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1989年,珠海大橋工程立項。
1990年,珠海市政府批准興建珠海大橋。
1991年10月,珠海大橋開工。
1993年10月1日,珠海大橋單邊建成通車。當年造價為人民幣4.2億元;同年11月28日,珠海大橋雙向建成通車。
2012年6月,珠海大橋首次進行結構性維修,施工期間將採取單幅全封閉、另一幅由原來單向三車道調整為雙向四車道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8月11日,為對珠海大橋進行維修加固,珠海大橋南半幅封閉,北半幅雙向四車道通車;11月7日,為確保航展期間交通順暢,珠海大橋臨時性恢復全面通車;11月25日,受繼續加固施工影響,珠海大橋北半幅封閉,南半幅雙向四車道通車。
2015年5月16日至17日,珠海大橋維修。
2017年11月8日,珠海大橋實施半幅封閉。
橋樑位置
珠海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海市西南約10千米,處於西江入海口的河口——濱海相堆積平原,兩岸地勢平坦,左岸(珠海)靠近橋位下游有一海拔200米左右的掛定角山,右岸(斗門)為鶴洲圍墾區,寬約3毫米。區內水渠縱橫。離橋位上游約1千米即為中山市界。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珠海大橋由主航道橋、副航道橋、兩岸引橋及中間引橋等幾部分組成,主通航孔偏於珠海岸一側。
珠海大橋位於西江出海口,江心洲發育,主橋通航淨空高,且有主副通航孔之分,坷道兩岸地形平坦,因此兩岸引橋及中間引橋均較長。為了降低造價,設計者本著主橋先進,引橋經濟的原則,經過多方案的比選,主航道橋採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理由是主跨跨徑不大跨數不多,橋墩有一定高度,採用雙薄壁墩顯示了橋樑輕型美觀,省去價格昂貴的大噸位支座,同時施工方便,不需進行恢復的體系轉換,可加快工期。
珠海大橋主航道橋上部構造為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橫向為二個分離的單室箱梁,每箱按三車道設計。兩岸引橋的T梁架設用落地門架。
設計參數
珠海大橋全長3125米,引橋總長為2485米,跨31米,設計雙向6車道行車,行車道寬2×12.5米,人行道兩側各2米,中央分隔帶2米,總寬31米;主航道橋上部採用“70米+2米×125米+70米”跨徑布置,箱梁頂面寬14.3米,底寬7米支點梁高6.8米為跨徑的1/18.38,跨中梁高2.5米為跨徑的1/50,底緣曲線為1.8次方拋物線,副航道橋採用“45米+2米×80米+45米”的連續梁,邊中跨之比為0.56。為縮短橋長,珠海大橋珠海岸引橋採用了3.5%的縱坡。
技術標準 |
道路等級 | 城市快速路 |
設計速度 | 8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汽車—超20級,掛車—120,人群350千牛/米 |
通航淨空 | 主航:淨高22米、淨寬100米副航:淨高12.5米、淨寬60米
|
防震等級 | 7級 |
設計風速 | 41.2米/秒 |
通航水位 | 2.64米(黃海高程) |
遇洪頻率 | 1% |
參考資料: |
運營情況
票價票制
截至2019年4月,珠海大橋不實施收費制度。
通行事項
珠海大橋地處沿海地區,暴風雨天氣下會臨時關閉,禁止車輛通行。
設備設施
2019年1月20日零點起,珠海大橋上的交通監控正式啟用,對違法行駛的司機進行實時抓拍、處罰。
建設成果
珠海大橋橋址區既有北西向的西江斷裂,又有北東東向的白藤山——掛定角斷裂,與橋軸線呈小角度(<10°)相交。且橋軸線處於北東東向斷裂的上盤,為確保大橋的安全,經專家評審,橋位下移了200米。施工鑽探表明,橋位移動後,除西江斷裂不可避免外,未發現其它複雜的地質構造。此橋位緊靠掛定角山,覆蓋層淺,樁基入土長度短,增加的挖方工程量用以解決橋頭路基的填土,接線增設的彎道使引橋處於曲線之內,增加了橋樑的線型美。
珠海大橋中間引橋因受主、副航道橋施工工期的控制,架橋機無法在橋上通過,而兩航道間的水深較淺,在落潮期間的水深僅2米左右,無法用浮吊直接吊裝,本橋採用浮吊和架橋機相結合的方法,先用浮吊安裝靠近主航道橋附近的三孔.T梁,然後在架好的T樑上拼裝架橋機,以後的T梁即用架橋機架設。為了加快進度,T梁間的現澆接縫先不施工,僅將T梁的橫隔板用鋼板焊連,待下樑架設完後再集中澆築接縫混凝土。
價值意義
珠海大橋對開發西區,發展珠海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效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實踐》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