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曾

張紹曾

張紹曾(1879—1928),敬輿,1879年10月9日生於直隸大城縣,清末民初政治、軍事人物。早年從軍,留學日本,回國後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1911年任新軍第二十鎮統制。武昌起義後,他發動灤州兵諫,並密謀與吳祿貞等舉兵反清,1911年11月7日吳祿貞被暗殺後避居天津。1913年被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綏遠將軍。1916年任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1922年任陸軍次長,次年1月任國務總理,一度主張與孫中山協商南北統一,又主張先制憲再選舉大總統,為直系軍閥曹錕所忌,於6月去職,退居天津。1928年遇刺身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紹曾
  • 別名:張敬輿、張瘋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直隸大城縣
  • 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
  • 逝世日期:1928年3月22日
  • 職業:陸軍次長、國務總理
  • 畢業院校:天津武備學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發動灤州兵諫,促使清廷垮台
    擊退入侵蒙軍,保衛祖國邊疆
人物生平,留學東瀛,辛亥兵諫,民初活動,出任總理,遇刺身亡,遇刺大案,赴宴遇刺,遇刺原因,草草結案,人物舊居,軼事典故,擅長針灸,裝神弄鬼,

人物生平

留學東瀛

張紹曾,字敬輿,直隸大城人。生於清光緒五年九月初五日(1879年10月19日)。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畢業後,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以官費資送留日,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一期炮兵科。他對於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啓超為首的立憲派的主張都產生一定興趣,對清朝專制政權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感到不滿,認為非痛加改革不可。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紹曾畢業,翌年春歸國,正值袁世凱在保定練兵,成立練兵營訓練初級軍官,張被派任炮兵隊官。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凱以“儘先千總”銜委他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第五標幫統。光緒三十年(1904年),調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總辦,翌年轉陸軍第五鎮任正參領官,不久升炮兵第五標標統。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新軍彰德秋操大演習,他被奉派為北軍第五混成旅正參謀官,次年初與士官學校同學吳祿貞藍天蔚,被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調到奉天軍界任職。由於三人都富有變革思想,志趣相投,過從甚密,又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被稱為“士官三傑”。

辛亥兵諫

當時宋教仁以創辦實業為名,來東北發展同盟會,並在奉天成立同盟會遼東支部,張紹曾與吳、藍均秘密加入同盟會,成為支部的主要負責人。宣統元年(1909年),張紹曾陪同清軍禁衛軍第一協統領良弼檢閱北洋軍,得良弼器重,調任陸軍貴胄學堂監督。宣統二年(1910年),陸軍部奏請清廷授予他副將加“總兵銜”。陸軍部右侍郎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那晉赴東三省檢閱陸軍,以張紹曾為總參贊。宣統三年(1911年)2月16日,由東三省總督錫良保舉,張受命繼陳宧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駐守奉天、新民。4月7日,清廷賞以副都統銜。
當年,清政府擬於九月在直隸永平(今河北盧龍)舉行秋操演習,張紹曾和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均受命率部參加秋操。張和吳、藍“秘密決定,利用參加秋操之便,暗中私帶子彈,相機起義”。當張部剛抵昌黎時,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下令停止秋操,令其率部開到灤州,然後南下鎮壓起義。張於10月13日急返奉天,約集第三鎮第五協統領盧永祥、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等共商對策。10月27日,張紹曾等由奉天返灤,立即向全體官兵宣布:“武昌革命,名正而言順,專尚征討,不合人情……所有軍隊,均不前進。”29日,又將所擬立憲政綱十二條,聯名致電清廷,要求速開國會,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主張在保存清政府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
清廷對手握兵柄、近在肘腋的張紹曾等人的憲政奏摺頗為震驚,迫於形勢,不得不於11月3日公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承認“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同時加緊對第六鎮和第二十鎮的革命力量進行分化瓦解:首先派吳祿貞前往灤州“宣慰”,使他離開第六鎮;接著賜予張紹曾為兵部右侍郎兼長江宣撫大臣,削去他的第二十鎮統制職。二十鎮的部分軍官獲知張紹曾被解職,義憤填膺,群起挽留,並電請清廷收回成命。吳祿貞也竭力勸說張紹曾與他配合,從灤州和保定兩路夾攻北京,以武力推翻清廷。11月17日,吳祿貞在石家莊被新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指派的刺客殺害。張紹曾感到大勢已去,準備引退。11月9日,張紹曾離開了第二十鎮,避居天津。臨行前,“向全體革命同志曰:吾前此奏請立憲,志有所在。茲計已敗,暫寓津門,以俟時會。望諸君仍本前旨,繼圖大舉,功不必自我成,承吾志焉幸矣”。1912年1月2日,王金銘施從雲等發動了著名的“灤州起義”,血戰一晝夜,即遭血腥鎮壓,張紹曾聞訊,“痛哭悲戚,寢饋失常”。

