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是陳曉明創作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作者:陳曉明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50854
《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是陳曉明創作的圖書。
《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是陳曉明創作的圖書。名:《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作者:陳曉明推薦理由:探討當代理論和文學創作的轉向問題,這一轉折牽涉到從後現代問題轉為現代性問題,這個像是倒...
本書主題是當代理論和文學創作的轉向問題,此一轉向牽涉到當代社會從後現代轉為現代性這一重大問題,而這個像是倒退的轉向構成了當代學術運行推進的軌跡。與此相伴,“現代性到底是後現代的殘羹還是補藥”的問題便成了本書的重要 論題。本書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與伊格爾頓《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多有重合之處,但又...
茅盾文學獎的核心價值與評獎導向——從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說開去 詩人檔案·食指 主持人語 讀詩斷想 我感悟到的中國詩學藝術的特點 寫給美國讀者 先驅者歸來——英譯《食指詩集》序言 新文學史家訪談錄·黃修己 “乾貨”、證據和理論、闡釋——黃修己先生訪談錄 未名論壇·歷史敘事的反思 主持人語 現代性與...
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闡釋——以比較文學的闡發研究為例(陳躍紅)闡釋學與比較文學(陳躍紅)酒神精神的東方視域——現代中國語境中尼采審美主義思想的內涵與效應(張輝)船山思想的知識背景與解釋傳統(張輝)悲劇的衝突顯現形式與存在的可能性(張哲俊)青木正兒對中國儒學的思考——日本中國學讀書札記(劉萍)...
路文彬,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於文化倫理批評、長篇小說創作以及英文翻譯等;出版有理論著作《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閱讀愛情》、《視覺時代的聽覺細語——20世紀中國文學倫理問題研究》,長篇小說《流螢》、《天香》以及譯著《迷失的男孩》、《我母親的...
它追求美和純潔,試圖在美的世界裡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美就像一個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尋求愛,但一再受到愛情的欺騙;他向天使祈求歡樂、青春和幸福,企圖從菸草和音樂中得到安慰,但陰森醜惡的幻象和糾纏人心的愁苦始終籠罩著他,使他的痛苦有增無減。波德萊爾有一套詩歌理論,運用到《惡之花》中。首先...
《“原生態”藝術如何應對挑戰——以黔東南侗族大歌為例》,《文藝理論與批評》(CSSCI)2010年第5期 獨著 《“力學場”與“解剖刀”——尼采主體性理論的後現代關聯》 ,《文藝理論研究》(CSSCI)2010年第3期 獨著 《追憶“美國往事”》,《電影文學》(核心)2010年第13期 獨著 《“原生態”熱的冷思考》...
29. 《打通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學的思考》,見《面向21世紀中文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探索》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12。30. 《西方後現代思潮:起源、理論與意義》,《煙臺師院學報》2000·2。31. 《理論氣魄與史家眼光》,《中華讀書報》2001·9·19。32. 《都市視角:研究30年代詩歌的一個角度》,《南京師範...
龍瑞是當代中國畫壇中試圖從現代性回歸傳統性,在當代文化語境裡增強傳統文化精神的一位代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中國畫“窮途末路”論而展開的中國畫大討論,的確喚醒了一代中國畫家對於傳統中國畫的變革意識。在這種變革中,不僅有一批畫家轉向實驗水墨,把水墨媒材作為現代繪畫的中國符號予以觀念性的重組,而且,也...
1,現代性視閾中的近代桐城派詩文研究,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2,湖湘詩派研究,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主持 3,湖湘詩派與近代湖湘文化,2006年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4,湖湘文化與近代湖湘詩派,2005年,湖南省教育廳項目,主持 5,清代江南文化氏族遞嬗與文學發展關係研究,國家社會科學...
小泉八雲思想與創作研究” 主持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拉夫卡迪奧·赫恩(小泉八雲)文學研究” 主持 近3年代表性科研成果 (1)(合譯)瑪里琳·艾維:消逝的話語:現代性、幻象、日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論文:《西方早期日本學中的神道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3(1)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等。著有專著二十多部,發表論文評論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1993,2004修訂版),《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1994)、《剩餘的想像》(1997),《不死的純文學》(2007),《現代性的幻象》(2008)《德希達的...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他被艾略特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因對愛爾蘭文藝復興做出的傑出貢獻而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甚至艾略特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即使在...
《無用的神學》是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夏可君。內容簡介 無用的神學如何可能?中國思想如何貢獻出自己的絕對倫理與批判理論?中國道家“無用之為大用”的思想,是否可以與西方的各種神學對話後,形成某種新的普世價值?來反思中國文化現代性轉化的困難與當前的危機?這是在後現代神學之後,中國莊子思想...
