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職務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審
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反盜版短片創意大賽評審委員
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選片委員
第5屆中國大學生DV文化藝術節評審
第7屆上海國際短片競賽評審
專業方向
主講《
影視批評》、《
電影藝術概論》、《當代華語導演》和《
影視心理學》等本科課程;《
電影批評》、《戲劇與影視理論》、《
藝術心理學》等研究生課程。上海市精品課程《影視批評》主持人,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經典華語電影賞析》主持人。科研教學之餘亦參與大型影視文化活動和欄目的策劃,如《光影隨行》《華人電影志》。
研究課題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一項,省部級社科項目五項,上海市教委項目兩項。橫向合作科研項目多項。
主要專著
《文學都市與影像民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主編)
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0年版
《歷史光譜與文化地形:跨國語境中的好萊塢和華語電影》(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華語電影工業:歷史流變與跨地合作》(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譯著
學術論文
1.《從“戲台”到“站台”——讀取中國第五代、第六代電影敘事差異的視點之一》《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中國高教影視學會論文獎;並以《在代際的天空下——中國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美學比較分析》名稱發表於《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論文”網路文庫;
2.《婁燁論:新生代電影與當代都市的文化表達》,《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10月14日;
3.《
SMHM:新生代影像傳播的文化模式分析》,《
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世紀中國》網站2006年3月17日轉載;
4.《當代都市電影與民間欲望漂流:王小帥論》,《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世紀中國》網站2006年3月3日;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年第7期全文轉載;
5.《新生代影像傳播出路何在》,《中國藝術報》2005年6月17日;
6.《百年中國電影的五幅面孔》,《
上海藝術家》,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11月15日;
7.《戰爭意識形態籠罩下的城市感性》,《
當代電影》2005年第6期,《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論文”網路文庫;
8.《賈樟柯:讓記憶有跡可尋》,《
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6月10日;
9.《世界性因素·細節現實主義·飢餓的象徵:重讀《萬家燈火》的幾個節點》,《
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11月15日;
10.《假如我是賈樟柯》,《
每日商報》2005年4月8日,《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4月15日;
11.《全球化語境下的“後東方”電影》,《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6月24日;
12.《影像“原鄉”與民間化敘事》,《莽原》2004年第3期;
13.《海派電視與文化現代性》,《電視藝術》2003年第6期;
14.《都市民間與當代敘事的現代性》,《
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15.《亦“熱”亦“冷”話“韓流”》,《
中國藝術報》,2005年5月20日;
16.《都市現代性的溫情救贖》,《
當代電影》2006年第1期;
17.《卻話巴山夜雨事》,《當代電影》2006年第3期;
18.《反思電影與文學的關聯》,《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2004.11.2;
19.《在精神局限與人文良知中追問生存真相》,
杭州師範學院2003年第4期;
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
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
21.《發掘經典的“今點”意義》,《語文學習》,2005年第6期;
22.《世界之“眼”——寫在世界電視誕生80周年之際》,《新民周刊》2005年40期;
23.《韓劇熱播的理性之辨》,《
文匯報》2005年10月22日;
24.《世界·亞洲·中國——電影美學的反思與建構》,《
電影新作》2005年第4期;
25.《芥末給我帶來了好運氣——走近電影大師沃爾克·施隆多夫》,《
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紀中國》網站2005年9月23日;
26.《電影美學向何處去》,《
當代電影》2004年第5期;
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圖》,《電影新作》2007年第4期;
28.《影像城市與歷史感性——返回上海電影記憶的方式之一》,《
電影評介》2007年第16期;
29. 《不斷重臨的產業起點》,《電影評介》2006年第14期;
30. 《關於電影配額制度的訪談》,《電影評介》2006年第14期;
31. 《重繪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文化地形圖》,《
當代電影》2006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12期全文複印;
32. 《從“後<黃土地>”到“後賈樟柯”時代——第六代電影美學與產業發展略論》,《
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7年第1期收錄;
33. 《從銀幕配額制看韓國電影的發展》,《
世界電影之窗》,2007年第5期;
34. 《我們需要怎樣的“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冷思考》,《文匯報》2006年12月26日;
35. 《將電視真人秀推向文化創意秀——國內真人秀產業發展之管窺》,《
南方電視學刊》,2007年第2期;
36. 《動漫黃金季節背後的憂思》,《文匯報》2007年8月10日;
37. 《揭開蒙娜麗莎的面紗》,《
中華讀書報》2006年4月19日;
38.《再見美國派,再見畢業生》,《中華讀書報》2007年7月18日;
39. 《後殖民語境中的文本救贖》,《香港電影雙周刊》2006年第714期
40. 《好萊塢潛規則》,《中華讀書報》2006年6月21日
41. 《啟動泛亞電影共同體》,《文匯報》2006年11月5日
42. 《不動聲色的冷靜背後——評電影 <三峽好人>》,2006年12月9日
43. 《韓國電影二○○六:十字路口起點隱現——銀幕配額削減前後韓國影業觀察》,《文匯報》2006年11月26日
44. 《大片神話何以為繼——“黃金甲”現象引發的思考》,《中國藝術報》2007年1月23日
