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光

王韶光,又名天富,字春夢,生卒年月不詳。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骨幹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韶光
  • 別稱:原名天富
  • 字號:字春野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地:廣東嘉應州荷田堡
  • 出生時間:1815年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王韶光(1815—?),原名天富,字春野,廣東嘉應州荷田堡(今梅縣荷泗鎮)人。小時由於家貧,隨族人到汕頭學理髮。後在訟師門下任司書兼習訴狀,不久成為土訟師。因求其書寫狀紙者眾,便薄有積蓄,回鄉捐得一名監生(位同國子監太學生,賞七品頂戴虛銜),隨後赴廣州經商。時廣州小北至三元里一帶,有打石行,工人多是五華、龍川的客家人。平日因風俗習慣、語言與當地人不同,常受當地人欺侮。後探知王韶光能寫會講,便特聘其任書房兼理訟事,為客籍同鄉排憂解難,深受客籍人氏愛戴。稍後,王韶光就在廣州城北園下田(在今白雲山之西北面)買田做屋,成為當地一位士紳。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下旬,英國侵略軍從泥城登入,直迫廣州城北,當時廣州駐兵束手無策。由於入侵英軍到處奸淫擄掠,殘殺無辜,激起民憤。乃至民眾集結進行反抗,石行工人和廣州城東北六鄉客民(絕大多數原是嘉應州遷此之客家人),見入侵英軍如此肆虐,便同仇敵愾,公推王韶光為首領,與何玉成、韋紹光等緊密配合,決計抗擊英軍,這就是廣州三元里“平英團”的抗英義舉。5月30日,工農義勇在王紹光等率領下,大殲英軍於牛欄崗、黃婆洞,進而包圍了四方炮台。此次戰鬥,因王韶光所部俱擅武術、長茅技擊,故所戰皆捷,被稱為最英勇頑強的隊伍。事後,清政府論功行賞,賞給王韶光六品軍功,清將軍奕山亦向朝廷保薦他為官。當時,王韶光還捐銀8000兩組織團練,製造軍械,成立“東北六社”,旨在御英,使城北得以安寧。
1842年,英人在粵沿海活動,氣焰囂張,王韶光奉命到新安(今寶安)聯絡紳耆,組織團練。還一度潛駐外海辦公,藉以監視敵情。同年冬,王韶光以東北六社壯勇眾多,距離昇平總社公所太遠,調遣不便,呈準以白雲山以東為界,另行建立東平公社。由高梁材、王韶光總理社務,社址設在大瀾灘的沙梨園。繼而又在燕塘創辦東平社學,藉以普及教育。爾後,王韶光曾先後在安徽鳳台等地任州同知、知縣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知府。致仕還粵後,病逝於鄉,終年70餘歲。
王韶光,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客家人。
少時家境貧寒,隨族人到汕頭作傭工,習理髮,又學訴訟。回鄉後,捐監生。其後到廣州經商,並受石行會館聘充書房,業訟師,上升為士紳。自此,遂定居廣州城北園下田,落籍番禺

人物事跡

鴉片戰爭期間和戰後的七八年里,在廣東人民反侵略的鬥爭中,愛國士紳憑藉他們擁有的社會地位,利用他們占有的優越條件,起了組織和領導的積極作用,從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到戰後組織社學反侵略武裝,何玉成王韶光等是其中的積極分子和骨幹人物。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爆發時,廣州城東北路六社的客家人和石行的打石工人(大多數也都是客家人)都踴躍地參加了戰鬥。王韶光作為當地的士紳,又是客家人,在衛國保家鄉的熱情激勵下,也積極地投入了鬥爭,他與一些士紳督率東北六路客民,“殲斃夷匪多名,獲有夷人軍械”,事後得到祁貢等“獎賜羊酒匾額”⑧,四月十九日(6月8日)晚上大佛寺的宴會,他也是被邀請者之一,並由清政府賞給六品軍功頂戴⑨。以後他又出資製造軍械,請教習、邀生員充當六社團練頭目,附屬於昇平社學與公所,並捐銀八千兩,被奕山奏請以“府經歷縣丞,遇缺即選”的獎賞。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年12月)廣州人民燒毀英人商館後,王韶光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將東北六路義勇擴充到一萬餘人,挑選其中“經歷習練嫻熟堪以調用者”五千五百名,與高梁材等地方士紳創建東平公社、社學,與已建立的昇平社學、公所“彼此聯絡”,互為犄角,東連鹿步、東圃各鄉,北連從化、增城、花縣,“合為一體”,共同拱衛省城⑩。在以後的廣州人民反入城鬥爭中發揮積極作用。
以後王韶光歷任山西鳳台榮河汾陽等縣知縣,永寧州知府,汾陽府通判,並以鎮壓捻軍獲升潞安府同知,晚年告老回鄉,終年七十餘⑾。
(戴學稷)
⑧《鴉片戰爭》第4冊第18頁。
⑨《鴉片戰爭》,新知識出版社,第4冊,第265頁。
⑩同上,第18-19頁;《創建東平公社記》,見《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修訂本,第279頁。
⑾《嘉應州志·王韶光傳》,轉見《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修訂本第207-208頁;徐繼畲《還密齋文集》卷2,1863年致劉韻珂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