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人工養殖,選購方法,飼養設備,飼養方法,水質參數,魚病治療,注意事項,
形態特徵
珍珠魟最大可至50厘米,最重可達34.2千克。身體呈扁圓盤狀,背部色彩由褐色至淡褐色,上有成圓形奶油狀的斑點散布,形似珍珠,故名。這些斑點通常是橙黃色,但很難找到在花紋及顏色上表現一致的兩隻魟魚。腹部純白色,有嘴和鼻孔。尾柄的棘刺為中空的構造,其下有分泌毒液的毒腺及儲藏毒液的毒囊,棘刺一年會替換2-3次,上面並有倒刺。為軟骨魚,骨骼中含有多量的膠質。上部眼後有腮孔,吸水後由下部腮葉排除,防止吸入沙塵。
生活習性
肉食性。平時伏於水底或埋於泥沙中。食物以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主,有時也吃水生昆蟲的幼蟲、鯰魚類。也能用胸鰭作較快的遊動,遷地覓食。
為當地居民畏懼的魚類之一,早期被視為魔鬼的化身。因為它們會在當地的淺灘中挖掘圓形的洞穴,藏身其中,人們走近河邊,若不注意,容易被其毒棘刺到,而發生危險。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廣泛分布於南美洲,橫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委內瑞拉,包括奧里諾科河和亞馬遜流域。中國有飼養。
繁殖方式
為卵胎生,一胎可產3-21尾小魚。雌雄易於分辨,圓盤狀身體後方、尾柄的兩側,雌魚張開如扇狀,但雄魚卻特化成棒狀的交尾腳。三年左右達到性成熟年齡。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人工養殖
選購方法
- 魟魚的進口:由於魟魚的產地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所以進口的魟魚大約以7月到12月的旱季(繁殖期因種類而有所不同)產量及價格會比較便宜一些。基本上,在雨季的時期,由於魟魚的捕獲量比較少,且這時補獲體盤通常較大,所以價格(運費)會高一些,反之,其價格就會便宜一些,所以,在選購魟魚的時候也可以把這項因素考慮進去。
- 下缸時的處理:魟魚相當忌諱水質作大幅度的變化,所以當您新購買回來的魟魚,在下缸前先將魟魚連水放在小水盆中,並只留蓋過魟魚體表的水量(水盆容量要大過3倍此水量),使用空氣幫浦用細管以及簡易的調節閥,利用缸高過水盆采虹吸原理對水,並調整調節閥進水量,使之滴流到小水盆滿,再抽出水盆水(別浪費水!再倒回缸里)到只留體表高度的水量再重新滴流,如此重複作三次就可以直接下缸了(大概需花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如此小心費時無非是希望魟魚可以順利的適應新環境的水質,降低新環境對魟魚所造成的緊迫。其次,在剛剛下缸後的魟魚是不能馬上就開始餵食的。這是因為魟魚還處在緊迫及緊張狀態的關係。必須要等魟魚適完全應了魚缸水質之後再進行餵食,通常在第兩天以後就可以開始嘗試性的餵食。至於餌料,最好是多方面的嘗試,只要是魟魚可以接受的就是最好的選擇。
飼養設備
- 魚缸:水槽的大小要視魟魚體型而定,為什麼這么說勒?一般都認為魟魚喜歡穩定的水質所以水槽越大越好,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是錯誤的,因為小型魟魚或幼體通常捕食能力十分差,所以用大缸養常吃不到東西導致越來越虛弱,所以先用小缸來養可以幫助它們捕獵食物,藉此慢慢茁壯。但是多數的魟會成長到非常大型,因此,魟有他們自己其它特殊的需求。如果飼養的魚缸太小的話會阻礙了魟魚的成長及活動的空間,但是,因為在台灣,如果一般人想要架設更大型且適合魟魚飼養的魚缸,則又會因為空間的問題而產生困擾,所以至少4呎以上的魚缸才合適。
