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珠江三角洲北依白雲山,南瀕南海,主要由西江、北江、東江、潭江、高明河及流溪河下游沖積形成的複合三角洲平原,並綴有低山丘陵台地(占23%),總面積約11281平方公里,包括廣州市區、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特區)、江門市區和花縣、三水縣、南海縣、番禺肥、順德縣及斗門縣全部;深圳市(特區)、東莞縣、新會縣的一部分;博羅縣、增城縣、四會縣、高要縣、高明區及台山縣的小部分。
基本情況
珠江是西江、北江和東江的總稱,珠江河口還吸納增江、流溪河和潭江等諸河會聚。從石龍、江村、三水和石嘴等地以下至海岸線,諸河下游水道逐級分汊,縱橫交織如網,自東至西以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泥灣門、虎跳門和崖門等8條分流水道為主體,呈放射狀通海,潮流往復運動。由網狀水道織結的珠江三角洲平原,連同其內的丘陵台地,面積約8370 km2,僅次於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第二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岸線從深圳河口起至台山市銅鼓角止,長約400km,岸線外依次為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海岸線兩端均有河口灣。珠江年均徑流量3.36×1011 m3,年輸沙量8.7451×107 t。
珠江口也屬於淤漲型海岸。珠江三角洲灘涂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伶仃洋和黃茅海東西兩岸及磨刀門、雞啼門的口外淺灘。分析表明,近百年來,由於水土流失、廣築堤圍、沿海圍墾,西北江三角洲岸線推進速度已增至4050m/a,灘涂面積增長迅速。
珠江三角洲的濕地主要分布於廣州以南,北緯22°00′,東經113°05′,面積 475,000公頃的區域。珠江三角洲濕地,通常是指主要流入伶仃洋的西江(珠江)和幾條較小河流包括東江、陪江、潭江、林西河和莊江的特大三角洲系統。有許多相互連通的河道,低地島嶼,河灘沼澤地,成為稻田、魚池和蝦塘的大型低洼田,及大片的潮間泥灘,現在存在很少紅樹林。造來用於灌溉的排水的水哉也被用於水產養殖業,在三角洲部分地區,這樣的池塘占了土地面積的30~60%。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
內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就位於珠江三角洲,是全國唯一位於城市市區腹部的自然保護區。
氣候狀況
珠江三角洲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常受颱風暴雨影響。年平均氣溫22℃,1月份平均氣溫13.1℃,7月份平均氣溫28.4℃,無霜期352天。
植被特徵
內伶仃福田自然保護區分為內伶仃島保護區和福田保護區兩個區域。內伶仃島保護區的原生植被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現僅有少量被保存,目前該島以台灣相思林、馬尾松林為主,約占全島植被面積的60%,除某些灘地、迎風坡多草叢外,其它山地等幾乎已沒有裸地,全部為次生林、次生灌叢所覆蓋。而且台灣相思林、馬尾松林兩個優勢種群已逐漸退化,並形成一系列更新明顯的各種次生性群落。同時,該島環島區域的人工林、次生灌叢都在封山育林、建立獼猴自然保護區後向多樣化發展。
福田保護區則表現為紅樹林明顯。先鋒紅樹林有下列優勢種混合:秋茄、桐花樹和海欖雌,河道里有海漆和老鼠勒。成熟的紅樹林群叢以秋茄、木欖和紅樹蕨,鹵蕨為優勢種。存在的其它種包括海桑、紅海欖和魚藤。蝦塘中的植被包括蘆葦、
莎草和
鼠尾粟,堤岸上零星生長著禾草和苔草(如:
結縷草、
雀稗、鼠尾粟和
飄拂草)和
鹼蓬,沙地上有
臭牡丹、羊膝、
闊苞菊、露兒樹、
刺葵和
番薯的混合群落。
根據按3級分類系統劃分,即植被型(組),群系(組),群叢(組)(群落),該區域植被可劃分為:3個植被型組、5個植被型、8個植被亞型、18個群系。此外,台灣相思林較典型可分為5個群系,果園林有4類、作物園有4類。
濕地鳥類
該三角洲被認為是雁鴨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鷸的重要驛站和越冬地。已記錄到102種鳥,包括28種非雀形目鳥,以鷸、鷺類和鴨類為主,主要分布於三灶島和白藤湖。1986年上半年在西江3500多隻野鴨的集中地觀察到至少50隻青頭潛鴨,三角洲的部分地區支持大量的鷺類,主要有
夜鷺、
牛背鷺、
池鷺、
白鷺、
中白鷺、
大白鷺和
蒼鷺。除了新會
鳥類樂園自然保護區的夜鶯繁殖地外,在廣州以西,康公附近竹林里有一大的鷺類繁殖區。當地估計在這個繁殖區鳥的數量有3000到20000隻。1985年5月,記錄到4種營巢鳥:夜鷺(數目最多),池鷺、牛背鷺和白鷺。海灘外緣還見到過
斑嘴鵜鶘,中華白海豚首先在珠江發現。
保護措施
僅建立了一個很小的自然保護區,鳥類樂園自然保護區,保護廣州西南70公里新會天馬河上一棵500多年齡的榕樹的一個大型夜鶯繁殖區。1984年8月建造了一個大型大眾觀察塔。
面臨的問題
珠江三角洲濕地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人類活動的干擾,從而導致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減少或者退化。
污染
一些來自當地農業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還有深圳河上游深圳市工業的發展,給珠江三角洲濕地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威脅,並可能會增加。
盲目開發
大片紅樹林幾乎已完全被改造成魚塘,部分灘涂被圍墾作其它用途。
破壞生態平衡
可能由於大量使用殺蟲劑,鷺類避免在大面積稻田上取食。大量捕捉繁殖鷺類食用。1985年報導當地村民每年在廣州附近捕捉4000多隻幼鳥出口香港當野味。這種貿易僅開始於70年代,需求量每年增加。
其他相關內容
土地利用:主要活動是水產養殖,種植水稻和捕魚。
經濟和社會價值:三角洲是中國最重要的漁業地區之一。
主要研究:中山大學的生物學家曾(1986)對該地區鳥類、無脊椎動物及紅樹林植被作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