14.《都市民間與當代敘事的現代性》,《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15.《亦“熱”亦“冷”話“韓流”》,《中國藝術報》,2005年5月20日;16.《都市現代性的溫情救贖》,《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17.《卻話巴山夜雨事》,《當代電影》2006年第3期;18.《反思電影與文學的關聯》,《人民日報》·《...
第四節 “身體”的理論旅行:從“文化研究”到“理論之後”第四章 文化研究與“底層”敘述 第一節 “客觀”的幻象:“底層文學”合法性的爭論 第二節 “階級”抑或“階層”:“底層”的群體風格 第三節 “底層”:術語的有效性 第四節 經驗的分歧:“日常生活”和當代文學敘事 附錄一 後現代主義之死:確信...
《尋求漢語詩歌的新質——論〈新漢詩〉詩群》,《星星》理論版2010年第7期;《張曙光:一個具有典範性的詩人》,《詩江南》雙月刊2010年第2期;《當代漢詩的一種典範——我看張曙光的詩》,《紅岩》2010年第4期;《中文〈聖經〉語言與現代中國的“國語”目標》,《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
《對話與融合:德國批判理論之思與中國當代文化批評之探——趙勇訪談錄》,載《創作與評論》,2017年第8期。學術研討會論文:2019年5月,參加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主辦的“本雅明的波德萊爾——現代性的星叢”工作坊,發表“Baudelaire’s Flâneur—Toward the Unintellectual Intuition to the Cityscape”會議論文。...
其著作和論文《閱讀的理性》、《論視覺文化批評的當代價值》、《對影視批評現狀的批判》、《跟隨故事的轉移》、《敘事與價值》、《當代文學研究的現代性轉向》等,曾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文藝報》、《名著欣賞》等多家刊物介紹轉載和複印。現兼任上海大學影視與文學創作批評中心主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
1.《人如何生活:當代英美文論的倫理定位》,《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 2.《用愛的力量贏得正義》,《書城》2015年第5期 2014 1.《藝術、理論及社會正義:芝加哥大學教授瑪莎·努斯鮑姆訪談》,《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 2013 1.《追尋真誠:盧梭與審美現代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2.《藝術與啟蒙:...
三 觀點薈萃 (一)現代資本主義研究 漂移:打破主體在場的金錢構式凝固性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當代新資本形態的邏輯運演及其哲學反思 生命檔案化、算法治理和流眾 《資本論》視域中的當代金融資本崛起及其根源 現代性幻象何以澄明 “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與網際網路背景下虛擬交往的異化分析...
鄭敏希望中國的詩人能在多方面用功,除了要向傳統詩歌在形象性、音樂性和境界上的優點學習,讓詩歌的語言和結構更凝練,還要注意擺正態度,忌不假思索地將對解構主義和後現代思潮的誤解拿到詩歌創作之中。她認為,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價值的批判也不是盲目的褻瀆和改造。當代一些詩人只顧宣洩自我,照貓畫虎地引用西方理論...
59.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論爭與梳理《燕趙學術》2008年春之卷,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11期。入選董學文主編:《文藝意識形態學說論爭集》⑵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60.文學理論30年的知識演進 《文藝報》2008年10月18日 61.權力籠罩下的文學經典《當代文壇》2008年第2期 62.現代性語境下的文學藝術...
第三握理論話語 “後現代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 理論的批判性問題 文化的復調性問題 語境的差異性問題 評“新寫實”小說的幾個基本命題 “中止判斷”與藝術“真理性”問題 歷史感與自我意識問題 解構的力量問題 文學批評:傲慢與偏見 聽與說:漢語文學言說的問題史 “聖”的沒落 “道”的空虛 “聽”的誤差 “...
研究領域涵蓋中國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政治與社會理論等多個方面。主要成就 代表著作 中文著述 《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台灣久大文化有限公司,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三聯書店,2008年;韓文版(坡州:文罈子),2014年 《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浙江文藝...
“在其關於前現代人類學、區域理論、方位學及文明的研究中,王銘銘表明,應超越本土主義和國族主義及諸如‘文化’‘社會’之類的現代概念之局限,更重視考察自我和他者之間的持續交換和相互關聯,以復原大規模宇宙觀和文明框架的面貌”(Hans Steinmüller, “The Aura of the Local in Chinese Anthropology:Grammars, ...
1987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2003年起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剩餘的想像》...
19、《文學史理論反思:重寫論、先驗論與更替論》(《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第5期)20、《市場語境下工具理性的審美意義》(《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為藝術的生產》(《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22、《藝術生產論的當代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2,6)23、《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的研討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