提出者朱熹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理、太極都是中國古代哲學常用的概念術語。理學開山祖周敦頤首次將太極作為重要的實體範疇納入其理學邏輯結構中,作為從無極到陰陽的生化環節。理學奠基人二程第一次視理範疇為天地萬象的最高本體,作為所以陰陽的形而上者。朱熹進一步以理為太極,從邏輯上溝通了周敦頤的太極生成論與二程的天理本體論,實現了程朱理學邏輯起點的綜合集成。

發展歷史

朱熹的理為太極命題,主要有兩方面的思想:①理和太極是同一宇宙本體的兩種指稱或“表德”。具體又分三個層面,從形上學層面看,“太極只是一個‘理’字”(《朱子語類》卷一),二者無上下本末之別,都具有“無方所,無形體,無地位可頓放”等本體性邏輯特徵。從倫理學層面看,理和太極都以仁義禮智為根本意蘊,都是心性中的至善道德觀念,“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從物之理的層面看,萬物皆有理,物物有一太極(見物物一太極)。②太極是理的內涵的進一步展現及其特徵的深一層刻劃。當太極與無極相對時,太極側重揭示理範疇的實在性,“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也”(同上),並以此與佛老的空無之理相區別。當太極與陰陽相對時,太極詳細說明了“理生氣”的思想觀點;太極與動靜相對時,深刻揭示了理本體派生陰陽二氣的內在邏輯機制以及陰陽動靜無限循環的宇宙演化過程(見太極生陰陽)。單獨使用太極範疇時,著重刻劃了理的至高無上性,“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至耳”(《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七),理的絕對無二性,“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以及理的分殊層次性和各層次理的完整無缺性。朱熹的親炙弟子陳淳在《北溪字義·太極》中有一形象的概括:以理為太極,說明理是天地萬物運轉不停的“樞紐”,是萬古千世生生不息的“主宰”。
朱熹理為太極的命題及其思想,拓寬了其理學體系的邏輯基礎,豐富和充實了理本體的邏輯結構,使其理氣論和心性論融會為一體。但是,由於太極範疇的語義模糊性及其形氣象數傳統,太極範疇既可成為建築理本論大廈的得意材料,也可變為瓦解理本體的致命弱點。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首先提出異議,反對以太極為最高本體,主張陰陽即太極。其後,論爭更為激烈。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明確批判了理為太極的理本論觀點,認為太極只是渾沌未分的元氣,主張氣為太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