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街彝族鄉

珠街彝族鄉

珠街彝族鄉隸屬於雲南昌寧縣。位於昌寧縣東北方,西北部與大理州的巍山縣、永平縣、漾濞縣接壤,南與臨滄市的鳳慶縣毗鄰,西接本縣的苟街彝族苗族鄉,鄉政府駐地距昌寧縣城112公里,全鄉轄10個村委會,14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062人(2017年),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珠街彝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875
  • 面積:281平方千米 
  • 人口:1306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7.8℃
  • 車牌代碼:雲M
鄉鎮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烤菸產業,泡核桃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生活習俗,彝族信仰,圖騰崇拜,彝族的服飾,

鄉鎮概況

珠街彝族鄉位於昌寧縣東北方,地處三州五縣結合部,鄉政府駐地距昌寧縣城112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4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062人(2017年)。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55.42萬元,同比增9%;農民人均純收入1505.8元,同比增8.6%;本級財政收入380萬元,同比增12%;固定資產投資599萬元,同比增14%。鄉政府駐地海拔1300米,集鎮面積0.25平方公里,黑惠江縱流鄉長達22.5公里,境內氣候和海拔高低差異大,最高海拔2816.6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7.8℃,年平均降雨量625毫米。全鄉有中學1所,有完小10所,社小及其它校點17所,在校小學生1374人,教師76人。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10個。廣播電視覆蓋率為98%,有線電視覆率為3.5%。公路里程158公里,小Ⅱ型水庫3座,主要灌溉溝渠48條,小水窖6271口,其中煙用水窖4213口。
種植區劃種植區劃

基礎設施

珠街鄉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鄉有796戶通自來水,有1313戶飲用井水,有160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3.21%)。有2918戶通電,有44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1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8.57%、11.95%和56.9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05戶(分別占總數的 64.62%和37.83%)。
全鄉到村委會道路為土路;鄉內主幹道為土路路面;主幹道為未硬化的路面;有車站2個,有集貿市場2個。全鄉共擁有汽車11輛,拖拉機46輛,機車885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120畝,有效灌溉率為57.8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6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1畝。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12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2戶;建有小水窖1241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1戶。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全鄉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5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珠街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17.2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55.43萬元,占總收入的56.29%;畜牧業收入959.94萬元,占總收入的20.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203頭,肉牛1207頭,肉羊14407頭);漁業收入7.66萬元,占總收入的0.16%;林業收入836.82萬元,占總收入的17.74%;第二、三產業收入172.73萬元,占總收入的3.66%;工資性收入22.94萬元,占總收入的0.49%。農民人均純收入1505.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6.9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1人(占勞動力的1.08%),在省內務工159人,到省外務工2人。
木瓜木瓜
珠街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產品主要銷往縣內。2006年種植業全鄉銷售總收入1922.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75%。珠街鄉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烤菸、紅花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烤菸產業。近年來,珠街鄉全力打造萬畝優質“紅大”煙基地和10萬畝泡核桃乾果基地,兩個基地建設已成效明顯。

烤菸產業

全鄉耕地面積27853畝,宜種煙面積達23000畝以上,土地資源豐富。2004年開始,珠街與昆明捲菸廠合作種植烤菸“紅花大金元”品種,全力打造“紅大”品牌,堅決杜絕雜劣品種,100%種植紅花大金元,最佳化了品種結構,實現了“一鄉一品。

泡核桃產業

珠街鄉圍繞“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目標,加快泡核桃發展步伐,力爭在十一五末建成10萬畝泡核桃乾果基地,努力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目前,全鄉140個村民小組,4000多戶農戶,種植泡核桃面積達83400多畝,其中掛果20000多畝,進入盛產期9000多畝,年產乾果650多噸,創收1600多萬元。栽培上千株的大戶有20多戶,收入上萬元的220多戶。
泡核桃泡核桃

