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餘慶(民國將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餘慶(1879-1919),字蘭普,直隸安新縣人。1879年生於直隸(現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早年入直隸優級師範學堂學習,考取秀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餘慶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直隸(現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
  • 出生日期: 1879 
  • 逝世日期: 1919
人物生平,陸軍速成學堂,輾轉各地,駐守江西,家族七將軍,

人物生平

1904年入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二期步兵科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學堂任步兵科學兵長。1908年後任東北奉軍連長等職,1914年任豫南剿匪總司令部二等參謀官。後調任廣東混成協步一標教練官,後任本協二等參謀。後又任江南先鋒隊幫統。後任九江鎮守使署一等參謀官、江西陸軍第六混成旅步兵十二團團長、江西省督編第二步兵團團長。1916年8月2日,黎元洪發布大總統令:任命王餘慶為江西陸軍步兵第二旅旅長,授陸軍少將銜,後三等文虎章。1918年末,任江西九江鎮守使(因病未到任),授陸軍中將銜。1919年元月病逝於贛州

陸軍速成學堂

王餘慶,字蘭普,1879年生於直隸(現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其父王鴻儀,母親王氏,這一輩人口眾多,是端村鎮里的大戶。王鴻儀原來只靠教書和行醫為生計,後來因生活耗費顫大,只好又經種土地,這樣才勉強維持—家的生活。
王餘慶幼時在本村鎮上私塾,結業後考取了保定城北門外的直隸優級師範學堂。由於長輩們的悉心栽培和王餘慶本人的勤奮努力,憑藉他較深的筆墨功底,於保定優級師範畢業後考取了秀才。這在家鄉安新縣端村,實屬一件喜事,老人們都互相奔走轉告,王家出了個秀才。
1904年,設在保定東關外金莊旁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招收第二期學生。王餘慶和四個弟弟先後考取了該學堂。錄取後按兵科分隊就讀,王餘慶和三弟王桐慶(又名王建飛)、五弟王麟慶分在步兵科,二弟王凱慶分在炮兵科,七弟王都慶則分在騎兵科,兄弟五人同時同堂就讀,這在當時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是一大新聞,就連學堂督辦馮國璋段祺瑞和總辦(校長)鄭汝成、趙理泰及監督(教育長)曲同豐都知此事,有時偶爾提起教習和同學們都稱他們是“王氏五慶”或稱“安新王氏五兄弟”。
有趣的是,在時隔15年之後的1919年,王餘慶的小弟弟王藩慶又考入了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步兵科。王氏六兄弟在軍校畢業後都先後成為將軍。王藩慶之子王鶴樓於1954年在台灣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曾任台灣海軍作戰總部中將司令。王餘慶之孫王志剛曾任台灣“經濟部”部長,現任國民黨中央常委。這樣,王氏家族共出了七個將軍一個部長,這真是世上少有的事。