- 底砂:因為淡水魟魚有潛藏在沙泥底下的習性,因此如果能夠鋪設底砂的話,應該是最理想的方式。然而,根據個人的經驗來說,在魚缸中鋪設底砂之後,魟魚常常會將底砂弄得亂七八糟的,還要多花許多時間來重新整理,這對飼養者而言是相當不方便的。其次,底砂還可能因為潛藏許多的亞硝酸鹽,這對敏感的淡水魟魚的飼養也是不利的。因此,個人主張是以裸缸的方式來飼養魟魚,除了方便觀賞之外,在飼養上也比較方便。
- 過濾設備:因為淡水魟魚在台灣大多都是以裸缸的方式飼養,所以,過濾設備就相對的非常重要。除了是因為健康的魟魚不但活動力旺盛而且食量大,所以相對的排泄物也就特別的多之外,最重要的是過濾設備中的硝化作用必須很完善才可以。在可能的範圍內選擇容積愈大的愈好,水容量大,接受水質變化的緩衝能力也就較高。至於過濾系統,當然是效能越高越好,舉凡溢流式、上部滴流以及外置圓桶,都是不錯的方式,而最好的情況是選擇兩種以上的過濾方式相互搭配。而在濾材方面,除了傳統的過濾棉之外,還可以使用生化濾材來使得硝化作用發揮最大的功效。這其中一般的濾棉可以採用每周定期更換的方式來做,而其它的濾材,則可以每月輪流清洗不同處的濾材來做,以使硝化細菌能不斷的發揮最大的功效。
- 其它:魟魚體表並沒有魚鱗保護,且其保護魚體的表皮組織比較厚,所以,如果各位使用的是防爆型的玻璃加溫器,則要注意其擺放的位置。至於一般的石英加溫管,就一定要加上保護套的措施,以避免魟魚因為不小心而燙傷(這是因為魟魚的表皮較厚,所以,遇熱時神經感知較不靈敏才會導致傷害)。
飼養方法
- 魟魚的餵食:當魟魚下缸之後尚未穩定的前幾天,我們可依照其喜歡的餌料來做為餵食的飼料。等到魟魚漸次穩定之後,就可以開始訓餌了。一般來說魟魚是屬於肉食性的魚類,舉凡是赤蟲、蝦類、朱文錦或是泥鰍等,都是目前飼養魟魚的人所最常使用的餌料。而如果有人在同一個魚缸之中飼養超過一尾以上的魟魚時,在餵食的時候就要注意其爭食的狀況。當然冷凍餌料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要注意其安全性和新鮮的程度。在使用的時候,可以依照活餌使用70﹪,而冷凍餌料30﹪的比例來分次和交叉餵食。成長的速率又與水質,餵食的頻率,餵食量的多寡,營養有關。至於餵食的次數,依照個人的經驗建議,原則上以一天一次的方式就可以了。然後可以依照上述的比例,用換餌餵食的方法以使魟魚在攝食的營養上就會比較均衡。大致上如果每星期能夠停止餵食一天,那么,就可以讓魟魚因為索餌欲而大大活動一下,也可以順便觀賞它們的泳姿。
- 活餌的檢疫:由於活餌的使用量大,而且活餌的來源不定,所以,會有攜帶病源的可能性。為了不讓魟魚因為餵食的關係,而遭到餌料生物的傳染疾病,最好是對使用的活餌做一些檢疫的工作。體外,我們可以使用高濃度的染劑將活餌浸泡約10秒鐘的時間,然後將其放入檢疫缸中三天,這其中如有死亡的情形發生,就將死亡的餌食丟棄,因為它們很可能是有問題的餌料。另外,體內部分,在檢疫缸中也可以使用去六鞭毛蟲的藥物,對活餌進行藥浴,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確定魟魚在攝食的時候其餌料是安全的。還有一點,在餵食泥鰍的時候,就要先行處理讓它呈現昏迷半死的狀態,這樣在餵食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泥鰍而造成魟魚體內的傷害發生。
水質參數