人口衛生

珠街彝族鄉現有農戶3714戶,常住人口13062人(2017年)。珠街彝族鄉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059人,彝族13073人,苗族1224人,僳僳族92人。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988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7%(與2005年底農業人口之比);享受低保796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村衛生院(所),衛生醫面積為1222平方米,有醫生11個;建有衛生所10個,村衛生所面積610平方米,村衛生所醫生18人。該鄉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沒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71戶,占農戶總數的93.46%。
鄉醫院鄉醫院

文化教育

珠街彝族鄉建有國小27所,校舍建築面積16214平方米,擁有國小教師77人,在校學生1382人。建有民族中學1所,在校學生582人,教師39名。目前整個鄉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64人,其中小學生1382人,中學生582人,入學率均為100%。全鄉建有文化站1個,建有文化活動室6個、圖書室12個、成立業餘文娛宣傳隊11個,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單較為豐富。
希望國小希望國小

人文地理

生活習俗

彝族人的主要節日 與農事節令、宗教信仰有關,主要有春節、米線節、清明節、朝山會、端陽節、火把節、月半節、中秋節等。春節 彝族叫"過年"。過年前籌辦年貨,把事情擠著做掉,準備過一個舒心的年。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要用紫檀香樹長枝和錐栗樹長枝清掃屋頂屋壁上的蜘蛛網和灰塵。再用松葉醮香水灑一遍。三十(或二十九日)下午書寫和張貼春聯、鬥神、吉利條、亡人牌位、天地牌位;接著宰雞、煮肉做年夜飯,宰雞要到山神廟去舉行,在山神前擺上3茶3酒,點燃3柱香,舉著雞叩拜山神,把雞血滴在山神前。再跪拜磕頭,祈求山神保佑,一年平安。菜飯要多做些,意為年年有餘。菜飯做熟了要先祭獻天地亡人,把菜飯酒擺在天地和亡人牌位前的貢桌上,再燒起香、燭,磕頭祈求天地、亡人保佑賜福。還要祭拜灶君爺祈求平安。然後撒祭,人們才能進餐。晚飯後是洗腳,要正好洗到膝蓋為止,說這樣才能正趕上好事好運;再接下來就是串門子、熬壽歲,一般要熬到半夜12點,說這樣能長壽;家家戶戶放除夕新炮,年輕人還去"偷"大蒜,一定要到別人家地里"偷",平年拔12棵,閏年拔13棵,拔得根系完整意為平安,帶著土團,意為有財有喜;如果拔斷根系,意為有難,要有所提防。要切好初一早上用的糖、菜、作料等,初一早不能動刀,動鋤,動繩索,意為動了不吉利。初一早上的早點是"大湯圓",用精製的糥米麵粉包上糖、香料或煮或炸,在其中幾個里包上硬幣,誰吃到為財運好。做熟後先祭獻天地、亡人、鬥神、灶神、餵狗,人們才能吃。初一、十五一般信奉早素晚葷。天剛亮,男童們有請或自願都去別家賀年(彝族叫"踩門")。男童到別人家大門口,放一串鞭炮,喊"新年開門大吉!"主人開門迎接他們吃早點,給些錢和鞭炮。意為送財童子。女人女孩不得串門。初一到十五的娛樂活動很多,主要有打歌、打鞦韆、打得螺等。初二早飯後主要活動是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新嫁的女兒要到娘舅家拜年(彝族叫"回門"),乾兒、干女要給乾爹、乾娘拜年,已許親未成親的男方要到女方家拜年等。十五也很隆重,早點、早晚餐及祭祀和初一一樣。彝族很重視立春,有"年小春大"的說法,飲食、祭祀、禁忌都勝過初一、十五。
古建築古建築
朝山會 農曆三月十六日為彝族朝山會,珠街彝族的朝山會地址在昌寧縣與巍山縣交界地老黑棚。傳說唐、南昭時,巍山北部的蒙蒿首領蒙臉,與南部首領張樂進不和,張樂進聯合巍山的細奴邏共同抵抗蒙臉,細奴邏英勇善戰,功勳卓著,每當他們凱旋,當地人就匯集在老黑棚打歌,慶祝勝利。後來打歌會逐步固定時間,擴大了規模,增加了物資交流等內容。每年朝山會開始,要有當地有名望的人主持帶領大家祭祀天地、祖先,然後打歌、對山歌,人員來自四面八方,非常熱鬧,也逐漸成了青年男女相識的盛會。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是彝族隆重的節日。火把節的傳說很多,流傳較廣的是說有一個障毒惡魔,它有一把寶劍,所到之處殺人吃人,寶劍一揮,人們不死即病。有一個聰明的彝族首領,決心為民除害,讓千百隻羊先餓兩天,在羊角上綁上火把,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傍晚,人們帶著青草在前面跑,去圍攻障毒惡魔,惡魔念動咒語,卻已經不起作用,結果被燒死。後來人們以打歌、打鞦韆、打陀螺、灑火把來紀念這一勝利。逐漸形成火把節。夜裡點火把,灑火把有淵遠的歷史,本為點燃火把驅逐猛獸害蟲,在火把不易燃燒時,加上一些松脂,使之燒旺,現在延伸為驅邪祈福。
繡花鞋繡花鞋
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嘗新節,主要指可以吃到新的穀物。從尚未收穫的谷田裡選割成熟的谷穗,曬乾,舂成米,做新米飯吃,舂成米糰饋送親友,共享豐收歡樂。嘗新飯要先餵狗,傳說很久以前,連年旱澇,人們連種子都沒有了,是狗抬頭向天長吠,五穀神可憐,把谷種撒在狗尾上,人們才又有了新的谷種。
彝族還有"殺年豬"、"蓋新房"等較特殊的風俗。
殺年豬 多在農曆冬臘月,一是有糧餵大餵肥,二是冬季便於冷藏,三是便於過年時食用。"殺年豬"要擇日,在亥日不殺豬,殺豬時請人幫忙,請客吃飯,要祭祀山神、祖先,做香腸、豆腐腸、吹肝、火腿、火膀等美食。
蓋新房 一是先請風水先生看方位,初步擇定各項工程日期,二是殺雞祭山神動土挖房基;三是殺雞祭山神上山伐木;四是請木匠殺雞祭木神做房架;五是請客豎房架,豎房架講究的是吉日吉時,燒香磕頭豎柱,請母舅家來上中梁;六是送木神,謝木工師傅;七是上瓦合脊;八是合門進新房等,禮儀很多,意思都是向神求福求平安。

