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燁(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燁,1967,男,安徽濉溪人,博士,中共黨員。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副主任、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20世紀革命文學思潮研究,出版《20年代革命小說的敘事形式》、《新文學與現代傳媒》等兩部學術專著,發表60餘篇學術論文。主講《現代文學史》(本)、《現代文學史論》(研),開設魯迅研究、革命文學研究等選修課程。現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文學會會員,中韓言語文化研究會理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福建省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婦女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目前,正從事教育部社科項目《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的革命文藝運動研究》及廈大國學院項目子課題《鄭振鐸與中國新文學研究》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
  • 出生日期:1967 年4月
  • 學位/學歷:副教授,博士
  • 職務: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研究課題,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4年-1988年 安徽淮北教育學院學習。
1988年-1994年 安徽淮北市烈山區中學教書。
1994年-1997年 湖北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
1997年-1999年 安徽淮北煤炭師範學院中文系教師、講師。
1999年-2002年 武漢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2002年-2004年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師。

研究方向

1、 20世紀革命文學研究;
2、 女性文學與女性主義研究;
3、 後現代文化思潮研究;
4、 中國新詩研究;
5、 文化傳媒研究;
6、 地域文化研究;
7、 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及產業化研究。

研究課題

1、 中國現當代小說關聯研究,國家社科基金(03-06年),唯一合作者;
2、 20年代革命文學思潮研究,廈門大學社科預研項目(03-05年),主持;
3、 新文學與現代傳媒,廈門大學“媒體與文藝”子課題(06-08年),主持;
4、 台灣女性文學史,國家社科基金(07-2010年),參與;
5、 鄭振鐸與中國文學現代化研究,廈大國學院閩籍學者與中國現代化研究子課題,(08—2010年),主持;
6、 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革命文學運動研究(1923-1928),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09-2012年),主持;
7、 孤島文學研究,橫向課題,2009年,主持。 