當時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督辦是馮國璋,後為段祺瑞,總辦先是鄭汝成,後為趙理泰和鳳山,監督是曲同豐。學堂初期設四科,即步兵科、馬兵科、炮兵科、工兵科。步兵科隊官為李澤霖、馬兵科隊官為王廷楨、炮兵科隊官為張紹曾、工兵科隊官為賈賓卿。由於清政府急需新軍軍官,按部就班培養軍官來不及,故採用速成制。
學堂當時所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教材,教學與實習用的教具如各種儀器(望遠鏡、炮隊鏡、天平、顯微鏡、測量儀器)也都來自日本,連火炮及步槍、服裝式樣也是日制或仿日的。課堂教材有步兵操典、射擊教程、築城教範和鎮中勤務等。
學堂除一部分留日歸來的人員擔任教官外,還延聘了一部分日本人為總教官或教官,這些日本人教官絕大部分出身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或日本陸軍大學。還有的是日俄戰爭編遣下來的退役指揮官,這些人既具戰鬥實踐又有理論知識,在當時是很受清政府和軍校開辦人袁世凱賞識的。當時中國人教官有曲同豐、崔霈、孫樹林、毛繼成(相當於總教官一級)。聘任的日本人教官是:近藤義策(原職輜重兵大尉)、黑川教藏(原職騎兵大尉)、木堂直枝(原職炮兵大尉)、郡司厚(教官),翻譯官為安藤虎男。
1904年8月,原保定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辦了四期(每期8個月)畢業545名學生後停辦,該學堂總教習日本人多賀宗之(步兵少佐)、井上一雄(原職工兵大尉,系該堂原副總教習)、傅在田(教習)、岩田義輝(原職炮兵大尉)等也相繼轉入速成武備學堂執教。
學堂雖是創辦初期,但課堂紀律十分嚴格,學生違紀後輕者受教官申斥,重者要關禁閉。清政府為使這些學生畢業後帶兵維護清廷統治,在授課時千方百計把尊孔和忠君思想貫穿始終。因此,學堂標的是培養新式軍官,而實際維護的卻是封建帝王的落後與愚昧。
學生雖面向全國招考(原速成一期時曾明確規定:考生須來自現役部隊,非正規軍人者不得報考。但第二期時卻有所改變,允一些文人秀才報考,否則王餘慶及其弟弟們是進不得此學堂的),但因交通落後與不便,仍是北方籍學生具多。大家來自各省,互不相識,經一段時間的集體上課操練,各自也就相識了。學堂規定,除星期天外,學生平日不得任意遠離學校,為此還擬定了應遵守的規則及懲罰條例。條例中的核心是禮節與服從,重點在軍紀和風紀上。
學堂每月向學生提供一伙食和發放生活日用品,按月給予少量零用錢,同時,每年按季發放服裝,另發軍禮服一套,這是供學生在外出或遇有重要活動場合時穿戴。日常,學生見到教官或學堂領導,必先立正敬禮,在同方向行走時,學生不得提步超越上述人員。否則視為不敬。違紀嚴重,犯過重大者,要開除學籍遣回原送各省。
王餘慶及其弟弟們來自貧窮鄉村,遵守堂紀是不用說的,就刻苦用功來說,也是學堂首屈一指的。王餘慶是長兄,兄弟離家在外,長兄如父母。他不時地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弟弟們努力課堂聽講,同時規定在堂期間兄弟五人要同住同食同學同行動。不允許個人單獨行動。他們白天在課堂聽講用鉛筆草記筆記,晚上燈課自習時,再用毛筆小楷抄寫清楚整齊的學習筆記。
星期天,外省的同學三三兩兩的搭伴離校進保定城溜逛,一些富家子弟常有匯款,此時便是進城下飯館,進戲院的自由活動和改善生活的良好時機,有的在城內整整消磨一天的時光。而王餘慶和弟弟們不與他們為伍,星期天上午在校舍內複習半天功課,下午則結伴到校外金莊附近的小松樹林中轉一轉。學堂發的零用錢,個人都積攢起來,節假日帶回家中。他們在學堂兩年,沒有人下過一次飯館和進過一次戲院。為此,曾得到他們的父親王鴻儀的誇獎。
