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嘎那

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鳴樂器。是傣族張有一條弦的獨弦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玎嘎那
  • 名字來源:琴筒蒙以筍殼為面
  • 名族:傣族
  • 類別弓拉弦鳴樂器
因琴筒蒙以筍殼為面,故漢稱筍殼琴。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隴川和保山地區的潞江壩、上江等地。?
形制較小。琴桿木製,多使用椿木柚木製成,全長僅30厘米,上端琴頭處橫設一軸,弦軸木或竹製。琴筒竹製,圓筒形,多使用當地生長的大龍竹製作,筒長12厘米、直徑8厘米,筒前口蒙以筍殼為面,筒後端敞口。面板上置竹製琴馬,張一條絲弦。琴弓用細竹拴以馬尾而成。?
演奏時可採用坐姿或立姿,左手持握琴桿,將琴筒置於左膝上(坐姿)或左腰間(立姿),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用於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玎嘎那的定弦多為d1,音域d1—e2,有九度。音色柔和細膩,高音較尖銳,有如吹奏木葉聲。技巧多用滑指。可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玎嘎那是深受傣族青年喜愛的拉弦樂器之一,每逢夜闌人靜、月明風清之時,傣家小伙子常坐在大榕樹下獨奏玎嘎那自娛。青年男女愛戀時,玎嘎那又成為相伴的愛情樂器,小伙子用它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又為姑娘吟唱的情歌伴奏。所奏樂曲多為山歌小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