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波

王蘇波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知名的鄉村建設團隊——中國後發展地區農業合作創業項目運作團隊(簡稱“中農合創團隊”)創始人和領隊,《中國農村合作創業扶貧項目模型》和《中國城鎮化鄉村社區建設與運營模型》的領創人,中國有機農業產業化最早的實踐者和推廣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蘇波
  • 民族:漢族
  • 代表作品:《惡魔在徘徊》、《清末海軍史料》、《民國海軍史料》
  • 性別:男
身份簡介,軍旅生涯,扶貧經歷,鄉村建設,主要著述,

身份簡介

王蘇波
現任中農合創鄉村建設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自2002年起受聘擔任中央智力支邊扶貧協調小組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專家顧問,2006年起受聘擔任國務院扶貧辦扶貧發展中心首席項目專家、項目開發指導司首席項目評估師,2009年擔任海峽兩岸農業發展促進會大陸會長,2010年擔任世界華商聯合會鄉村建設聯盟理事長,2014年擔任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工商委副理事長。曾被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聘請為客座教授或高級合作專家。

軍旅生涯

1970年應徵入伍,被選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恢復兵種後組建的第一支專機部隊,歷任學員、飛行大隊空勤機組成員,經歷了極嚴格的軍事訓練和行為養成。1978年被選調參加中國近代軍事歷史叢書的編輯。次年經聶榮臻元帥和肖克將軍主持的軍事史編輯辦公室推薦,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職攻讀近代經濟史專業研究生。此間接受黎澍、張俠等著名近代史專家的指導。學習期間正式出版和發表的近代經濟史、近代戰爭史方面的著述近百萬字。成為國內當時在近代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近代軍事史料考證等研究領域知名的青年專家之一。尤其在近代海軍海防史研究領域成果突出。
1981年調任軍委海軍司令部軍事學術研究室助理研究員。1982年參與組建《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撰委員會海軍分編委編輯部,擔任專職編輯兼撰稿人,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框架設計、條目撰寫、書稿編輯全面工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國數千名編撰人員中年紀最輕者之一。1993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個人頒發的“重要貢獻榮譽證書”。
1982-1984年間,在中央軍委當時主持日常工作的楊得志、張愛萍、洪學智三位上將直接領導下,參與了中國國防經濟學學科、中國國防發展戰略學科的創立,為軍隊當時知名的中青年學術專家團隊骨幹成員之一。
1984年10月,參加了當時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防科工委軍轉民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論證規劃工作,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轉民以及中國西部地區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調整編制總體方案。期間與當時軍隊各有關單位集合的中青年專家學者李殿仁(總參謀部)、熊光楷(總參謀部)、金朱德(國防科工委)、曾光軍(解放軍報社)、陳小魯(總參謀部)、張勝(總參謀部)、章沁生(北京軍區)、尹斌(北京軍區)、王東(總後勤部)、陳小工(國防大學)、周伯榮(國防大學)、徐光裕(防化兵學院)、常夢雄(國防科工委)、陳知涯(總參謀部)、秦朝英(軍事科學院)、李炳彥(解放軍報社)、蘭魯敏(軍事科學院)、蔡曉洪(總政治部)、羅海曦(國防大學)等人一道,圍繞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對軍隊支持國家改革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其主持研究和執筆完成的重要規劃性檔案中,運用現代總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邊際經濟學和統籌學的理論,深入研究和論證了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技術、能力“外溢”的可行性,提出了對當時分布於十多個國防工業、科技部門尤其是三線國防基地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實力進行“要素重組、序列重整”,實現國防綜合能力“軍轉民”,完成“軍民兼容”的國防發展戰略調整等系列政策建議,目標在於降低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際引進成本,突破外部國際環境的政治壓力,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避開國際政治和資本力量的制約,確保國家中長期發展的安全。由於在上述發展戰略理論和中長期規劃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國務院、中央軍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1985年破格晉升軍事科學研究員學術職務,成為中國軍事科學研究領域最年輕的國防發展戰略學科、國防經濟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同年,破格提拔為海軍軍事學術研究辦公室副主任,奉命參與組建全軍首個對國際開放的戰略研究諮詢機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
1985年起,擔任軍委、外交部、國家安全部、海軍、國家海洋局聯合領導下的國家海洋方向安全與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負責人,主持了1985-2000年國家海洋方向國際關係和策略的研究與制定,擔任《2000年的中國國防》中長期規劃辦公室海軍規劃組負責人。曾直接參與了中國海軍進取南沙群島、開赴南極建長城站、游弋和出訪南亞五國、建設精幹頂用的強大海上力量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與軍事行動的決策過程。同年出任國防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並以國防經濟學會學術帶頭人之一的身份,當選中國40歲以下經濟學家最高級別的組織——青年經濟學會的理事。1986年夏被中國軍事外交和國際軍事學術交流的權威機構——中國國際戰略學會聘為首批高級研究員。
1986年秋通過軍隊組織推薦和單獨考試,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在職攻讀巨觀經濟運行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接受重點培養。
1988年5月被授予海軍中校軍銜。
1990年3月申請退出現役。