學堂從創辦起,就採用半日課堂半日操練制。為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軍官,要堅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步炮工騎四科學生,要在滾燙的沙地上或汗水濕透的馬背上摸爬滾打。軍服雖早被汗水浸透,但未經教官允許也不準解開衣扣;口渴了未經允許也不準喝水。由於王餘慶和弟弟們吃苦耐勞、認真訓練,動作準確無誤,曾多次受到教官隊前嘉獎。
按學堂章程規定:速成學堂每期為兩年。第二年畢業考試之前,要有半年的入伍實習階段。王餘慶和四個弟弟被分派到當時駐保定的北洋陸軍中入伍實習。由於時間短,各項科目安排得非常緊湊,因而並不比課堂學習輕鬆。現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九至十三,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入伍生軍中實習日程記錄摘錄如下(原文存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陸軍部檔,原文無標點):
……四月初九星期五,晴,口令:經武,早操成隊,教練午課,講各種兵之性能,晚操野外演習前衛及前哨動作。燈課自習是夜。
四月十一,星期日,晴,口令:壁壘。午前檢查武裝,下午放假,燈課休息是夜。
四月十二,星期一,晴,口令:合濟。是日因大風狂起休息一日是夜。
四月十三,星期二,晴,口令:屏番。早操全協演排,午課因天熱改為休息。晚操全鎮演排,燈課唱軍歌是夜。
1906年秋,速成二期各兵科學生進行畢業考試。現將當時的部分試題摘錄其中一節列下(原卷存在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陸軍部檔)……各兵科統考分擬:歷史題、物理題、幾何題、數學題、代數題、戰法題……。其中:
地形題:問白河水流的方向?
軍器題:問直接瞄準和間接瞄準各器具的名稱。
軍制題:將步、馬、炮、工、輜重各隊一營及其編制列出。
衛生題:問預防傳染病要領及在室內吐痰於身體有何害處?
上述考試由於科目繁多內容複雜,特別是一些兵科必須在野外進行,如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等,要採用近似實戰式的考核。因此,用了十餘天時間才考完。
王餘慶和四個弟弟最後都以優異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隨後即進行了畢業分配:
五弟王麟慶被分派到奉天(今瀋陽),先任奉天第一混成協排長,後升任隊官、教練官、少校營長、八十團上校團長、綏遠陸軍混成團上校團長、綏遠“剿匪”一支隊支隊長,授陸軍少將銜。獲四等文虎章、四等嘉禾章。
七弟王都慶被分配到北京任清廷禁衛軍排長,後升任隊官、軍咨府一廳二科二等科員、陸軍第二鎮二等參謀、一等參謀。1907年冬又入保定軍官學堂(陸大)第二期學習,1909年9月畢業後任陸軍第六混成旅炮三團團長、二師三團團長、十三團團長、步兵八團團長、第一軍司令部上校副軍事參議、湖北陸軍第二十一混成旅少將旅長、湖北暫編陸軍第七師中將師長、北洋軍鄂西第二路軍總司令。獲二等文虎章、四等嘉禾章,授植威將軍和亮威將軍。在紫禁城任職期間,曾幾次拜見過西太后和光緒帝。在任隊官期間,曾得到過西太后賞賜的小皮襖一件。
王餘慶和二弟王凱慶、三弟王桐慶(又名王建飛)在徵得本人同意後留學堂任職。王餘慶任步兵科學兵長;王凱慶先任炮兵學長後任連長,1924年9月任江蘇陸軍第六師中將師長;王桐慶任步兵科學兵長,1924年任江西陸軍混成旅少將旅長。和王餘慶兄弟同期畢業的著名學生還有王承斌齊燮元、劉汝賢、齊振林等將軍。