其實水質的參數對魟魚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當魟魚適應了水質以後再加上水質管理的很好的話,魟魚對水質變化的忍受程度又會變得很高。所以,水質參數只要不要太過於惡化,或是變化太快,基本上魟魚都能生存的很好的。以鹽度為例,我曾將飼養半年以上且狀況良好的魟魚,飼養在高鹽度的環境中,它們一樣可以生存,只是因為淡水魟魚沒有鹽腺可以用來排除鹽分,而為了要適應高鹽度所產生的滲透壓,就會影響魟魚的成長速度,且會使其改變體色而變成較暗淡的顏色。
至於pH質方面,因為魟魚產地水中的pH質大多屬於弱酸性。而如果要使用符合野生環境的水質來飼養魟魚的話,那就會大大的提高了飼養的成本。其次在台灣,一般自來水的pH值約為7.2以上,而南台灣的pH值更可能高達8以上,而地下水的硬度就更高了。而為了讓過濾設備能夠持續的發揮效果,最好是讓魟魚適應我們所提供的水質。否則為了降低pH質和使其變成軟水而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除了成本提高以外,水質的穩定度也因此會變的不好管理與控制,反而提高了飼養魟魚的風險。通常透過硝化作用之後的水質,只要其pH值維持在6.5-7.5之間,水溫維持在25-28℃之間,就可以將魟魚飼養的很好。換水時機,這還跟魚的大小,數量有關聯,而每次換水的量與頻率最好能固定下來,困難之處在於,跟其它的混養魚種取得一個平衡。個人魚缸的換水,是3天就更換一次,每次更換1/3左右,換水的新水溫度與PH值與原缸水保持一致。最好是採用續養過的水做為新水,那是因為在台灣住宅大多是大樓的關係。而大樓因為使用共同的水塔,每半年很可能會消毒一次,如果直接使用自來水的話,在消毒之後的消毒水會殘留在自來水中,而這往往是魟魚換水後產生疾病的原因。所以換水使用續養過的水是最安全的做法。
魚病治療
其實淡水魟魚是不容易引發疾病的。由於它本身是屬於掠食者,而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的食物本來就存在著許多的致病因子,而魟魚也可以活的很好,再加上個人飼養的經驗得知,真正會讓魟魚引發疾病的主因幾乎都是水質變化太快而引起的。這是因為魟魚處於水質急遽變化或水中含有刺激物時,這時魟魚體表會增生一層顯而易見的白色黏膜,這樣的情況,若未在短時間復元,以至於其抵抗力變弱,那面臨死亡的機會就相當的高。
因為魟魚是不易生病,也不容易死亡的觀賞魚。所以,個人並不主張經常性的使用藥物。因為藥物若使用過多的話,常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且對魚只本身的健康及缸內的生態系統還是會造成不良影響。這對任何魚類是沒有幫助的。況且因為魟魚是極為敏感的魚類,有時候藥物使用不當,還會因此造成魟魚的死亡。平時保持水質穩定、餵餌多元化,魚只自然強壯美麗,也就比較不會生病了。
注意事項
- 有毒棘刺:淡水魟魚之所以被歸為對人有潛在危險性的魚類,是因為它尾柄上的棘刺,事實上這個棘刺並不是在掠食的時候使用的。它們並不會主動的利用有毒棘刺來攻擊人,而是當它們受到驚嚇的時候用來自衛的。所以在清洗魚缸的時候只要準備了足夠的工具,就能預防被其刺傷。
- 魟魚的混養:其實可以和魟魚混養的魚類是相當多的,只要是中上泳層的中大型魚類都可以。但是還要篩選習性合適的個體,因為有時候大家公認可以和魟魚混養的魚類,有時也會出現攻擊魟魚的情形。例如我曾飼養過的紅龍就曾出現過攻擊魟魚的情形,所以,在選擇混養的魚種時候,還是要多觀察其相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