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運動

現代主義運動,伊斯蘭國家的宗教與社會改良主義運動。發生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以調和宗教教義與科學、理性為特徵,旨在恢復伊斯蘭教的活力,適應時代潮流。分為兩支:(1)南亞次大陸。由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倡導,以阿里迦穆斯林東方學院(今為阿里迦穆斯林大學)為中心,參加者多為受西方教育和影響的穆斯林知識分子。詳“阿里迦運動”。(2)埃及和中東。由穆罕默德·阿布杜和其弟子拉希德·里達倡導,追隨者以穆斯林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政治上反對歐洲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宗教思想上主張以科學、理性的觀點審視《古蘭經》、聖訓、教法,加以靈活變通的解釋,但又認為理性只能認識個別真理,天啟則能認識全部真理,理性需以天啟為指南;反對因循守舊,提倡“創製”精神,批判蘇非派的聖徒、聖墓崇拜,主張以托古改制方式恢復伊斯蘭教的本來精神,故亦稱“賽萊菲亞派”。主要通過改革教育、復興傳統文化實現改革目標。1892年,穆罕默德·阿布杜向埃及政府提出改革愛資哈爾大學的報告,1895年1月,他被任命為政府代表,參加愛資哈爾大學校務委員會,主管教改工作。任職期間改善教師待遇、學生一伙食和學習環境,調整課程設定,增設數學、幾何、地理、作文、語法、伊斯蘭教史等輔助學科,制定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守則,加強了圖書的管理和使用,提高了教學質量,深受師生的歡迎。後在保守派的壓力下,埃及政府改變態度,穆罕默德·阿布杜被迫於1905年3月辭職,改革半途而廢。後拉希德·里達通過《光塔》雜誌繼續宣傳其師的宗教改革主張,曾在西亞、北非宗教界產生很大影響,許多國家興起現代改良派。土耳其凱末爾(基馬爾)革命(1910—1924)後,改良派因厭惡政教分離原則,內部發生分裂,以拉希德·里達為首的主流派,轉向泛伊斯蘭主義和傳統主義,放棄改革主張,成為現代主義運動的轉折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