1906年8月以後,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更名為陸軍速成學堂,隸屬清廷陸軍部,又稱通國陸軍速成學堂或協和陸軍速成學堂。學生來源由北洋各省擴大到全國,計畫內“各年考收學生一千一百四十名”,主要“招收各省旗未畢業的武備學生及按先驗格式考取文理清通良家子弟”(《軍機處錄副檔》)。
其各省分配名額如下:京旗八十名;直隸、江蘇、湖北、四川、廣東各六十名;順天奉天、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雲南各四十名;山西、陝西、甘肅、廣西、貴州、新疆、吉林、黑龍江各三十名;江寧、杭州、福州、荊州、成都、廣州、綏遠城熱河察哈爾九處駐防各十名;密雲、青州、西安三處駐防各八名;寧夏駐防六名;總計一千一百四十名。
學生入學後,分為兩班。凡經考試,有普通學科程度者,歸第一班,專學軍事專科,一年半畢業;如普通學科未學完或完全未學者,歸第二班,先學普通學科一年,再學軍事專科一年半,共二年半畢業。學生畢業後,均入隊實習三個月。陸軍部還規定,以後各省選送留學生,必須從這些學生中選派,不得“另自選送,以昭畫一”(《陸軍速成學堂總則》)。除此之外,學堂還設有留學生預備班,留學生必須在此學習後,經考查合格,才能派遣出國。
陸軍速成學堂在辦學方法上基本與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相同,所不一樣的是:
(一)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隸屬北洋軍政司,而陸軍速成學堂則隸屬於陸軍部。(二)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的經費由北洋籌劃,而陸軍速成學堂的經費,由陸軍部出一半,另一半由各省根據所送學生人數分攤。陸軍速成學堂共辦二期,後與軍官學堂速成科合併。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冬,蔣介石(學名蔣志清)自日本東京清華學校肄業後返回浙江,報考上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炮兵科。20歲的蔣介石恰好就編在王餘慶任學兵長的隊內。因蔣剛從南方來,對北方的語言、氣候及生活條件有所不適,作為長官及兄長的王餘慶給予蔣介石多方面的關懷和照顧。故蔣雖在保定僅學一年的時間,但對王餘慶的印象還是很深的。1907年底,蔣介石考取了日本軍校留學生班,於1908年2月再次東渡日本,進入了日本振武學校(軍官預備學校)上學。
蔣介石在入陸軍速成學堂上學時,正值該學堂剛剛發生一場火災。事情是這樣的:1906年的五月初,保定一帶乾旱,天氣異常炎熱。建於速成學堂隔壁的直隸陸軍國小堂,有座茶爐,在燒水時火星濺入近鄰的速成學堂大飯廳的頂棚上。頂棚是竹蓆結構,立時引起大火。正在午休的教職員和學生待發現火苗時,整個木質結構的飯廳均已燃燒起來。由於氣溫高天氣熱,又無消防設施。從五月十五日下午兩點火起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徹底熄滅。
王餘慶帶領他的一隊學生也參加了救火。他的一身軍服被燒壞了。陸軍副都統鳳山在北京接電後立即專電指示駐保定陸軍第三鎮派出工兵、輜重兩營部隊協助救火。否則,火將漫延整個學堂,搞得不可收拾。這是自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03年創建以來遭受的第一次災難。
1908年2月5日,軍計司報陸軍部奏請朝廷批准,授給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二期畢業生軍銜。王餘慶及七弟王都慶被授副軍校銜(相當中尉),授其二弟王凱慶、三弟王桐慶、五弟王麟慶為協軍校銜(相當於少尉)。

