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高音玎光,中音玎光,低音玎光,
高音玎光
琴桿用水紅木制,上端琴頭雕刻以象頭為飾,下方橫置二個木製弦軸。琴桿為圓柱形,中部設有千斤,下端插入琴筒並外露系弦。琴筒似象腳鼓而小,用楊木、松木製成,橫置,筒長16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面徑8厘米,後端敞口。張兩條鋼絲弦。琴弓用竹或木 制弓桿,兩端拴以馬尾而成。?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或在弦外拉奏。高音玎光按五度關係定弦為d1、a1。音色悠揚悅耳,發音與吹木葉聲近似。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傣戲伴奏。創作樂曲有《邊寨節日》等。
中音玎光
形制較高音玎光略大。琴桿水紅木製,琴筒用老緬桃木製成,面板上開有兩個圓形音孔,孔徑1厘米。張兩條鋼絲弦。定弦為g、d1。音色圓潤渾厚,與中胡相近。其用途與奏法均與高音玎光相同。?
低音玎光
外形與高音玎光相同(圖),琴桿水紅木製,全長98厘米。琴筒用木棉木製成,筒長30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面徑14厘米,筒尾喇叭口直徑18厘米,面板左右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S”形音孔,孔長4.5厘米,兩孔間距4厘米。張兩條鋼絲弦。定弦為d、a,比高音玎光低一個八度。音色柔和優美。常用於合奏或伴奏。?
中音和低音玎光,除有上述兩弦的以外,還有一種三弦的形制,其琴頭、琴桿的外形有異。琴頭開有弦槽,琴桿正面設有指板,不設千斤,多使用小提琴弓,弓毛在弦外拉奏。
1982年,當這種新創製的傣族新樂器玎光在雲南省音樂舞台出現時,它那獨特的音色,既融有象腳鼓的音響,又含有一種介於馬頭琴和大提琴之間的聲音,立即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好評。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歌舞團的音樂家們,還特地為玎光創作了獨奏曲《趕擺之夜》,並用編鋩等樂器伴奏,富有濃郁的傣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