主要貢獻

丁玲早期女性小說本文研究 碩士論文 獲優秀畢業論文;
丁玲早期小說中的精神意蘊 湖北大學學報 1997年4期;
現代革命的敘事與意識形態焦慮——論蔣光慈的革命小說 人大複印資料 1999年8期;
論《苦悶的象徵》對錢杏村文學批評的影響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1年4期;
林語堂的文化情懷 文藝研究 2001年2期;
卞之琳早期詩歌的意蘊 文學評論·青年學者號 2000年;
合作化小說中的父子衝突 文學評論·青年學者號 2002年;
二十年代革命小說研究 博士論文 2002年6月;
二十世紀革命文學思潮回顧 江漢論壇 2002年2期;
四十年代大眾化論爭中反啟蒙敘事的聲音 第一界亞洲學者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2002年4月,新加坡;
丁玲早期小說對女性情慾的抒寫 淮北煤師院學報,1998年1期;
丁玲早期小說的女性形象塑造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2期;
性別意識與個人化寫作:期女性小說本文論 淮北煤師院學報,1999年1期;
現代革命的敘事與意識形態焦慮——論蔣光慈的革命小說,淮北煤師院學報99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1999年8期全文轉載;
逃亡與孤獨:丁玲早期女性小說本文論之二 淮北煤師院學報,2000年1期;
為革命招魂與跟過去的時代結帳---論錢杏村30年代的革命文學批評,淮北煤師院學報,2000年4期;
聞一多早期的文學批評 荊州學院學報 2000年2期;
龍泉明教授的《中國新詩流變論》 襄樊學院學報 2001年3期;
論《苦悶的象徵》對錢杏邨30年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4期;
四十年代大眾化論爭中反啟蒙敘事的聲音,第一界亞洲學者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2002年4月新加坡;
二十年代革命小說研究,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合作化小說中的父子衝突,文學評論·青年學者號,2002年;
薄蘭兌斯 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表達的焦慮與抒情形式的重建——論20世紀20年代中國詩歌的現代化問題 淮北煤師院學報,2002年5期;
摩登上海與浪漫嘯聲——評李歐梵《摩登上海》 淮北煤師院學報,2003年5期;
留日學生春柳派與上海的脆弱情緣 汕頭大學學報,2003年4期;
革命小說研究的歷史回顧,集美大學學報04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04年12期全文轉載;
1920年革命小說的敘事形式(著作)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
革命小說研究的歷史回顧 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3期 人大複印資料 ,2004年12期;
中國現代文學中被遮掩的現代性及文化再現問題 國家疆界與文化圖象國際研討會論文 2004年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辦;
論九十年代女性寫作的敘事策略及其局限 文藝評論 2004年4期;
現代革命者的成長敘事結構 石河子大學學報 2004年3期;
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全國研討會綜述 文藝研究 2004年5期;
莎菲作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徵 丁玲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4年10月12日 湖南常德;
“後朦朧”以來詩歌口語化探索的危機 江漢大學學報, 2004年6期;
二十年代大革命浪潮中湧現的一代“新興的革命作家”,中韓言語文化研究,2004-9-7輯;
後期《新青年》與新文學潮流的關係 《新青年》雜誌高峰論壇會議論文 暨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5年6月10日;
1920年革命小說的敘事形式(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文學研究會與初期革命文學的倡導,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3期,2006年《新華文摘》19期全文轉載;
朵拉小說的主題意蘊與敘事特徵,第六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論文,2006年10月汶萊;
革命文學論爭與魯迅的左翼身份建構,中韓言語文化研究,2007年10月14輯;
莎菲作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徵與價值,南開大學學報,2007年6期;
中國革命文學萌生時期的歷史遭遇,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1期;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volutionary Potry of The 1920s and Its Social Context,中韓言語文化研究,2008年10月16輯;
新文學與現代傳媒(專著),學林出版社,2008年12月;
《新青年》上海時期的生產策略及文化蘊涵,江漢論壇,2009年3期,人大複印《中國近代史》2009年10期全文轉載;
文藝路線調整與傷痕文學的產生,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1期。
Narrative Genre And Logical Form In The Revolutionary Fiction of The 1920s,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e Scholar Publishing,2009年。
廢妾運動與巴金《家》的敘事想像,吉林大學學報,2009年4期。
從“誠”的渴求到“偽”的探尋:魯迅彷徨時期的思想研究之一,廈門大學學報,2011年2期。
詩歌
《鄉思》 《作家之路》87年2期
《坐在火爐邊看妻織毛衣》 《未名詩人》92年8期
《無題》 《未名詩人》92年12期
《寫給教師》 《淮北日報·副刊》92年10月
《指甲的情詩》(詩選集) 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年10月
《寫在春天裡的詩歌》 《淮北日報·副刊》93年10月
《民辦教師》 《淮北日報·副刊》93年9月
《走向太陽》 《淮北日報·副刊》94年7月
《寫給妻子》、《異鄉之夜》 《淮北日報·副刊》95年3月
《種植陽光》、《寫給母親》 《淮北日報·副刊》95年3月
散文
《初為人妻》《武漢晚報·副刊》95年3月
《學會了跳舞》 《武漢晚報·副刊》95年5月
《負妻》 《武漢晚報·副刊》95年5月
《錯過》 《武漢晚報·副刊》95年6月
《出差》 《武漢晚報·副刊》95年7月
《戒詩》 《武漢晚報·副刊》95年9月
《愧為人子》 《武漢晚報·副刊》95年10月
《小店》 《武漢晚報·副刊》96年4月
《洗衣》 《武漢晚報·副刊》96年5月

獲獎記錄

獲1994-1995年度湖北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論卞之琳早期詩歌的意蘊》獲1999-2000年度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甲等獎;
論文《文學研究會與初期革命文學的倡導》09年獲福建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論文《論卞之琳早期詩歌的意蘊》獲1999-2000年度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甲等獎;
2004年獲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稱號;
2005年入選廈門大學評為第六批青年骨幹教師;
2008年4月,獲廈門大學嘉庚學院2007-2008學年第一學期“教學方法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