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洋坑村

珠洋坑村,位於坪山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橫嶺塘村、浪尾村及六和社區新和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附近有牛伴嶺,高約50米。始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曹鎮蘭從企嶺嚇村遷至此地,子孫繁衍行而形成村落。因當初村附近有一大水坑,盛產水產品,故取名珠洋坑村。曾因筆誤被寫成豬羊坑村。1989年因老屋破舊,為改善居住質量,村民於老村附近另建新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洋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曹姓、方姓。據《曹氏族譜》記載,曹姓先祖從廣東大埔遷徙到龍崗企嶺嚇,清嘉慶十五年遷至此地。方姓有3戶,其祖先源流各不相同,遷徙歷史不詳,其中一戶自惠陽秋長西湖村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5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68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大溪地(塔希提)等國家和地區。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番薯等。1998年,引進一家五金廠(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村內經濟逐漸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珠洋坑股份合作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為廠房出租,2015年租金收入約4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和房屋出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米粄、米程等。
省道S359線深汕路、東成路、寶珠路、建業路穿村而過。20世紀60年代通電,1994年通自來水和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1世紀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建有籃球場和珠洋抗公園。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5座。代表性民居有瑞靄吾廬方氏宅、昆玉嘉豐方氏宅和曹氏圍屋,三座建築均於2012年被坪山新區公共事業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瑞靄吾廬方氏宅,建於民國時期,朝向西偏南35度,面寬12米,進深10米,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為三開間兩進的三層建築,正面有"瑞靄吾廬"四個大字和灰塑,帶有南洋風格,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是民國時期華僑所建的一座中西合璧民居建築。現整體保存較好。
昆玉嘉豐方氏宅,建於民國時期,坐西朝東,面寬12米,進深10米,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為開間兩進的三層建築,正面有"昆玉嘉豐"四個大字和"福"字灰塑,帶有南洋風格,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是民國時期華僑所建的一座中西合璧民居建築。現整體保存較好。
曹氏圍屋,建於清朝,坐東朝西,面寬32米,進深28米,占地面積896平方米,三堂兩橫布局,前有禾坪和半月池等,夯土、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是曹姓族人聚居的客家圍屋。內有"燕翼詒謀""蘭桂騰芳"匾額。曹氏圍屋破損嚴重,除圍牆外,大部分房屋坍塌,無人居住。
曹氏角樓,始建於清末,位於珠洋坑村3號,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正門上方有壁畫和書法,原有5層,後拆3層,現剩2層,出租給外來務工者。
方氏宗祠,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牆體脫落嚴重,室內雜草叢生。宗祠現無人管理,較少使用。
每年中秋節後第一個星期日,曹姓村民(含部分香港同胞)到坪山公墓園祭祖。每年除夕凌晨,曹姓村民(含部分香港同胞)於龍崗區龍崗街道企嶺嚇村曹氏宗祠祭拜祖先。
該村過去有舞獅風俗,每年正月初二,村內舞獅隊會逐家逐戶拜年;逢年過節,村內會組織舞獅隊於祠堂前空地表滴舞獅,武術。此習俗於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消失。現村內保留有新婚到祠堂貼對聯的習俗,該村曹姓村民結婚時,家屬會到龍崗區龍崗街道企的嚇曹氏宗祠貼對聯祝福新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