扶貧經歷

1990年退役後, 轉業至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任該院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兼任縱橫技術開發公司總經理。
此後不久即進入投資諮詢和服務領域,運用研究生所學專業知識,成為中國大陸最早的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專業人士,一直從事項目投資、企業併購和投資管理業務。所領導的中盛諮詢機構先後與包括美林、里昂、摩根斯坦利、高盛、德國大眾、美國通用電器、香港和記黃埔、嘉里中國建設在內的國外著名企業和機構進行過合作,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累計金額達數十億人民幣。此間還擔任過8個省份及多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跨國公司的戰略與投資顧問。
1993年轉任原國家體改委主管的中國西部開發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該中心自1981年以來開始的對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問題的課題研究和改革方案設計。重點對中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開發、鄉村旅遊開發、環境資源開發、農副產品物流、物理農業高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建設、農村金融與農業投融資方面進行項目開發和實用理論研究,其成果得到普遍認可和尊重。
在項目實踐和探索過程中,深入中國貧困地區的數百個縣進行實證研究和案例運作,創立和闡發了有關中國後發展地區農業合作創業的理論體系,運用其自身獨特的組織能力和學術創新能力,艱苦創業,打造出一支兼有實業支持、技術研發、項目運作、投資融資、專家體系多功能的專業團隊,以中國中西部地區為作業重點,開展了頗具規模的農村合作創業項目運作。
2000年初,將20多年來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所做的長期實證研究和分類項目試驗過程中總結形成的主要成果,歸結成“中國後發展地區農業合作創業模型”(簡稱“中農合創模型”),開始組織地區規模的農村合作創業項目試驗。項目基本要領是,以“解困”支撐“扶貧”,以“創業”支持“增收”。項目定義為“中國後發展地區農業合作創業項目”,擔任項目總設計人和總負責人。
2002年秋,經中共中央統戰部領導提名,成為中央智力支邊扶貧協調小組組織的胡錦濤前總書記1989年親自創立的國家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畢節)試驗區的專家顧問,連任三屆至今。2000年以來,在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支持下,其率領的“中農合創團隊”成為中央政府支持的從事後發展地區農村合作創業項目和鄉村建設項目運作的最大專業組織,以有限的自有資金和社會籌款,相繼在一些貧困及後發展地區展開項目合作或項目前期工作。項目作業品種覆蓋了奶源基地、肉牛養殖、生豬繁育、肉羊舍飼、出口蔬菜、果樹種植、速生林產、集約蜂業、竹漿造紙、設施農業、替代種植、沙化治理、生態農場、鄉村旅遊、藥材基地、有機肥料、解困助學、資源再生等十多個標準化項目領域。形成了中國大陸最為完整的可複製的成套農業項目運行管理制度。
2004年7月13日,《農民日報》用整版篇幅首次全面披露和重點宣傳了中農合創團隊和其項目,人民日報等媒體進行了轉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先後視察了中農合創團隊在貴州、四川等示範項目地的創業扶貧效果。中農合創模式作為該年度“三農”領域的創新成就,被專題寫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集體撰寫的《2004-2005中國社會發展藍皮書》、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三農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年鑑等專著。2005年3月8日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開幕期間,主流媒體《農民日報》又以通版專欄,再次將中農合創作為當屆“兩會”三農問題的重點實效經驗推出。2006年9月24日晚,中央電視台在黃金時間播出了由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科技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委聯合製作的、溫家寶總理題寫片名的大型新聞記錄片《傾注三農》第11集“信用生財”,報導和宣傳了中農合創團隊多年來在國家重點貧困地區開展的農民信用組織合作創業項目的試點歷程和對農村金融改革的探索意義。