民初活動

民國成立,袁世凱利用張紹曾與革命黨人的關係,派為長江宣撫使。張奔走於津、滬參與南北和議。民國元10月,袁世凱委派張為綏遠將軍,並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他在任內召開西盟會議,宣傳五族共和的政策,安撫蒙古王公貴族,承認他們的世襲地位和特權,確保他們不為外蒙古庫倫當局蠱惑,面對庫倫當局的大舉入侵,張紹曾積極部署,擊退外蒙偽軍。
民國三年(1914年)4月,張紹曾被調為北京政府特設的將軍府將軍,翌年又被任為陸軍訓練總監。不久,又被調為總統府顧問,加封“樹威將軍”。
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12月張紹曾任全國陸軍訓練總監。民國六年(1917年)6月,督軍團以武力威逼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張紹曾表示反對。7月1日張勛復辟,張紹曾即與舊部馮玉祥等密商討伐事宜,偕馮同車赴津。3日晨親至馬廠,鼓動李長泰出動一混成旅會同馮部向北推進。此時,段祺瑞被擁為討逆軍總司令,在馬廠誓師,揭起反覆辟旗幟。復辟敉平,張紹曾這個主動組織討逆的人,反倒被撤去了陸軍訓練總監職。
民國九年(1920年)7月,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奉系擊敗皖系,推翻了段祺瑞內閣。張紹曾因與吳佩孚、馮玉祥有兒女姻親關係,歸附直系。8月,吳佩孚發起召開“國民大會”,企圖以“合法”手段取消南北兩政府,建立一個由直系操縱的統一政府。張為吳的倡議奔走串聯,不遺餘力。翌年張紹曾倡導在廬山召開“國是會議”,主張全國議和,因張作霖反對作罷。

出任總理

民國十一年(1922年)5月,直系軍閥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取勝,獨霸中央政權,張紹曾繼續為直系建立一個“合法”的中央政府出謀劃策。他先通電支持部分舊國會議員“恢復法統”的倡議,恢復民國六年(1917年)被迫解散的舊國會;接著積極參與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等人驅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復職的活動。6月,黎元洪再次上台。8月,張紹曾出任陸軍總長。
不久,曹錕急於想登上總統的寶座,與吳佩孚先以武力統一全國的主張相左,使直系分裂成以曹錕為首的“津保派”和以吳佩孚為首的“洛派”。張紹曾得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的支持,迎合曹錕,參與津保派策劃的賄選活動。此時曹、吳都力圖控制內閣,幾月間內閣頻繁更迭。黎元洪認為張紹曾既與曹錕是把兄弟,又與吳佩孚是兒女親家,遂提名張紹曾組閣,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底獲參眾兩院通過。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4日,張紹曾被正式任命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張紹曾上台後,和黎元洪協同一致,標榜和平統一。在就職通電中,以“法統重光,海內一體”相號召。他建議召集實力派代表、各政黨領袖、在野名流在北京頤和園舉行“國是協定會”,協商和平統一問題。2月,致電孫中山及西南六省,倡議召集全國軍事會議,協商解決裁兵諸問題。還和黎元洪分別派代表南下議和。張紹曾的和平統一活動同直系軍閥的武力統一方針相衝突,曹、吳遂指使高凌霨等三人以遲遲不入閣加以抵制。其間,桂系沈鴻英在廣東背叛孫中山,直系孫傳芳大兵進入福建,造成對南方政府內外夾攻的形勢。吳佩孚企圖利用這兩支軍隊作為武力統一南方的先鋒,於3月初壓迫張紹曾任命孫傳芳為福建督理、沈鴻英為廣東督理,公開破壞和平,向孫中山挑釁。張紹曾認為這兩項任命有違他和黎元洪的和平統一主張,拒不接受,並於3月8日以內閣名義發出庚電“引咎辭職”。黎元洪全力支持張紹曾,立即退回辭呈,並通電全國,挽留張紹曾。但曹錕和吳佩孚固執己見,各派一名代表聯袂赴京,逼迫黎、張下委任令。張紹曾為保住權位,終於屈從曹、吳,同意任命閩、粵兩省督理。他不僅放棄和平統一主張,而且還指責孫中山“僭名竊位”。
張紹曾張紹曾
但是,張紹曾並未能安居揆位。由於在總統選舉問題上,他與黎元洪主張先制憲後選舉,而與曹、吳的主張相悖,曹、吳便尋釁倒閣。為了加快制憲進度,張、黎決定由海關建築經費項下撥借120萬元作為制憲經費,通知稅務處轉總稅務司安格聯照辦。曹、吳即以此事為發端,策動“閣員倒閣”,進而驅黎擁曹。5月,高凌霨等三閣員以不出席內閣會議相威脅;接著以總統府不經國務會議議決,自定國會制憲經費,侵奪內閣職權為藉口,提出內閣總辭職。6月初,張紹曾自知勢單力孤,但又依戀權位,在私下得到曹錕等選舉總統後仍請他組閣的默許後,便同意辭了職,離京去津。接著,黎元洪也被逼下台,張聞訊後仍幻想復職並攝行總統職權。但當他登車欲返京時,突然接到曹錕阻止他回京的電報,不得不沮喪地下車。10月,曹錕賄選總統得逞,張紹曾僅被授樹威上將軍銜,每月領點俸金賦閒。