45. 《尋找類型創新的黃金分割點》,《文匯報》2007年8月25日
46.《曖昧而游移的“無用”》,《文匯報》2007年10月27日
47.《國產動漫亟待破“門”而出》,《解放日報》2007年6月29日
48.《好萊塢盲點之外的全球影像掃描》,《
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
51.《鐘惦棐西部電影美學思想的當下闡釋》,《
西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52.《電影寫實美學的當代反思與“在地”訴求》,《
上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2期全文複印
53.《華語電影文化、美學與工業的跨地域理論思考》,《
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
54.《歷史“烏托邦”,現實“異托邦”——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文化生態考察視點之一》,《
當代電影》2008年第12期
55.《世界之“眼”與電視之辯》,《
電影評介》2008年第1期
56.《被廣告綁架的敘事——談<非常勿擾>》,《解放日報》2008年12月29日
58.《“後新生代”力量助推新電影節》,《
電影新作》2009年第1期
59.《當西方遇見東方:奧斯卡的途中轉身》,《文匯報》2009年2月24日
60.《想像的“本邦”與“看不見”的都市——新世紀以來上海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
當代電影》2009年第6期
61.《“中間”,當仁不讓的“中堅”》,《文匯報》2009年8月6日
63.《通俗現代性、想像中國與跨文化闡釋》,《
電影新作》2009年第5期
64.《從華語、泛亞到歐美:中國電影產業海外市場拓展的“三級跳”》,《藝術交流》2009年第2期
65.《低成本的“笑”與喜劇電影的“嬉具”現實》,《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66.《且取“舊”綠換“新”藍:話語圍城中的“上海手印”》,《
藝術評論》2010年第3期
67.《“經典”之後:視覺奇觀與後“P2P”時代的電影生態》,《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8.《走得出的唐山,走不出的餘震》,《文匯報》2010年7月31日
69.《新版<紅樓夢>的當代審美情懷》,《
中國文化報》2010年9月15日
70.《新潮流電影的“天卦”與夢話——關於電影<盜夢空間>》,《解放日報》2010年9月16日
71.《當代韓國宗教題材電影的主題學分析》,《
上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72.《打造一套喜劇大片的標準件——關於<讓子彈飛>》,《解放日報》2010年12月15日
73.《“假領子”、底層奇觀與大銀幕生產——近年來第六代電影創作的幾個側面》,《
南方文壇》 2011年第1期
74.《尋找票房與口碑的平衡點—2010年賀歲檔觀察》,《
中國藝術報》2011年1月21日
75.《電影批評空間的拓展與媒體化生存》,《
當代電影》2011年第2期
76.《“穿越”,多少惡搞假汝之名而行》,《文匯報》2011年4月12日
77.《從上海展示到上海創意——“後世博”時代上海影視文化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
藝術百家》2011年第2期
78.《中產幻象、敘事黑洞與意識混茫》,《當代電影》2011年第6期
79.《從視覺展場到創意驅動》,《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7月7 日
80.《面朝銀幕,背對觀眾——新生代電影創作的三次轉型》,《解放日報》2011年8月29日
81.《2010中國電影藝術與產業生態備忘》,《
電影新作》2011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1年第8期全文轉載
82.《構建華語電影研究共同體》,《
電影藝術》2011年第4期
83.《新生代,新十年:市場探索、類型化實踐與明星策略》,《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84.《技術新穎 情懷缺失——“丁丁”夢碎記》,《解放日報》2011年12月12日
85.《讓市場真正成為繁榮中國電影產業的決定性力量》,《電影藝術》2012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86.《微時代·微電影·微現實》,《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11日
87.《構建過渡性市場:中國主流電影泛亞區域產業推廣策略芻議》,《
東嶽論叢》2012年第1期
88.《一個概念的熵變:“第六代”電影的生成、轉型與耗散》,《
文藝研究》2012年第2期
89.《“中產”市場、品牌策略與明星類型》,《
中國藝術報》2012年2月27日
90.《務實知識分子的“導演力”》,《
當代電影》2012年第3期
91.《“原生態”敘事三辨》,《中國民族》2012年第3期
92.《新媒體時代青年影像工作者的雙重寫實》,《
電影新作》2012年第3期
93.《微電影:演變、機遇與挑戰》,《
上海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94.《“搜尋”網路正義:以電影之名?》,《當代電影》2012年第8期
95.《媒體自律與人文關懷》,《解放日報》2012年8月4日
96.《收視率:“無間道”還能玩多久》,《
文匯報》2012年8月13日
97.《後“協定”時代中國電影的“產業自救”》,《藝術評論》2012年第9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98.《上海創意·中國故事·亞洲敘述》,《文學報》2012年9月20日
99.《兩岸電影合拍:產業競合與文化交往》,《
電影新作》2012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100.《新媒體,“微托邦”:崛起於網路的“青年中國”影像》,《
當代電影》2012年第12期
101.《電視劇主流敘事的新嘗試》,《文匯報》2012年12月6日
102.《類型試錯與藝術“夾帶”:試論新生代導演創作轉型之困》,《
藝術百家》2013年第1期
103.《2012年中國電影藝術與產業生態備忘》,《電影新作》2013年第1期
104.《新世紀上海電影院空間布局與發展》,《電影新作》2013年第2期
105.《亞洲之窗,好萊塢之橋?——2012年韓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
當代電影》2013年第5期
106.《奇觀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新世紀以來原生態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問題與癥結分析》,《
藝術評論》2013年第5期
107.《青春“初老症”與青年資本暴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神話的時代精神動因》,《當代電影》2013年第7期
108.《尋求“流動性”:新世紀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現狀與未來》,《
電影藝術》2013年第7期
109.《“騎牆者”的隱喻:華語青春片的“胖子”群像分析》,《
電影新作》2013年第7期
110.《青春資本化的暴利狂飆》,《
解放日報》2013年5月17日
111.《新媒體語境下國產穿越劇的重生與重複》,《
南方文壇》2013年第4期
上海市延長路149號308信箱 郵編:200072
郵編:200072
Postal Address:
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