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內耳前庭部球囊前壁上的一個斑塊狀隆起,由局部黏膜增厚而成,為內耳的位覺感受器。斑的上皮由支持細胞和毛細胞組成。支持細胞呈高柱狀,不僅有支持和營養作用,而且可分泌位砂而形成位砂膜;毛細胞呈燒瓶狀,頂部有30~60根靜纖毛和1根動纖毛,纖毛伸入位砂膜,其底部與前庭神經的終末支形成突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球囊斑
- 外文名:macula sacculi
一、前庭:,二、球囊:,
一、前庭:
(一)簡介:
前庭系統分為周圍前庭系統和中樞前系統。周圍前庭系統是指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經,而中樞前庭系統是指在腦幹內的前庭神經核和與之相連的腦幹網狀結構及其傳導系統。
(二)生理功能:
前庭系統傳遞運動和重力感覺。解剖上,它由迷路和前庭核組成,迷路作為特異感受器位於內耳,前庭核在腦幹。有關運動的信息還通過視覺系統和其他感覺系統傳遞,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前庭系統是運動感覺的一個亞系統。迷路由三個半規管和耳石組成。半規管充滿了內淋巴液,每個半規管有一終帽,像一個由毛細胞組成的子堆,毛細胞的膠質層覆蓋半規管的整個管徑。耳石包括兩類不同朝向的毛細胞,橢圓囊的毛細胞接近於水平朝向,球囊的則呈垂直朝向。毛細胞的頂部覆蓋著一塊耳石,其比重較周圍組織大,任一直線加速都可引起耳石位置的改變。從而使下方細胞伸出的纖毛彎曲。重力持續地在垂直於地面的方向上施加直線勻加速。
前庭核有三條主要的功能連線,一條通過丘腦投射到大腦皮層,一條到動眼系統,還有一條到脊髓。正如對所有感覺系統一樣,大腦皮層的投射看來是意識經驗的前提,動眼神經的投射導致反射性的眼運動(前庭眼反射,VOR),在頭部運動時這種眼運動用以穩定視網膜像。任何運動引起的位置改變若超過30°時,則導致眼球震顫,脊髓投射是維持姿勢的前庭脊髓反射的解剖學基礎,它使我們能維持直立狀態。由於身體的重心高於髖關節,我們需要連續地調整腿部和軀幹肌肉的活動以使我們免於傾倒。
二、球囊:
又稱“球形囊”,屬內耳膜迷路的一部分,位於前庭內,橢圓囊前方,呈扁平梨狀,分別由小管與橢圓囊、蝸管相連。囊內有內淋巴液,與橢圓囊、蝸管相通。前壁有一處黏膜增厚,形成斑狀隆起稱球囊斑。球囊斑由一層結締組織、一層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為覆蓋在上皮表面的一層厚的蛋白樣膠質膜,其淺層含碳酸鈣和蛋白質組成的結晶體,稱耳石。囊斑上皮含有支持細胞和毛細胞兩種。毛細胞為感覺上皮細胞,夾在支持細胞間,形似圓底燒瓶,上窄下寬,其底部有前庭神經末梢分布。毛細胞的頂端有一束纖毛,伸入到耳石膜內。囊斑的結締組織與前庭內的骨膜相連,內有神經纖維穿過。囊斑是感受頭部位置變動或直線加速、減速運動的感受器。當頭部位置改變時,因重力的影響,耳石膜下垂,牽拉毛細胞纖毛,使之興奮並產生神經衝動,經前庭蝸神經傳向腦,產生位覺和變速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