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匭使

理匭使是唐代的官名,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開始有理匭使,該詞見於《新唐書·百官志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匭使
  • 拼音:lǐ guǐ shi
  • 注音:ㄌㄧˇ ㄍㄨㄟˇ ㄕㄧˇ
  • 釋義:唐代官名
詞語介紹,詞語拼音,詞語意思,引證解釋,

詞語介紹

詞語拼音

lǐ guǐ shi
ㄌㄧˇ ㄍㄨㄟˇ ㄕㄧˇ

詞語意思

唐代官名。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鑄四銅匭列於朝掌,許人投書,以御史中丞或侍御史一人為理匭使,玄宗時曾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至德元載(756年)復舊。建中二年(781)以御史中丞一人為理匭使。

引證解釋

唐 代於 垂拱 二年(一說 垂拱 元年)始於廟堂置匭(意見箱),收納臣下意見書,以申天下之冤滯,達萬人之情狀。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書舍人等人為理匭使,負責處理其事。《新唐書·百官志二》:“﹝ 武后 垂拱 二年﹞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為理匭使…… 寶應 元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為理匭使。 建中 二年,以御史中丞為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為知匭使。”參見“ 匭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