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王爺廟(王爺廟(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新街境內建築))

自貢王爺廟(自貢市境內建築)

王爺廟(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新街境內建築)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自貢王爺廟,又稱釜溪第一樓,是位於自貢市自流井區沙灣的釜溪河畔的一座古壇廟祠堂,始建於清鹹豐時期(1851~1861年),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平方米。

自貢王爺廟背倚龍鳳山,主要採用傳統古建築布局方法,沿中軸線依次是戲台、開井和正殿。自貢王爺廟及其下的夾子口是自貢勝景之一。

自貢王爺廟系自貢鹽運商集資修建,位於自貢市中心濱江路。是一個建築群,與龍鳳山連成一體。上世紀二十年代,因在抗日戰爭時修市區公路被拆除,把正殿、偏殿拆除,僅餘戲台和部分迴廊。自貢王爺廟屬歷史遺蹟主類中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中的建築遺蹟基本類型。

198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王爺廟
  • 地理位置: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濱江路3-附8號 
  • 保護級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每天8:30-17:30(周末、節假日照常開放)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文物遺存,建築布局,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鹽商巨賈信奉風水,不甘財源外流,集資在龍峰山麓釜溪河"石龍過江"處建廟鎮水,供奉"鎮江王爺",由自貢鹽場有大鹽商王余埏等集資。李春霖主持作培修,由三多寨佛子寺陳葆初主持施工,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新建成一座戲樓。
抗戰期間修建井鄧公路致正殿被拆除,現余戲樓、飛檐臨空。
自貢王爺廟
自貢王爺廟

建築特色

自貢王爺廟依山臨水,既是建築佳品,又是風景勝地。廟中保存完好的戲台,是四川已不可見的清代川劇舞台。憑欄眺望,河中怪石突兀,被稱作石龍過江;對岸綠樹掩映著桃花庵,石板古道。
自貢王爺廟的院落雖不大,但院中有戲台,鏤空木雕精美細緻,金光閃閃。院中池,池中山,鯉魚圍著假山游離,圍池數個竹藤桌椅供遊人小憩。

文物遺存

蜿蜒岸邊,琉璃亭,神道碑分立道旁。石崖上刻有“喚魚池”三個大籽,相傳蘇東坡筆跡。廟東石壁,鐫有馮玉祥手書“還我河山”四字,前人曾題詠道:“天生峽口險尤奇”、“王爺廟裡好題詩”。現自貢王爺廟為自貢市區的臨江茶樓,每逢春節、元宵,廟內燈桿上掛滿彩燈,廟內燈桿上掛滿彩燈橋彩燈,廟內披紅掛彩,燈火輝煌,遊人如織。

建築布局

自貢王爺廟是一座精美的精代建築,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祥,但不晚於清同治年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又新建成一座戲樓。該廟座東北向西南,總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戲樓為抬梁式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通高4.1米,面闊8.9米,進深8.85米,戲樓離地面高度2.8米。戲樓採用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單檐歇山式屋頂。正脊兩端是鴟吻,正中置火龍寶珠一串,色彩斑斕絢麗。

歷史文化

  • 茶樓文化
坐落於釜溪河畔的自貢王爺廟,大紅燈籠高高掛起。重新開放後的自貢王爺廟,以自貢茶與自貢曲藝為特色,致力於重塑川南第一茶樓形象,打造自貢曲藝沙龍聚會點。曾作為本地商賈奉祀鎮水自貢王爺廟以及觀景、賞戲、品茗和舉辦元宵燈會的地方。
  • 古景
同治年間《富順縣志》,已將自貢王爺廟及其下的夾子口列為自流井的勝景之一。
自貢王爺廟下的基礎是伸入河中的一塊巨石,號為“石龍過江”。

文物價值

自貢王爺廟建造科學,布局獨特、結構緊湊、小巧玲瓏;裝飾華麗、雕刻精細,集雕樑畫棟於一身。裝飾雕塑以人物戲劇場面為多。對於研究當時川劇乃至社會習俗、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保護措施

1988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自貢王爺廟位於自貢市自流井區

交通信息

自駕:可以導航自貢王爺廟自駕前往,位於釜溪河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