遇刺身亡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扣留曹錕,吳佩孚兵潰退至天津。張紹曾一度奔走於京、津之間調停,提出“和平救國大綱”勸吳接受,但遭吳拒絕。11月24日,段祺瑞在京就任“臨時執政”,組成臨時執政府。張紹曾大不以為然,隱居天津,不再問政。民國十四年(1925年)初,段為了抵制孫中山倡導的國民會議運動,策劃召開“善後會議”,聘張紹曾為善後會議代表以作裝飾,張不願俯就。
民國十四年(1925年)底,吳佩孚東山再起,企圖重整旗鼓控制北京政局,閒居天津的張紹曾不甘寂寞,再次出頭露面,重彈“恢復法統”的舊調,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8日通電主張舊國會自由集會,依法成立政府。張紹曾聯絡在津議員,鼓動他們在京開會。他的如意算盤是通電促段祺瑞下野,請黎元洪復位,恢復張紹曾內閣;如黎不肯出山,則由張攝政。但是段祺瑞戀棧不捨,吳佩孚又忙於聯奉打馮玉祥的國民軍。張紹曾雖奔波勞碌,卻一無所獲。
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蔣介石與馮玉祥等人聯袂籌劃北伐奉張,在天津的張紹曾和馮玉祥不斷有信使往還。張作霖害怕張紹曾成為馮玉祥北上的內應,於3月21日派遣親信行刺張紹曾。張遭槍擊,身中三彈,翌日晨死去。

遇刺大案

赴宴遇刺

1928年3月21日晚,曾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兼陸軍總長、時居津在野的張紹曾,被時任直隸辦公署總參議趙景雲請到天津市南市天和玉飯莊吃飯。宴會上,有北洋系統的靳雲鵬李厚基張文生等頭面人物。宴罷,趙景雲又邀請包括張紹曾在內的十餘人,到天津南市高等妓院彩鳳班飲茶。彩鳳班位於天津日租界旭街,離天和玉飯莊很近。這時已是晚上8點多鐘。
剛喝了一會兒茶,有個僕役模樣的人手持信件,說有函件面交張紹曾總理。張紹曾聞訊從內屋走出,邊問:“哪裡的信?”邊伸手去接,猝不及防送信人掏出手槍迎面便射。第一槍穿過張紹曾手掌,第二槍穿過耳部,第三槍擊中肺部。張紹曾當時血流如注,昏倒在地,他的大夫人、小夫人聞訊趕到現場,哀聲痛哭。後急送回張府。第二天早晨,在昏迷一夜之後,張紹曾在其寓所二樓故去,終年49歲。這就是當時轟動朝野的張紹曾被刺案。

