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全鎮轄136個行政村,2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119公頃,人口18.3萬人。2003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86.1億元,同比增長10.4%,GDP總額達到42.9億元,同比增長19.8%,完成財政總收入16665萬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521萬元,分別增長40.4%和39.1%。外向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山東省級開發區榮成經濟開發區與崖頭鎮合併,促進了全鎮經濟國際化進程。開發區已完成各項投入20多億元,
海關、商檢等職能部門進區辦公,創造了一個基礎設施與生活服務設施相配套的優良投資環境,基礎設施水、電、暖、汽、通訊等達到“七通一平”,可充分滿足進區企業生產、生活需要。鎮內投資較大的外資企業有:韓國獨資雙太電子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5540萬美元,主要生產電路板、蓄電池、電話機等20多種產品,中港合資4800萬美元的港威峰富橡膠子午胎,投資1410萬美元
韓國獨資飛爾可電子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美元的韓國裕羅電器等。2003年,全鎮引進外資項目26個,契約利用外資10337.3萬美元,增長18.6%,實際利用外資5240.7萬
美元,增長224%,進出口總值10039萬美元,其中,出口創匯5617.6萬美元,增長53.6%,進口4421.4萬美元,增長110.5%。
園區龍頭拉動作用日益顯現。為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打造外向經濟發展平台,加快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2002年4月份動工建設工業園,採取了基礎設施建設與園區招商同步的運作方式,實現了一期工程當年規劃、當年開工、當年投產,2003年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入1.5億元,園區配套設施面積由3平方公里迅速擴展到20平方公里,已完成道路硬化40萬平方米,綠化60萬平方米,引進了
華泰汽車公司與韓國DYMOS公司投資6000萬美元的汽車
變速箱、投資2300萬美元的韓國富成特殊製紙等中外項目60多個,其中外資項目20個,利用國內外資金20多億元,韓國裕羅電器、新三元電子、大漢儀表、朱鎬釣具、富一玻璃、香港盛程服裝、印尼百邦電子等外資企業已投產。園區規劃的華泰工業園、食品工業園、汽車配件園、東風小王子工業園、輕工業園、海山工業園、華力工業園等八大特色“園中園”已全面啟動,初步形成了資源共享,上下游產品配套,同業聚集的鏈式產業網,開工建設總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農業資源豐富。全鎮共有耕地面積7119公頃,主要農產品有小麥、
玉米、花生、大豆,是中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全鎮共有果園面積1051公頃,是山東省水果生產大鎮。土特產品有冬棗、葡萄、銀杏、草莓、板栗及豬、雞、
梅花鹿、奶牛、奶羊等。工業經濟發展迅速。
現有鎮村工業企業220家,形成了以機電、橡膠、汽車、電子、建材、輕紡、造船、鑄造等八大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2003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31.3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8%、42.4%和42.7%。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有:山東崖頭集團、山東連桿集團(國家大一型鄉鎮企業集團)、榮達橡膠製品有限公司、榮佳電機有限公司、榮成峰富橡膠製品有限公司等。海洋水產業十分發達。全鎮擁有海岸線長達40公里,擁有可供養殖水面達113000畝,各類養殖捕撈船隻17000馬力,擁有漁業公司9處,養殖、捕撈村級單位46個,2003年,全鎮完成漁業總收入22.8億元,增長177.7%。水產品產量18.4萬噸,純益3.5億元,增長17.3%.主要海產品有海帶、扇貝、鮑魚、海參、
牡蠣、牙鮃魚、大鯪鮃、海膽、雜色蛤等20多個品種,其中海帶養殖面積2萬畝,年產淡乾菜5萬噸;扇貝養殖面積達27000畝,牡蠣養殖面積9000畝;鮑魚筏養量1400萬粒;擁有工廠化養魚車間7萬平方米,牙鮃魚、大鯪鮃存養量達300多萬尾。山東尋山水產集團有限公司先後被確定為國家“863“計畫中試基地、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等,正承擔著12項國家863課題項目。
經濟狀況
