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蠟蚧

球蠟蚧

球蠟蚧,Paralycaea gracilis Claus,為蠟蚧科球蠟蚧屬的一種昆蟲。桃、蘋果樹葉、枝害蟲。薔薇科果樹上常見有兩種:朝鮮球蚧和蘋果球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球蠟蚧
  • 拉丁學名:Paralycaea gracilis Clau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同翅目
  • 亞目:胸喙亞目
  • :蠟蚧科
  • 亞科:軟蠟蚧亞科
  • :球蠟蚧屬
  • :球蠟蚧
簡介,分布與危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簡介

薔薇科果樹上常見有兩種:朝鮮球蚧和蘋果球蚧。
寄主芽膨大露綠時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柴油乳劑;初孵若蟲分散轉移期噴敵敵畏,磷胺,馬拉硫磷,樂果,稻豐散等。雌蟲產卵前可在樹上刮除蟲體。

分布與危害

桃球蠟蚧的寄主植物除桃、杏、李、櫻桃等核果類果樹外,還有山楂、蘋果、梨等果樹和部分林木樹種。以成蟲、若蟲、幼蟲為害枝條,可造成枝條衰弱,為害嚴重時枝條死亡。該蟲分布於河北、遼寧、山東、山西、陝西、天津、北京等省、直轄市。
危害症狀:幼蟲孵化後轉移到葉片上為害,落葉前又轉回枝條上為害。以成蟲、若蟲和幼蟲為害枝幹,受害枝條表現衰弱、葉片小、芽子瘦小乾癟,嚴重時造成枝條枯死。

形態特徵

雌成介殼:近關球形或饅頭形,體背密布一層白蠟粉。初期體壁較軟,黃褐色,中後期體色漸變深褐或棗紅色。體長約6.7毫米,寬約6毫米,高約5毫米,背中央兩側有兩縱行較大的凹下刻點,每行5~6個。排列較整齊因此形成放射狀3條縱隆起。口器較小,喙1節,觸角7節,其中第3節最長,足細小。雄蟲介殼:長扁圓形,單層,由蠟質層和蠟毛構成,表面呈毛氈狀。後半部表面無折縫,殼下蟲體淡棕紅色,頭部黑色,眼4對黑色。觸角10節,第4節最長,中胸盾片黑色。前翅近卵圓形,白色,前脈區微紅,後翅具2條翅鉤,復部背面可見8節,腹末端著生淡紫色性刺,其基部兩側各有一條白色蠟毛。卵:淡桔紅色,卵圓形,背面隆起,腹面稍凹陷,近孵化時出現2個紅色眼點。若蟲:初孵若蟲桔紅色,體扁平,長橢圓形,背中線暗灰色,兩側為黃白色。後期背中央縱軸稍隆起,體周緣有若干細橫皺紋,體壁軟,表面覆蓋蠟層且呈現規則的龜襲,並附有少量白色蠟絲。雄性若蟲褐色,體背覆蓋蠟層較厚,不呈龜裂並附有大量蠟絲呈毛毯狀。雄性蛹:長卵形,體背隆起,頭、胸淡黑褐色,翅芽及腹部淡褐色。

發生規律

在北方一年一代,以2齡若蟲在枝條上越冬,幾個或幾十個常群集一處,在枝條表面或芽腋間,次年一般不再轉移。3月上旬取食為害,3月末開始發育,3月底4月初雌雄蟲體發生區別。雌性若蟲發育膨大時將越冬蠟層漲裂,仍附於體背中央。4月中旬蛻一次皮後變為成蟲,蟲體迅速膨大成近球形,4月中旬雄蟲羽化後即交尾,交尾後雄蟲即死亡。4月下旬體壁硬化,並開始產卵於腹面的卵室內,每雌產卵800~3000粒,平均2500粒。卵5月中旬開始孵化,下旬為孵化盛期。若蟲孵出後即鑽出,沿枝條爬行拆散,多數爬至葉背固著為害。發育緩慢,體背分泌有薄蠟層,10月間爬回枝條上尋找適宜部位固定越冬。離葉前蛻一次皮變為2齡若蟲。若蟲抗寒力很強。越冬死亡率約30%。

防治方法

(1)發芽前噴5度石硫合劑或50%柴油乳劑,3.5%煤焦油乳劑,合成洗衣粉200倍液,95%機油乳劑400~600倍液,20號石油乳劑80~100倍液。
(2)幼蟲孵化後轉移到葉片上為害時(5月中下旬)噴藥防治,可噴25%亞胺硫磷500~6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40%速撲殺乳油1500~2000倍液,增效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加敵敵畏縮1000倍液,效果較好。也可噴0.3~0.5度石硫合劑。
(3)雌成蟲蟲體迅速膨大期人工刷除蟲體。
(4)結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成蟲。
(5)保護利用天敵,黑綠紅瓢蟲一生可捕食2000餘頭介殼蟲,若發現枝條上有許多灰白色紡錘形、體背中央有兩列黑刺的幼蟲和瓢蟲成蟲時,可不用藥劑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