遇刺原因

張紹曾張紹曾
張紹曾的遇刺,源於與張作霖的多年積怨。原在辛亥革命時期,張紹曾的同學和密友藍天蔚在瀋陽任第三混成協協統,為回響武昌起義,準備在奉天起事,不料被任巡防營統領的張作霖逼走。因此,張紹曾的“灤州兵諫”失去支持。二張之間從此有了芥蒂。軍閥孫傳芳北伐軍打敗,逃到北京,聯合張作霖。孫傳芳認為,張紹曾在軍閥混戰中失信於他,故在張作霖面前詆毀張紹曾。
張紹曾回津寓居,雖然表面上誦佛經、習書法、練拳術,但對國家命運依然記掛於心。多年的宦海沉浮,使他對北洋政府失去了信心。他了解到舊部兼親家馮玉祥與孫中山等國民黨人士有聯繫,就與馮玉祥加強了來往。這時張紹曾在家中自設電台與馮玉祥等頻繁聯繫。張作霖對此十分不滿,聯繫過去的矛盾,有了殺害張紹曾以絕後患之意。1928年3月,張作霖派親信將領王琦到津秘密布置暗殺張紹曾。參加密謀的還有直隸督辦褚玉璞、警察局長厲大森和趙景雲。赴宴當日,張紹曾吩咐司機把小汽車開出。不料汽車剛開出車房,一隻前車輪便壞了。張紹曾一驚,言身體不適,準備辭掉宴會。但被趙景雲買通的手下人張會卿百般勸說,不得已只得換上新輪胎赴宴。於是就發生了遇刺的一幕。

草草結案

案發後天津縣知事兼督署軍法官王中申虛張聲勢地把彩鳳班的老鴇、妓女、下人全部逮捕,逐個刑訊,下獄多日,最後又全部釋放。這起政治謀殺案轟動朝野。馮玉祥將軍在《我的生活》一書中,對張紹曾做過這樣的評價:“公公道道地說,張先生實為革命最忠實的朋友。他冒著危險,大量地墊錢,什麼也不圖,只要助成北伐革命。張先生之死,係為革命犧牲,他的功績是值得紀念的。”張紹曾故去後,其後人將他葬於北京西山臥佛寺旁的風景山林之地,與灤州起義烈士王金銘施從雲等的陵園僅一山脊之隔。其墓葬採用了宛如石幢的僧墓形式,墓前有祀殿、望柱等,為京西勝跡。

人物舊居

張紹曾在津寓居六年,住英租界威靈頓道南頭,即河北南路334號第五中藥廠址。其舊宅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巴洛克風格的二層小樓,外觀規整華麗,線條流暢。樓門口朝東,有兩塊水泥板小雨廈,兩根貼牆的羅馬柱,水波紋花飾支撐。室內寬敞明亮,過廳有拱券分割,顯得肅穆莊重。室內有燈光灰線,菲律賓木人字地板和雙槽窗。該房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葉,現依稀可窺當年的風貌。
年代:20世紀20年代初
面積:1463平方米
特點:巴洛克風格的二層小樓,磚木結構,外觀規整華麗,線條流暢。樓門口朝東,有兩塊水泥板小雨廈,兩根貼牆的羅馬柱,水波紋花飾支撐。室內寬敞明亮,過廳有拱券分割,顯得肅穆莊重。鋪有菲律賓木人字地板和雙槽窗。
地址:馬場道72號

軼事典故

擅長針灸

張紹曾寓居津門,喜歡練武、寫字。除此之外,張克賢曾聽家鄉的老人說,張紹曾還有一手絕活:懸針針灸。“我聽老人說,他寓居天津的時候,一度迷上了中醫,並且認真鑽研針灸技術。但是他的針灸與眾不同,針並不扎到肉,而是懸在皮膚之上,利用氣功等來幫人治病。”張克賢認為,張紹曾一生喜歡習武,如果說因此而習得氣功,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裝神弄鬼

據說,張紹曾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大家背地裡都稱他“張瘋子”,說他做事有頭無尾,並舉早年灤州兵諫一事為例。他任國務總理期間發表“庚電”一度辭職後,瘋病發作得更厲害,經常喃喃自語地自稱為九重天宮的古佛下降人間,當代人物多系他手下的星君托胎轉世,但也有妖魔鬼怪下凡作祟,他念動經文請求仙師賜以神斧,助他斬盡群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