2003年全鎮完成經濟總收入86.1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6665萬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52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200元。崖頭鎮在鎮域經濟發展布局上,形成了東部港口物流、南部文化旅遊、中西部園區工業、北部畜牧養殖為主導的四大經濟板塊。
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全鎮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是中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其中果園面積1051公頃,是山東省水果生產大鎮,主要產品有蘋果、葡萄、冬棗、銀杏、草莓、板栗。禽畜產品主要有豬、雞、梅花鹿、奶牛、奶羊等。
工業發展
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全鎮現有鎮村工業企業220家,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發展汽車、造船、輪胎、電子、食品加工五大產業群.招商引資勢頭強勁,2003 年引進外資項目26個,契約利用外資1.03億美元,增長18.6%;實際利用外資5240.7萬美元,增長224%;進出口總值1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5617.6萬美元,增長53.6%。重點骨幹企業主要有:榮達橡膠製品有限公司、榮佳電機有限公司、榮成峰富橡膠製品有限公司、山東連桿集團總公司等。
水產業
海洋水產業十分發達。全鎮擁有可供養殖水面達113000畝,各類養殖捕撈船隻17000馬力,擁有漁業公司9處,養殖、捕撈村級單位46個,水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海帶、扇貝、鮑魚、海參、牙鮃、大菱鮃、蝦夷貝、雜色蛤等等20多個品種。其中海帶養殖面積2萬畝,年產淡乾菜5萬噸;扇貝養殖面積達 27000畝,牡蠣養殖面積9000畝;鮑魚筏養量1400萬粒;擁有工廠化養魚車間7萬平方米,牙鮃魚、大鯪鮃存養量達300多萬尾。2003年全鎮完成水產品產量17.8萬噸,漁業總收入1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和 5.5%。主要龍頭企業山東尋山水產集團有限公司先後被確定為國家“863“計畫中試基地、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等,目前正承擔著12項國家863課題項目。
第三產業異軍突起。全鎮第三產業以房地產開發和綜合服務業為主,區域內擁有4個大型集貿商城、5處大型農貿市場、 8處集市場及20餘處商貿中心,擁有第三產業經營網點2000多個。
園區情況
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開發區。鎮政府與開發區管委會合屬辦公,代表市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下設辦公室、經貿發展局、土地建設規劃局、財政稅務局、社會事務管理局五個科級單位。
園區建設方面,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利益驅動”的思路,實現了由政府投入向市場化運作的根本轉變,2003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5億元,新進園項目35個,吸引國內外資金20多億元,形成了園區三縱三橫的大開發框架。
園區服務方面,圍繞項目諮詢、項目建設及開工投資後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前、中、後三級服務體系。工業園先後成立了投資服務中心、規劃建設部、園區管理辦公室等機構,各部門分工明確,服務到位,從項目進園以後的簽約、立項、審批、以及土地、稅務、工商、勞動用工等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服務,讓客商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產、生活、工作經營中的各種困難。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資,內引外聯,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藉助外力,謀求發展。通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崖頭鎮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縣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1997年以來,
