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羅蒂(美國哲學家、思想家)

理察·羅蒂(美國哲學家、思想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於紐約——2007年6月8日逝世於加州帕羅奧多,享年75歲)

羅蒂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他利用英美分析哲學所擅長的嚴格方法和精密論說,詳細分析了當代諸多分析哲學和歷史主義思潮,結合歐陸哲學的解構思想,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新實用主義的思路和話語。第二,他擅長以巨觀的歷史視野,向人們顯示,新實用主義的信仰對於我們的行為有什麼影響。

羅蒂在1967年出版其《語言學的轉向》一書,使得“語言學轉向”這個當代西方哲學的關鍵字從此流傳於世,而他在1979年完成的《哲學與自然之鏡》更是奠定了他作為新實用主義領軍人物的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後,羅蒂的學術活動的重心已經越出了專業領域,在關注人類所面臨的各類重大社會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文化政治學意識形態問題、全球化問題、女權主義、倫理問題等公共話題的討論,成為西方知識界非常活躍的公眾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察·羅蒂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
  •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
  • 逝世日期:2007年6月
  • 職業:哲學家、思想家
生平介紹,著作簡評,著作名言,

生平介紹

1931年,羅蒂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一個信仰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 theologian)的家庭,其外祖父是Walter Rauschenbusch。羅蒂曾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論可能性的觀念”(The Concept of Potentiality)。
在最初的學術生涯中,羅蒂先後任教於衛斯理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當時主流的分析哲學。2003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自己之後對“分析”的背叛相當程度受到上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影響,“我當時抽很多煙,留長髮”,但“我很快發現自己對那些企圖摧毀校園的激進學生沒有任何好感”。1970年代後,羅蒂開始與分析哲學分道揚鑣,但同時被主流學術界所拒絕。直到1982年,羅蒂才被維吉尼亞大學聘為人文教授,1998年加入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系。
1979年,羅蒂出版了代表作《哲學與自然之鏡》,這部哲學著作改變了人們對哲學的流行觀點———“哲學家的任務是告訴我們能知道什麼和不能知道什麼”———在羅蒂看來,這些都是廢話。他認為,人類應當關注的是他們日常生活,而不是通過理論發現什麼。在語言和信念之外,真相併不存在。
1982年出版的《實用主義的後果》一書中,羅蒂提出了他的新實用主義主張,即在某種程度上對反本質主義相對主義歷史主義的某種認同。對這種新實用主義及其後果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出版於1989年的《偶然、反諷與團結》。他在批判西方傳統的超越歷史觀和普遍人性觀的同時,羅蒂主張一方面堅持自由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和信念,另一方面又承認所堅持的信仰、價值以及用以描繪自我和世界的終極辭彙都是歷史和環境的偶然產物。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羅素·伯曼曾經與羅蒂共事多年,在他看來“他(羅蒂)把哲學從分析的桎梏中拯救出來”,讓哲學回歸到“哲學的核心———人之為人,政治社群中人與國家關係”。
羅蒂一生頗為多產,12歲就決定用盡一生為社會正義而鬥爭,其著作也不僅局限於艱深的哲學理論思考,經常在大眾媒體上發表公共觀點和尖銳批評,他的哲學觀點冒犯了右派,政治學觀點冒犯了左派。他討厭那些宣揚愛國主義、學術經典以及“人都可以做出有意義的倫理判斷”的批評家。10多年來,羅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上,並同時積極參與文化政治學、全球化、女權主義等公共話題的討論。
所以,幾十年來,羅蒂的聲音始終並不局限在哲學領域。作為堅定的左派知識分子,羅蒂1998年出版了《築就我們的國家》,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羅蒂強調左翼知識分子和基層的政治激進派之間建立某種強有力的聯繫的重要性。但他同時失望地表示,社會民主左派在1910年至1965年半個世紀塑造的民主黨已經崩潰。他說,自1960年代以來,美國左派為“美國黑人、婦女和同性戀群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它從來沒有想過要發展出一種能夠贏得多數選票的政治立場”。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之際,羅蒂在《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文章,向馬克思表示崇高的敬意。但羅蒂在思想界的多面性和對左、右翼知識分子均毫不留情的出擊也使他處境尷尬。“如果說我的哲學觀點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右派,那么我的政治學觀點就在多大程度上冒犯了左派。”羅蒂曾這樣評價自己。
儘管對未來深深悲觀,但羅蒂和杜威一樣,對美國的未來心存一絲希望。2003年,羅蒂表示為“傑弗遜林肯威爾遜羅斯福馬丁·路德·金等這些美國精神的繼承者”感到驕傲,這是件很重要的事。為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目標,“還應該把這種自豪感作為產生同情心的動力”。
儘管被稱為20世紀末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但羅蒂在1992年出版的自傳《托洛斯基和野蘭花》中形容自己是“傻笑的知識分子,弱化了年輕人的道德準線”,“憤世嫉俗和虛無主義者”,“自滿得意”和“不負責任”。
去世前不久,羅蒂寫了一篇短文“生命之火”(發表於2007年11月號的《詩歌》雜誌),文中他表達了自己對詩歌的沉思以及從中獲得的慰藉。他總結道,“現在,我更希望生命中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寫詩上,並不是因為我害怕在文章中錯失表述真相的時機——沒有這樣的真相,沒有關於死亡這樣的事實是斯溫伯恩與蘭道爾(Swinburne and Landor)十分了解,而伊壁鳩魯海德格爾不能領會的。或者說,如果我誦讀了更多的經典詩句,在這方面我也有更多朋友的話,我就會過上更充實的生活。”

