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珞如石

珞珞如石

珞珞如石,漢語辭彙,樣貌或人平凡如玉,精神或思想卻像石頭般堅硬有主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珞珞如石
  • 外文名:Luo Luo as stone
  • 拼音:luò luò rú shí
  • 出處:《老子》第三十九章節
釋義
珞珞:石頭堅硬的樣子。形容堅如頑石。
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簡單理解便是:樣貌或人平凡如玉,精神或思想卻像石頭般堅硬有主見。《出自網路》
出自《老子》第三十九章節: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理解:
從道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道生一,是陰陽相對的整體,如果陰陽取得平衡,就是合陰陽兩者為一,是平衡安穩的狀態,這時天的變化發展是清晰的,地的變化發展也是平穩的,人的精神能平衡虛靜,生活虛心實腹,所以人們的先天智慧便顯現出來,川谷的變化也是如此,它也能體現出陰陽平衡的變化,空則可得滿,窪地則可盈,候王在治理國家因能無為而治,使民虛心實腹,所以天下就平穩安定。如果變化出現極端,陰陽的不平衡,天地的變化就不規則了,天地的變化將是大起大落,矛盾激烈,似要天翻地覆一樣,精神失衡也是這樣,執著於有,或執迷於無,都會形成強大的勢,推動劇烈的變化,人會因此大量消耗精神,川谷的變化也不能倖免這樣的結果,當它的窪地的變高了,水就會流失,萬事萬物無不如此,候王在治理國家當中不施行無為而治,而以名利得以盛行,這樣的情況自然引發了社會的動亂不穩定。所以貴是以賤為本的,高必以下為基,有相對,就是有基礎,有了相對就要平衡它們,讓兩者勢力均衡,這就得一了。侯王在治理國家中都謙遜自稱為孤寡不穀,就是以賤為本,以民為貴,就是建立相對,為了了平衡為了得一,所以當人們崇尚車時,社會就會製造出很多車來,各色其色,異彩紛呈,當車不流行了,人們遺棄了它,不以之為尚,社會就少車了,人們發現玉石的美麗,以玉為美,你就會發現玉原來是這樣的少,玉因此變成貴重之物,而普通的石頭就會被人遺棄,你就會看到數之不盡的石頭,因為玉都被人挖去了,這些現象都是因為失衡,都是因為偏執於一面的緣故,並不是平衡得一的現象。
養生感悟:
這一章著重於得一與不得一的現象區別,我們可以由此出發,要知道何為得一,何為不得一,這對於我們為人處事以及修煉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佛道修煉也是由此而入的,我稱之為頓悟法門--平衡之妙。我們通過學習了道篇後,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道是無窮盡的,道之妙在有與無,以及有與無的變化,而道之徼則是有與無的對象,相對地產生變化的現象,以及變化的過程,這樣的有與無的變化來回反覆,如環無端,是道之運動,這就是《老子》第五十一章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接著我們通過學習德篇的第一和第二章,也即是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章,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對道的認識是通過我們人去認識的,如果沒有人類去認識這些東西,它們就是本來如此的狀態,有了人類的認識,有了我們的心,我們就有分別,於是人類都在相對的運動里發展變化著了,這個相對的運動也是遵循道的運動規律法則,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與《老子》第四十章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樣,這相對的運動也是這樣地變化的,所以人有心,與道相對,產生變化,人平心,與道合一,是動中之靜,這個平心就是讓心在運動變化中處在陰陽兩種勢的均衡狀態里,這樣的均衡是動中之靜,是一種安靜虛空的狀態,是兩者合為一的狀態,是與道一樣本來如此的狀態,是佛家不二的境界,所以修佛道也是修相對,以相對平衡融合為一,又與道為一,就是這樣的過程,但是如果僅是執於有,沒有無,沒有相對,就不能形成勢,就沒有變化,反之亦然,執著於空,是頑空,這就陷入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死態,並不是正法也,修佛道就是修相對,就是有二,同於道就是不二,有二才能成不二,何故?平衡而融為一也,是謂不二,不二還是有二,何故?本來如此,因你有心而生二,而有不二。你能平心(平衡),由此而入就是頓悟。所以我稱之為頓悟法門--平衡之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