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羅定是俄國貴族蓋地亞諾夫(Gedianov, Luka Stepanovich)親王的私生子,他的姓氏是因為將他登記於王子家中農奴名下所致。他的母親安東諾娃(Antonova, Advot'ya Konstantinovna)專心在家中教養他,他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語言,包括:德文、法文、英文 及義大利文。八歲時在音樂方面展現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鋼琴上彈出聽到軍樂隊所奏出的曲調,為此他的母親又特別請了軍樂隊隊員來教他吹奏長笛,培養他在音樂方面的興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玻羅定
- 外文名:Alexander Borodin
- 國籍:俄國
- 職業:作曲家
個人簡介,五人組,個人履歷,社會評價,其它資料,
個人簡介
俄國作曲家 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
五人組
提到玻羅定,似乎應該要先介紹一下「五人組」(The Five)。 所謂「五人組」指的是十九世紀時的五位俄國作曲家,包括:巴拉基雷夫(Balakirev)、玻羅定(Borodin)、庫宜(Cui)、穆梭斯基 (Musorgsky)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
這五個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樂家,如玻羅定即同時為一名優秀的化學家。以巴拉基雷夫為首的這五位作曲家致力於發揚俄國的民族音樂,並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建立自由音樂學校(Free School of Music),與由安東‧魯賓斯坦所創立沿襲德奧學院派傳統的聖彼得堡音樂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呈現明顯的對立狀態。此種衝突後來則是由柴科夫斯基將二派所長融合於他的音樂創作之後,才使俄國的音樂發展日趨統一。而「五人組」此一名稱是在西元1867年由俄國的樂評家史塔索夫(Stasov, Vladimir)首先使用了 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強力集團)一詞而來。
個人履歷
同時他對科學研究也有高度興趣,西元1850年他進入醫藥外科學院就讀,第三年時成為俄國化學之父齊寧(N. N. Zinin)的學生,1856年完成學業。接下去的數年間,由於學術研究的需要,他前往歐洲的布魯塞爾、巴黎、海德堡、熱那亞及羅馬等城市,直到1862年9月才又安定於家鄉聖彼得堡,任教於母校。他在這段時間裡的音樂創作有限,且受德國音樂影響甚大。
1862年他認識了巴拉基雷夫,在巴氏的影響之下,玻羅定又開始創作樂曲,而且是屬於真正的俄羅斯音樂。由於他仍相當認真於化學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無法花下許多時間於音樂創作上,只留下數量有限的作品,較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響曲、二首弦樂四重奏曲及最著名的管弦樂曲《中亞細亞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他並寫了四出歌劇,其中大家熟悉的應該是《伊果王子》(Prince Igor),玻羅定從1875年就開始著手譜寫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過世 (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
社會評價
玻羅定是俄國國民樂派時期的重要音樂家,是「俄國五人組」(the Russian Five)其中的一員,所謂「俄國五人組」就是在十九世紀致力創作真正俄羅斯音樂的五位作曲家的集合名稱,且這幾位成員都是業餘音樂家出身。大家對於玻羅定較熟悉的作品如:管弦樂曲「中亞細亞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及歌劇「伊果王子」(Prince Igor)等,就是屬於國民樂派音樂的典型。玻羅定本身是個傑出的化學家,在他小時候便顯出他的音樂天份,九歲開始學習長笛和大提琴,十歲在作曲上就有些成就,之後他從醫藥外科學院畢業之後,便在歐洲從事研究工作,但期間他都並未在作曲工作上有些許間斷,而且在接觸到許多德國作曲家的作品後得到許多啟發,其中又以孟德爾頌的影響最為深遠。
其它資料
他的「伊果王子」(Prince Igor)歌劇在他生前並未完成,而是由葛拉茲諾夫(Glazunov)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在他死後續完,在1889年出版的。不過我們平常聽的「伊果王子」管弦樂曲,是采自這齣歌劇的音樂是出自他親手完成。他出生於1833年11月11日,在1887年2 月27日死於心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