GDP、財政收入年均遞增8.1%和9.6%。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46.18億元,財政收入5.11億元,年出口創匯5468萬美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創最好水平,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崖頭鎮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已初步形成釀酒、鑄造、燈泡、香料、建材、磁材、繅絲、羽絨、製藥、造紙等10大工業門類。2007年,規模工業實現產值51.35億元,實現利稅6.8億元。迎駕集團納稅達1.8億元,連續十年穩居全市第一。規模工業企業由53家發展到79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3家。經濟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億元,新引進企業29家,項目34個。開發區的承載力、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提升,榮獲全省首屆投資環境十佳開發區稱號。
農業發展
奉城鎮現代園區充分發揮“都市型”農業特色,大力發展規模農業、休閒農業、設施農業、創匯農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率先基本實現
農業現代化,具備一流設施條件和外部環境。
1.基礎設施標準化,水利設施灌輸全鎮每一個村,排澇泵、地下渠道、水泥明溝、環型沙石路的基礎設施輻射全鎮,兩旁配備綠化和花卉。
2.生產手段機械化、耕翻、開溝、植保、脫粒、收割、運輸都由農業機械來代替。
3.全鎮農業投入規模較大,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各種類型的經濟作物資源,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奉城農業作物和特色養殖業為主,水蜜桃、
蘆薈、花卉、葡萄、
西甜瓜、西瓜等農業品牌,在市場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以奶牛、生豬、
中華鱉、河蟹、綠毛鴨、河蝦、養雞、觀賞魚等特色養殖業為主導的副業生產已初具規模,在第一產業占到相當比重。隨著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建設,輻射效應日益顯現。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品良種相繼落戶奉城鎮內,農業發展前景誘人。奉城鎮農業園區熱忱歡迎具有開發農業戰略眼光的各界認識、海外商家到奉城農業園區來,通過合作、合資、租賃等形式來共同發展奉城農業、發展自己。
所轄村簡介
崖頭 歷代相傳,此處原有胡、孫等姓散居,年代、村名無考。宋末,張姓由雲南移民徙此定居,因處河畔兩岸多大柳樹,故名大柳村。明嘉靖二年(1523年)河水改道,柳樹被伐,以村後之懸崖,更名崖頭。3550戶。
後龍河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臨龍河,故以河為名。後村南又建一村,村名前龍河,此村遂更名後龍河。164戶。
趙家嶺清順治年間,趙姓建村,名趙家莊。1981年更名趙家嶺。33戶。
譚家莊清雍正年間,譚姓建村,故名。60戶。
水門口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河水沿村口南流,故名水門口。255戶。
小圈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三面環河,故名小圈。27戶。
不落?明洪武年間建村, 因村前有不落?, 故名不落?後。後簡化為不落?。145戶。
夼北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溝夼之北岸,故名。214戶。
前密文明正統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拉?前之泥灣旁,故稱前泥灣。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前密文。161戶。
後密文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沙拉?後之泥灣旁,稱後泥灣。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後密文。103戶。
後溝明成化年間建村,因村處土地廟後溝,故名廟後溝。後簡化為後溝。106戶。
鴨灣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鴨子灣畔,故名。110戶。
崗西明嘉靖年間,許姓建村,名許家屯。後改稱許家大疃。清順治年間又以村處山崗之西,更名崗西。470戶。
張家元末建村,因村處青山之後,故名青山後。明成化年間張姓遷入,更名青山後張家。後簡稱張家。295戶。
呂家明弘治年間, 呂姓建村, 地處青山之後,名青山後呂家。後簡化為呂家。161戶。
丁家明嘉靖年間, 丁姓建村, 地處青山之後,名青山後丁家。後簡化為丁家。149戶。
