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量(宗教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現量是因明用語。即感覺。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云:“此中現量,謂無分別。”此即感覺器官對於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尚未達到思維的分別活動(未形成概念)。如現見此山有煙等。現量是比量的基礎。在陳那的因明學說中,以沒有達到“分別”的程度作為現量的界限。所謂有分別或無分別,就在於思維是否參與活動。在認識中,如果出現了關於對象的名義、種類(這些都已涉及到共相),甚或和別種經驗的記憶發生了聯想、比較、推度,這就表明思維已經參加活動,即有了分別。正理派承認有分別現量,而佛家則只承認無分別現量。現量又分為真現量、似現量兩種。佛家認為真現量是“離分別”和“不錯亂”的,即不為假象和幻相所迷惑的直接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量
  • 外文名:(梵語pratyaks!a-prama^n!a)
  • 別稱:真現量
  • 用語因明學用語
抽象現量,真現量,

抽象現量

【現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
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真現量】。
指由感官和對象(所量)接觸所產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才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真現量

真現量的另一條件是︰必須是無迷亂的,也就是感覺器官不發生錯亂。譬如患翳目者在視覺上發生錯亂,或將旋轉著的火光當作輪子等,就不能形成真現量。佛教邏輯家認為‘無迷亂’與‘無分別’是形成真現量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如果感官發生了迷亂,即使離開了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也不是真現量。反過來如果加入了名言、種類等思惟的分別活動,即使感官並不迷亂,仍然不能視為真現量。 (沈劍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