各地電視台均予以轉播、重播。2007年12月其和中農合創四川項目運作團隊代表登上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統戰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國第一屆創業扶貧論壇”,作為大會交流的唯一的引領貧困地區農民合作創業的項目案例,被中央政府在各大媒體和入口網站發布並推介。“創業扶貧”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領導人在論壇開幕式上評價為“新時期國家開發扶貧的創新模式”,要求在全國範圍推廣。
2009年建國60周年之際,被海內外知名人士和海峽兩岸鄉村建設的組織代表推舉為世界華商聯合會鄉村建設聯盟主席。同年榮獲“傑出軍旅華商”和“八一特別功勳獎章”。
2010年,以受聘的國務院扶貧辦項目開發指導司首席項目評估師身份,先後在國家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編制調研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親自批示關心的新疆邊境地區特殊貧困群體扶貧開發政策制定、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區特困民族解困、青海玉樹災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生存條件重建、雲南文山州山瑤族貧困人口整體搬遷和生活生產安置、川西阿壩貧困地區大骨節病防治和生產能力改善、貴州威寧縣開發扶貧總體規劃等工作中承擔了重要的理論探索和政策諮詢作用;在國務院台辦領導下,一直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框架協定中兩岸農業合作與產業交流、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兩岸農業產品標準化、兩岸農業金融合作等提供了重要的諮詢和建議。任海峽兩岸農業發展促進會大陸會長。
作為中國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引領者之一,其十多年來運用戰略知識基礎和戰略思維創立的推動中國貧困地區優良環境資源通過有機生產、良好農業轉化為環境資本,再通過城市高端市場直銷實現環境資本的貨幣化,從而徹底擺脫貧困的發展戰略設計,已經從理論研究、案例實踐走向實際運作和產業化建設。
其率領的團隊2000年以來低調地向國際新興的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的“社會型企業”目標發展,已初具規模。相繼開辦了北京總部——中農元食有機農業(北京)有限公司和四川、貴州、河南、湖南、山東、內蒙、江西、江蘇、陝西、新疆、雲南等多個項目運行管理分中心,實際控制有有機產業、林草產業、資源產業、畜牧產業、健康產業、旅遊產業等多個項目投融資平台。至2011年6月,其領導的“中農合創”項目運行管理總部和團隊企業實施的項目,覆蓋中國大陸150多個貧困縣(市、區、旗),業務涉及近3,000萬以上農業人口,就項目品種、理論深度、覆蓋範圍、區域布局、產業構造、管理水平、運作規範、服務質量總體而論,代表了中國大陸鄉村建設領域社會組織運作的最高水平。
其在中國農村金融領域也有獨特的創新能力。在擔任國家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農業諮詢專家期間,對中國村鎮銀行的創立提供了重要的決策諮詢,是中國首家村鎮銀行——四川儀隴縣惠民村鎮銀行的創意、設立顧問。
30年來,運用自身的戰略前瞻性和實務運作能力,在改革開放以來重要的金融和投融資領域有所作為:曾擔任過包括深圳發展銀行哈爾濱銀行、中德合資南充商業銀行在內的多家地方銀行的業務顧問;在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海南證券、山東國投、中煤信託等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建立早期,在里昂證券、JP摩根、美林證券、亞洲證券、亞洲金融控股等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大陸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承擔過上述機構的諮詢、顧問和其他服務;參與過國內多家產業基金的發起創立;擔任過多家農業和生物、製藥公司的IPO和私募股權融資顧問;也是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多家一流產業基金的現代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工程、替代能源項目的高級顧問。