著作簡評

羅蒂的著作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被陸續介紹進中國,中譯本包括《哲學和自然之鏡》李幼蒸譯(1986)、《後哲學文化》黃勇譯(1992)、《偶然、反諷與團結》徐文瑞譯(2003)、《真理與進步》楊玉成譯(2003)和《築就我們的國家》黃宗英譯(2006)等。
《哲學和自然之鏡》 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版
本書獲得廣泛影響的一個社會性原因恰在於,作者以深厚的分析哲學素養,對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分析哲學教師培養出來的大批中青年人文學者,用分析哲學家熟悉的語言,指出了分析哲學當前發展中的證結所在,因而易於引起共鳴。因此這本書首先應看成是一本關於當代美國哲學思想的論著。
《真理與進步》華夏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本書的第一部分(“真理和一些哲學家”)著手處理當代哲學家關於真理所說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這部分的八篇論文都未表達真理理論或“真”的定義。第二部分(“道德進步:通向更有包容性的共同體”)包括四篇論述道德進步的論文。第三部分(“哲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更為混雜。它的一篇論文是形上學的。它們試圖在哲學家能夠為人類進步做些什麼方面說些什麼。
《偶然、反諷與團結》 商務印書館2003年9月版
本書從傳統哲學企圖結合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問題性出發,指出西方傳統上一直想要利用超歷史的普遍人性的觀念,將公共的正義和私人的完美統合起來。作者在書中強調指出真理是被製造出來的,而非被發現到的,歷史是由無數偶然事件組合而成,必須付諸實用邏輯的檢驗。啟蒙以來,哲學一直在以思辯反諷的方式剝去真理神聖化的外衣,對於現代文明的荒蕪與混亂,作者提倡團結互重,促進社會的理性秩序。
為了使這個建議更加具有說服力,作者在此書中努力勾勒出一位叫做“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的人物,和羅蒂本人一樣,這個人物作為自由主義者,除了要堅持自由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之外,還相信“殘酷是我們所作所為最糟糕的事”,希望人類的苦難終究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侮辱終究會停止;作為反諷主義者,承認自己所最堅持的信仰、欲望、價值,以及自己用來描述理想自我的終極辭彙,都是偶然的歷史的和環境的產物,它們背後沒有任何超越時間和機緣的基礎。這個人物相信,人不可能回答“人性是什麼”的普遍問題,重要的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由於這個人能夠將公共和私人嚴加區分,所以,人生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你想要認同於什麼社會?想要成為什麼社會的成員?一是你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前一個問題蘊含著你對其他人類的義務,後一個問題指向你對你自己的義務。
《後哲學文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本書是經作、譯者精心編選而成的,反映了作者自《哲學與自然之鏡》以來的思想變化。它不僅批判了分析哲學運動,而且還批判了一個自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即對尋求現象背後的絕對實在的表象感興趣。作者倡導一種嶄新的“後哲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無論牧師、物理學家、詩人、政治家都不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而那些特別出眾的人不過是善於成為人的人。同時也不存在可以作為一切學科之“樣板”的學科。如果啟蒙運動給我們帶來的是後神學文化;那么對柏拉圖主義傳統的超越將會導致後哲學文化的誕生。
《築就我們的國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2月版
羅蒂追述20世紀60年代以前老左派的思想成就,評點60年代至今文化左派的功過得失,他指出,為了“築就我們的國家”,追求美國的建國理想,知識分子應做出更為腳踏實地的努力。本書源於羅蒂1997年所作的“麥西美國文明史系列講座”。書中的羅蒂自始至終慷慨激昂、充滿自信,他旨在激勵美國左派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內事條,重新點燃他們心中的熱情,從而恢復美國文化生活的平衡。
《哲學、文學和政治》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
