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陵(著名大豆專家、農業教育家)

王金陵(著名大豆專家、農業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17年3月15日生於江蘇徐州。1936年考入金陵大學理學院工業化學專業後,申請轉到農學院農藝系學習。1949年,擔任東北農學院農學系的首任系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金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徐州 
  • 出生日期:1917年3月15日 
  • 逝世日期:2013年9月4日 
  • 畢業院校東北農業大學 
  • 職業:大豆專家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研究方向,主要成就,所獲榮譽,社會任職,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師從著名作物育種學家、大豆專家、金陵大學農藝系主任王綬教授並高質量地完成了畢業論文《大豆的分類》。於2013年9月4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6歲。

個人生活

王金陵,1917年3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一個牧師的家庭里。出於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在1936年考入金陵大學理學院工業化學專業後,申請轉到農學院農藝系學習。大學四年級時,在著名作物育種學家、大豆專家、金陵大學農藝系主任王綬教授的指導下,他高質量地完成了畢業論文《大豆的分類》,從此對大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大豆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研究方向

王金陵先生1940年在金陵大學師從王綬教授開展大豆研究,完成了《大豆的分類》畢業論文,從此與大豆結下不解之緣。雖幾經磨難,卻堅守信念,將一生奉獻給我國大豆事業。王先生遵循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堅持並不斷探索發展“一手出品種,一手出論文”的理念。

主要成就

育成了以“東農4號”、“東農36號”、“東農42號”、“東農46號”為代表的58個大豆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億畝以上;育成的高油大豆品種“東農46號”和“東農47號”堪為國家大豆振興計畫的龍頭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00餘萬畝,創經濟效益2億元,育成的早熟大豆品種“東農44號”、“東農49號”、“東大1號”、“東大2號”等品種,在北部高寒地區推廣種植,累積推廣面積1100萬畝,創經濟效益3億元。

所獲榮譽

198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第八屆世界大豆研究大會上,王金陵獲得世界大豆研究大會獎,成為全世界首批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2011年,被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功勳獎”。

社會任職

1949年,擔任東北農學院農學系的首任系主任。1980年9月以來曾任黑龍江省副省長、黑龍江省科協名譽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

人物影響

王金陵和助手們就在香蘭農場的一個羊圈裡開始恢復大豆育種工作,選育出質量兼優的“東農34號”大豆新品種,成為我國對日本和東南亞出口的優質專用大豆,僅1985~1987年間就出口創匯350萬美元,1988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優質大豆品種。
黑龍江和內蒙古北部高寒地區,曾被視為大豆栽培的禁區。但連年單一種植小麥,草荒嚴重,產量和質量逐年下降,有些地塊不得不採用輪耕或棄耕。這些地區缺乏蔬菜,如能種植大豆可為民眾生活增加蛋白食品。因此,生產上迫切需要生育期特短的超早熟大豆品種。
 經過幾年的試驗和篩選,王金陵和課題組同事發現了一個成熟特早而產量性狀較好的品系。當時已年逾六旬的王金陵不辭長途跋涉,同助手們兩次奔赴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和我省的嫩江、黑河地區,調查了解該品系在各個試驗點上的表現。結果表明,它比國內早熟品種“北呼豆”早熟10天,比國外極早熟品種也早熟3~10天,不但產量較高,蛋白質含量也較高(45%~46%),抗病蟲害抵抗力較強,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把中國大豆種植的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1983年被定名為“東農36號”。該品種還適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疆地區收麥後複種,也適合在河北、河南、甘肅等省或作麥茬豆或與棉花套種。

人物評價

王金陵先生樸實無華的個性和平易近人的作風一直深受農業科技界和社會各界愛戴和景仰。他身為教授又職居高位,1980年9月以來曾任黑龍江省副省長、黑龍江省科協名譽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但從不居功自傲,學術上和大家一起討論,工作上與助手們共同商量,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在擔任副省長期間,每次到試驗地總是以步代車,不講排場。他既有許多高朋故舊,也結交了不少農民朋友,真正做到了科學實驗到田頭,調查研究在炕頭。
同時,持之以恆的治學態度也使王先生能在文山會海中見縫插針,抓緊時間學習和科研工作。他再三教導學生選準方向之後要堅持到底,不能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否則將一事無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