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霸道

孟子用語。“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聖王,特別是堯、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霸道”就是春秋時代的“五霸”所行之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道霸道
  • 提出者孟子
引證解釋
孟子指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又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同上)就是說,“尚力”抑或“尚德”,是“霸道”與“王道”的根本區別。王霸之辨是戰國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統一天下路線相鬥爭的反映。當時由於天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各大國之君主和百家遊說之士都紛言“王天下”問題,孟子宣揚的“王道”就是儒家傳統的“王天下”理論。其要義是“發政施仁”,首先關心“民”的“養生喪死”問題,因為“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繼之是要得民心,因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為了得民心,重要的是“不嗜殺人”,因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還強調王道要“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四年免於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上)。孟子尊崇“王道”,貶抑“霸道”,他斷言:“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因為“五霸”不過是“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同上)。“霸道”尚力,講求耕戰以富國強兵,用武力兼併以“王天下”。對此,孟子持激烈的否定抨擊態度,指出:“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次之。”(《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王道”的仁政可以超過霸道,如所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仁者無敵,莫之能御也”。而王道得人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關於“王道”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由尊王道而尊先王,把理想的政治寄託於遠古狀況的恢復。荀子就認為“粹而王,駁而霸”(《荀子·王霸》),依然是尊王道輕霸道的思想傾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