《哲學、文學和政治》由美國當代著名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理察·羅蒂在其學術生涯的不同時期所發表的論文集結而成,這些文章從各個側面全面完整地展現了羅蒂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立場。其中既有羅蒂和德希達、海德格爾及維根斯坦等哲學大師之間的論爭,亦有羅蒂和昆德拉、狄更斯及布魯姆等文學大帥的對話;既有羅蒂對自己的哲學觀點的全辦位闡發,又有羅蒂對哲學文化和文學文化之問微妙而複雜的關係的梳理和展望;既有羅蒂對美國社會中的政治左派和文化左派之間關係之嬗變的歷史敘事,更融入了作者對現實問題的一貫關切。羅蒂在這些論文和訪談中不僅表現出了對以愛默生、惠特曼和杜威等先賢的思想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的自信,表達了以往聖先賢的理想為指導重建美國人及當代人精神生活的宏偉目標,同時在對哲學、文學和政治等領域諸多問題的論述中,表現出了鮮明的實用主義立場。羅蒂不僅以其對分析哲學的有力批評而成為當代美國哲學界新實用主義的領軍人物,同時作為哲學和比較文學教授,羅蒂著作的通俗易懂和作品體裁的不拘一格,持續地吸引著所有對哲學、文化和政治問題感興趣的讀者。
《哲學的場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年06月
《哲學的場景(羅蒂自選集) 》由美國著名哲學家理察·羅蒂在不同時期發表的作品集結而成,書中各篇論文均由羅蒂生前親自選定。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羅蒂考察了活躍在當代哲學舞台上的分析哲學、歐陸哲學、歷史主義、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等不同的哲學流派,考察和澄清了若干元哲學論題,繼而提出對話哲學的嶄新理念;羅蒂梳理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包括對真理的闡明和對哲學、宗教、文學以及氏主政治的理解——提出了文化發展走向文學文化的可能性,並對這種可能性進行了歷史主義的分析;羅蒂還以獨特的實用主義視角審視了哲學史上的普遍主義、浪漫主義和人文主義傳統,並通過對當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和德希達的回應,闡明了哲學的功能以及當卜時代哲學應該承擔的崇高使命。
《文化政治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12月
這本書是美國哲學家理察·羅蒂的四個哲學論文集,收錄了1996年-2006年發表的重要論文,包括三篇未公開發表的論文。他探討了哲學在西方文化中的角色變化、想像力在思想和道德進步中的作用、道德認同觀念、維根斯坦語言哲學、認知哲學與哲學的不相關性、意識與道德價值在量子物理世界的“位置”問題。這本書的漢譯本被收入到了沈明教授主編的“社會思想譯叢”之中。
在一個普遍叫囂哲學終結的時代,羅蒂的著作無疑會帶給我們新鮮的養料,讀羅蒂的著作必定會讓我們重拾哲學昔日的自信和輝煌。
羅蒂著作目錄
英文版
哲學和自然之境(1979)(書)
實用主義的後果(1982)(論文集)
偶然團結與反諷(1988)(書)
客觀性、相對主義和真理(1991)(論文集)
論海德格爾和其他(1991)(論文集)
哲學和社會希望(1999)(論文集)
鑄就我們的國家(1998)(書)
真理與進步(1998)(論文集)
文化政治哲學(2006)(論文集)
中文版
哲學和自然之境 李幼蒸 譯(書)
後哲學文化 黃勇 譯(論文集)
偶然、反諷與團結 徐文瑞 譯(書)
築就我們的國家 黃宗英 譯(書)
實用主義哲學(論文集)
後形上學希望 張國清 譯(論文集)
哲學、文學和政治 黃宗英等 譯(論文集)
哲學的場景 王俊 陸月宏 譯(論文集)
文化政治哲學 張國清 譯(論文集)
真理與進步 楊玉成 譯(論文集)
羅蒂選集 孫偉平 譯(論文集)

著作名言

“語言和信念之外,真相併不存在。人類應當關注日常生活,而不是通過理論發現什麼。”
後現代主義並不意味著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個詞是政治保守主義製造出來嚇唬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希望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討論它們,西方曾經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實在的意義。後現代主義其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差不多就是85年前杜威來中國時講的那些實用主義的東西。”
“12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用盡一生為社會正義而鬥爭。”
“一個架子放得最低的哲學家,一個認真有趣的街頭哲學家,看破一切哲學巫術……一個對中國有美好情感的哲學家,一個很不美國但又自認為很美國的哲學家”。 ——陸興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