彝族信仰

彝族信仰多種神和原始宗教,卻沒有專一的宗教信仰。彝族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是直接崇拜自然事物,據古彝文字記載和傳說,彝族祖先曾和日、月、水、火、雨、雷等鬥爭過,但都感到不可戰勝,而且也感恩於自然的賜予。所以轉變為對這些自然事物的崇拜。每逢喜、喪事或農事節令都要祭天、祭地、祭神,祈求保佑賜福。
三合六扇門三合六扇門

圖騰崇拜

彝族的祖先認為與自然與神有關係,彝族人崇拜自然事物日、月、水、火、草、木以動物牛、馬、雞、狗的同時,在不能戰勝、抗拒自然時,也崇拜神靈神力。特別是崇拜狗。傳說狗討來谷種,給人免於飢餓。因此,彝族人在日常生產中十分敬愛家犬,不許打罵、虐待狗,嘗新飯要先餵狗,禁止屬狗人吃狗肉。

彝族的服飾

"彝"這個會意字形象地突出了彝族的服飾和生活特色,即頭戴包頭布或搭頭布,身上有米有衣,下身有寬大的褲子和圍裙。說明是一個重視吃穿,兩腳站立,昂首挺胸,具有特色的民族。過去成年男性頭繞黑色包頭布,身穿黑色或青色結扣的對襟衣,下穿寬大黑色或青色的寬大的封襠褲,腰纏青色的腰帶。青少年不繞黑色包頭布,上面蓋上黑色或白色的搭頭布,身穿青色右衽長尾衣,外套黑絲綢右祍袿,下穿黑布或青布長褲,外系黑布圍腰,腳穿繡花尖頭布鞋。一般戴耳環,玉片和手鐲,未嫁女子只戴銹花銀點子鑲的勒箍帽,上加搭頭布,不纏繞包頭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