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夫

王濟夫

王濟夫,山東榮城人。曾任膠東軍區機要員、山東軍區副科長。建國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濟寧地委副書記,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研究室副主任,煙臺地委書記,煙臺市委書記,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文化聯誼會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濟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榮城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建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意外身亡,生平,

人物簡介

王濟夫,1928年生,山東榮成市人。194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在山東文榮威聯中參加革命工作。

人物履歷

建國前

曾任東海軍分區司令部、膠東海防辦事處、膠東軍區司令部機要員,山東軍區司令部、山東分局機要處秘書、業務組組長,山東軍區副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歷任山東省沂水地委、臨沂地委機要科科長,省委辦公廳、省委書記處辦公室秘書、山東省委辦公廳副處級秘書。1969年後歷任山東省委秘書二組組長,省委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副主任。1977年後歷任山東濟寧地委副書記兼兗州縣委書記、縣武裝部第一政委,中共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山東煙臺地委書記,煙臺市委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警備區第一書記,煙臺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1987年3月起任文化部副部長(1990年免)、部黨組成員兼文化部黨組對台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文化聯誼會會長,中國絲綢之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文藝界)、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意外身亡

1999年4月,赴台進行文化交流工作時,6日參觀台中市洪園紀念文物館,不慎從樓梯摔落,被送到中山醫院救治,12日凌晨不治身亡,享年71歲。

生平

王濟夫,原名王春升,1928年1月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崖頭鎮岔河崖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5年3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在山東文榮威聯中參加革命工作,先後任榮成縣甲子山區青救會幹事、石島市青聯幹事。1947年3月後,歷任東海軍分區司令部、膠東海防辦事處、膠東軍區司令部機要員,山東軍區司令部、山東分局機要處秘書、業務組組長。因工作成績顯著,榮立三等功。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山東省沂水地委、臨沂地委機要科科長,省委辦公廳、省委書記處辦公室秘書等職。他積極當好領導人的參謀助手,在承擔的文秘工作中,表現出較高的文字水平和工作能力,榮立三等功,獲軍政測驗成績優秀獎。1963年8月,任曲阜社教工作團辦公室副主任,工作積極主動,作風紮實,密切聯繫民眾。1966年1月,任山東省委辦公廳副處級秘書。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因堅持實事求是,保護老幹部而受牽連,遭到批鬥,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1969年底,恢復工作,先後任山東省革委會辦公室秘書,省委秘書二組組長,省委辦公室副主任,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等職。他堅決抵制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推行的極“左”路線,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1977年7月,任濟寧地委副書記、地革委副主任,同年8月兼兗州縣委書記、縣革委主任、縣武裝部第一政委。
組織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縣掀起了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熱潮,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全面撥亂反正,清除“左”的錯誤和影響,平反冤假錯案,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逐步恢復和發展。1979年12月,任山東省委副秘書長兼調研室副主任。1980年9月,參加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1981年12月,任山東煙臺地(市)委書記兼煙臺軍分區第一政委、煙臺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1983年7月,當選為山東省委委員。
他緊密結合煙臺實際,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全面落實各項經濟政策,清除“左”的影響,排除各種干擾,深入紮實地開展農村改革,創造性地實行了符合煙臺實際的以“統專包”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經營承包責任制,迅速地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他帶領市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勤奮工作,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創辦了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修建了煙臺民航機場等,對通訊、交通、能源、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完善,使煙臺市經濟建設跨人全國先進市行列。尊重知識,珍惜人才,發現、起用、保護了一大批老、中、青幹部和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選拔培養並向上級推薦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中青年幹部。認真貫徹黨的老幹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親自過問落實政策情況,解決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任期內走遍了煙臺300多個鄉鎮上千個村莊、島嶼和市縣屬企業。注重理論研究,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撰寫了百餘篇反映改革開放的理論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報刊上發表。
1987年3月,調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兼文化部黨組對台領導小組組長。全身心地投入所分管的人事、文物和對台文化交流等工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人事制度和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團結和聯繫廣大文化工作者,鼓勵他們更加努力地為黨工作;注意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年青幹部走上領導崗位,使幹部隊伍充滿活力;熱心祖國的文物保護事業,經常深入基層,虛心聽取專家和文物工作者的意見,為文物的保護開發利用和到國外展覽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做了大量紮實的工作;建立、健全文化部系統對台工作的組織機構,提出了擴展局面、廣開思路、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力度的對台文化工作構想和計畫,推動和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關心我國的民族文化事業,多次到少數民族地區了解民族文化建設情況,為加強其建設不懈努力;率文化部慰問團遠赴西沙、南沙慰問守島守礁官兵,受到熱烈歡迎。
他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團結並組織政協委員圍繞黨和政協的大政方針以及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他擅長與各界人士交往,和政協委員們打成一片,受到他們的讚譽,成為藝術家們真摯的朋友。他多次帶領政協委員到各地考察文化工作,深入“老邊窮”地區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向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提案和建議。退居二線後,擔任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仍一如既往地為黨、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努力工作。他親自倡導和主持了第一、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組織領導了十餘次全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巡展,領導創建了“文化藝術學院”,創辦了《中國民族博覽》雜誌,為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加速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應邀參與諸多社團的領導工作,為在日本成功建立“王森然紀念館”,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工作之餘,潛心學習和研究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書法藝術,並以書魂瀟灑、筆鋒剛勁有力的創作,表現出很深的造詣。1999年赴台灣進行文化交流工作時,因發生意外事件,經搶救無效,不幸於4月12日在台灣省台中市逝世,享年71歲。生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法展,被黃河碑林、神墨碑林等刻石。為國內外展館和收藏家收藏。作品、傳略輯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上)17頁、《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