馬安屯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西馬山形似馬鞍,故名馬鞍屯。後簡化為馬安屯。46戶。
刁家溝明洪武年間,刁姓建村,地處山溝,故名。494戶。
?上宋家明天啟年間,宋姓徙至山?之上定居成村,故名。266戶。
八甲明洪武年間,張姓建村,以念祖籍,命名八甲。304戶。
河西王家明弘治年間,王姓建村,名王家莊。1981年以村東有河,更名河西王家。290戶。
蒲頭明天啟年間建村,因村處原崖頭河流入沽河之口岸,故名浦頭。後演變為蒲頭。502戶。
新莊明崇禎年間,許姓由今本市崖頭鎮崗西徙此定居建村,因地處崖頭村,張姓新建的莊子故名新莊。1302戶。
大泊子元至元年間,高姓建村,名泊子。清康熙年間村南又建一村,該村遂更名大泊子。450戶。
小泊子清康熙年間,高姓建村。因村位於泊子村南,故名小泊子。206戶。
台上劉家明嘉靖年間,劉姓建村,因地處黃泥高台,名黃泥台上劉家。後簡化為台上劉家。1490戶。
台上楚家明永樂年間,楚姓建村,名楚家莊。後以村處高台上,更名台上楚家。315戶。
台上鄒家明天順年間,鄒姓建村,因地處高台之上,故名。610戶。
道北劉家明天啟年間,康姓建村,名康村。劉姓遷入,以村處古官道之北,更名道北劉家。219戶。
道北於家明崇禎年間,于姓建村,村處古官道之北,故名。175戶。
道南於家明崇禎年間,于姓建村,村處古官道之南,故名。299戶。
道南姜家明永樂年間,于姓建村,名於家莊。後姜姓遷入,以地處古官道之南,更名道南姜家。1939年彭家莊併入此村。711戶。
鄉宦莊元末建村,原名杏林村。後于姓遷入,念先祖為官,更名鄉宦莊。136戶。
溝東崖明天順年間建村,因村處山溝東崖,故名。231戶。
神道溝明崇禎年間建村,村處溝旁。相傳,古時有仙人在此路過,故名神道溝。182戶。
小孫家明嘉靖年間,孫、張、李三姓分別建村,名小孫家、張家、小李家。後三村合併,統稱小孫家。261戶。
石橋子明萬曆年間,王姓建村,因村東有一石橋,故命名石橋子。212戶。
河崖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沽河岸畔,故名河崖。215戶。
西莊明嘉靖年間,岳姓建村,以鑄鐵為業,名大爐莊。後以方位更名西莊。1949年更名岳家莊。1981年復名西莊。55戶。
郭家莊明洪武年間,郭姓建村,故名。194戶。
大岳家明洪武年間,岳姓建村,村臨院埠庵,名院埠村。後以姓氏更名岳家。明成化年間,因村南建一村,該村改稱大岳家。314戶。
小岳家明成化年間,岳姓建村,名岳家南疃。因村位於大岳家村南,後改稱小岳家。170戶。
沽泊姚家明洪武年間,喬姓建村,名喬家莊。姚姓遷入,以村處沽河北岸泊地,更名沽泊姚家。後簡化為姚家。1981年復今名。110戶。
沽泊閻家明永樂年間,趙姓建村,名趙家莊。閻姓遷入,以村處沽河泊地,更名沽泊閻家。後簡化為閻家。1981年復今名。326戶。
南?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蒲頭之南高崗,名蒲頭南崗。後簡化為南崗。1981年更名南?。450戶。
楊格莊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楊樹茂密之地,故命名楊格莊。446戶。
黎明明洪武年間,彭姓建村,以地處高台,名台上彭家。清康熙年間以皇帝賜彭姓樓房一幢,更名樓下。1968年為紀念毛澤東主席對黎明生產合作社的批示,更名黎明。420戶。
海崖元至正年間,時姓建村,名時家莊。後改稱二柳村。清雍正年間又以村東臨海,更名海崖。解放後毛家村併入海崖。568戶。
向陽埠清康熙年間,陳向陽建村,村處沽河北岸,故名向陽埠。177戶。
小河於家清嘉慶年間,于姓建村,村臨小河,故名。130戶。
河南明成化年間,彭、鞠兩姓徙至沽河南岸分別建村,名河南彭家、河南鞠家。後陳姓遷入,兩村合併,改稱河南陳家。後簡化為河南。738戶。
台上林家明正德年間,林姓建村,地處高?,名台上林家。208戶。
南沽明崇禎年間建村,因村處沽河西岸,名沽里。後以村處崖頭之南,更名南沽。320戶。
碌對島清康熙年間,曲、孫兩姓分別徙此定居建村。清乾隆年間,於、李、王分三處定居,以姓氏多者分稱於家、李家、王家,1961年三村合併,統稱碌對島。村民委員會名稱以島為名。436戶。
於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在碌對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後于姓遷入,以姓氏改名於家。屬碌對島村委會轄。
王家清雍正年間,孫姓在碌對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後王姓遷入,以姓氏改名王家。屬碌對島村委會轄。
李家清康熙年間,曲姓在碌對島上建村,以島命名。後李姓遷入,以姓氏改名李家。屬碌對島村委會轄。
大遲家元至元年間,遲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兄所建村稱大遲家。195戶。
小遲家元至元年間,遲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弟所建村稱小遲家。141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