輾轉各地

1908年末,王餘慶為了養家餬口,辭去了速成學堂的職務,到東北奉軍中當了一段時間的連長,後又到天津。經友人推薦,他到北京擔任駐北京烏蘇里雅台辦事委員。
1914年後,袁世凱為了鎮壓白朗起義,曾派王占元率大軍赴豫南一帶“圍剿”,同時組成“豫南剿匪總司令部”,王任總司令。王餘慶從北京被調往豫南,任該司令部二等參謀官。總司令部撤銷後,他調到廣東省任廣東混成協步一標教練官,後任本協二等參謀,又任一段時間的江南先鋒隊幫統。

駐守江西

李純(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生)與王餘慶在天津時有些私交,李任江西督軍時,邀請王餘慶到江西任九江鎮守使署一等參謀官。不久,又任命王餘慶江西陸軍第六混成旅步兵十二團團長,半年後,又任命王餘慶為江西省督編第二步兵團團長。這個團基本上是王餘慶家鄉子弟兵,由李純親自向王餘慶授意,王餘慶從江西返回河北保定一帶招募的新兵所組成。
軍中團長以下各級軍官有的是王餘慶的同學,有的是他的部下或學生。基本上是出身於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軍官學堂或保定軍官學校的畢業生。這個團文化與軍事素質高、武器裝備精良、戰鬥力強、頗受李純寵愛。
1916年8月2日,黎元洪發布大總統令:任命王餘慶為江西陸軍步兵第二旅旅長,授陸軍少將銜。該旅是原督編第二團擴建組成的,仍然是王餘慶的老部屬,不久,黎又發布大總統令:授王餘慶三等文虎章。
1917年,李純調任江蘇督軍,陳光遠(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生)接任江西督軍。這時,王餘慶率步兵第二旅正駐防在江西南端的大余縣。
1918年末,陳光遠經報請北京政府批准:任命王餘慶為江西九江鎮守使,授陸軍中將銜。因當時王餘慶在大余縣正患病,九江大余又相隔甚遠,怕身體不支故未立即到任。因陳光遠和北京政府的任命已在報上發表,於是陳幾次電催王餘慶啟程前往。王餘慶接電後認為再不好推拖了,只好勉強率隨從啟程,離開大余縣後先到達贛州。由於啟程時病未愈,—加上旅途勞累,他在贛州小歇期間病情突然加重,只好電告陳光遠暫緩赴任。陳回電示允在贛州就醫。
隨從們不惜重金請遍了贛州遠近名醫,經多方救冶無效,於1919年元月病故於贛州城內。終年四十歲。
陳光遠聞訊十分惋惜,除指示督軍署對王家以陸軍中將銜憮恤外,還對王餘慶屍骨施行厚殮。屍骨運回安新端村鎮老家時,沿途一些重要城鎮設立靈堂弔唁。江西的報紙還報導了王餘慶因病去世的訊息。2003年8月,保定軍校紀念館還給王氏兄弟即:王餘慶、王凱慶、王桐慶、王麟慶、王都慶、王藩慶六將軍製作了銅像,鑲嵌在牆上,以示紀念。

家族七將軍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鎮王餘慶等6兄弟均畢業於保定軍校且相繼成長為將軍,其後代王鶴樓台灣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曾出任台灣海軍作戰總部中將司令,兩岸軍校共同培養出“家族七將軍”。
1904年,王餘慶與四個弟弟同時考入保定軍校,王餘慶和三弟王桐慶、五弟王麟慶分在步兵科,二弟王凱慶和七弟王都慶則分在炮兵科和騎兵科。1919年,王餘慶的小弟王藩慶又考入該校第九期步兵科。畢業後,王氏六兄弟都先後成為將軍。
在王氏六兄弟的影響下,其後代也都成績卓著:王餘慶之孫王志剛曾任台灣“經濟部部長”、現為台北世貿中心董事長;王藩慶之子王鶴樓在保定上國小、中學後,又於1954年在台灣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曾任台灣海軍作戰總部中將司令;王藩慶之孫王克璋現任山東濟南市台商商會會長。截至目前,王氏家族出了七個將軍、一個“部長”、一個商會會長,堪稱世界之最。
王氏六兄弟先後成為將軍,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及其親職教育氛圍有密切關係。當時,保定軍校雖是面向全國招考,但因交通落後等不便,仍是北方籍學生居多,保定及周邊縣的年輕人也以上軍校為榮。王餘慶家是端村鎮裡的大戶,他幼時曾上私塾,考取過秀才。王氏兄弟在校內以“刻苦用功、吃苦耐勞”著稱,屢得教官嘉獎。在校期間,學堂曾發生過一場火災,王餘慶帶領學生奮不顧身參加救火,一身軍服被燒壞。
1907年2月,20歲的蔣介石入讀保定軍校,因對北方的語言、氣候及生活條件有所不適,時任其長官的學兵長王餘慶曾給予多方面的關懷照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曾培養了萬餘名軍事人才,其中近2000人成為將軍,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被譽中國“將軍的搖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