鄉村建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身於中國西部貧困的後發展地區扶貧事業以來,其始終牢記傳承中國近代史上以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鄉村建設先驅們的歷史使命。在長期一線組織領導農民合作創業項目、農業技術集成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獲得初步成功和經驗之後,2004年以來,其深度鑽研國際國內城鎮化理論和社會學說,在團隊兩代人30多年的持續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造,歸集出“中國城鎮化鄉村社區建設”概念,編制出在廣闊的中國鄉村建設城鎮化社區普遍適用的理論體系和運營模型,成為國內比較系統的、具有現行法律制度下整體可操作性的、能夠標準化複製的大面積鄉村社區整體建設實施方案,為中國廣大農村人口共享城鎮化成果和解困、脫貧、增收、發展,完成了重要探索。
其在闡發中農合創城鎮化鄉村社區建設模型時,強調了該模型以下獨特的內涵和實施要點:
1、擺脫中世紀以來被工商文明日益強化的城市集聚財富、鄉村貢獻服務(人力、食品、服裝、能源、資源、空間、土地)的城鄉二元經濟模式和社會發展思維定式,弘揚中華農耕文明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因地制宜、和諧發展的社會正統,在大面積的鄉村空間選擇適宜地點,就地建設能夠分享現代城市和工商文明的、可永續傳承的鄉村人口集聚社區。
2、通過建立在保護鄉村人口長遠利益和市場經濟規則上的鄉村空間(包括土地、林地、草場、河流、水面、灘涂、荒地、山體等)資產化、資本化運作,遵從村民的意願,完成社區範圍內可利用空間的規劃、流轉和集約,使現有鄉村空間首先成為新的社區民生與農業、頤養、生態、林業、商業、食品健康產業的配套功能區,因地制宜地建設經先進適用技術集成的、精緻高效的現代農業和相關產業基地,以社區常住人口和社區外部相關連帶消費群體為主要客群,從事安全、優質、便捷、規範的農產品生產及消費服務(即中農合創團隊在鄉村社區建設的農業產業化建設模板中設計和推行的4S標準——生產安全 (Security) 、產品優質(Superior) 、流通便捷(Speedy) 、運作規範 (Standard) )。大幅提高社區土地以及其他空間的經營性收益和資產性、資本性收益。
3、創造基本條件,保障新建社區範圍內原有的鄉村人口轉換身份為城鎮化社區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住房、教育、衛生、醫療、文化、消費、老齡頤養等基本社會保障與福利待遇。
4、社區內原鄉村人口就地、就近充分就業,成為社區各個產業組織、勞動與服務崗位、企業或社會組織的職員。其收入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家庭承包土地(包括林地、草場、水面等空間)和宅基地經流轉形成的家庭資產、資本性收入(地租、股息、紅利等),一部分來源於社區工作崗位提供的個人勞務收入即服務收入,徹底改變村民單一通過銷售自家農產品獲得收入的傳統收入方式。
5、在原有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和改革要求的完善的社區自治制度,推進國家民主與法治社會制度的完善。
這種新型的城鎮化鄉村社區,同時具備了“土地集約、產業支撐、人口安居、老齡頤養、社區自治”五大功能,能夠實現大面積鄉村人口在繼續保有集體土地(以及其他空間)所有權經營權用益物權,繼續生活在祖輩傳承的社區環境兩大前提下的“人的城鎮化”,構造出人口互動、產業互依、城鄉共存、社會共榮的新型鄉村社區。
2012年以來,其組織中農合創旗下的鄉村建設團隊、規劃設計團隊、金融投資團隊、技術集成團隊、老齡頤養團隊、台灣合作團隊、海外合作團隊聯合運作,運用研發的“中農合創城鎮化鄉村社區建設與運營模型”,完成了新型城鎮化項目的頂層設計,開展規模化的城鎮化鄉村社區建設項目推廣。首批10個示範項目已陸續進入建設實施階段。

主要著述

其八十年代編著、撰著和與他人合著有《清末海軍史料》、《民國海軍史料》、《戰略的追溯與反思》、《深沉的思考》、《西北太平洋的戰略爭奪與我國海洋方向的安全發展》等。
九十年代由成都出版社出版的《惡魔在徘徊——二十世紀戰爭的追溯與反思》一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分析和論述上世紀百年戰爭的綱要性專著,在軍隊高級幹部和研究人員中受到很好評價。書中對國際恐怖主義、後核武器時代、局部戰爭特點以及社會發展與戰爭發展內在關係的歷史學分析,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