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陘之戰

王江陘之戰發生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至五月的一場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王江陘之戰
  • 地點:王江涇鎮
  • 時間: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至五月
  • 參戰方
古橋與鎮,聞店橋,

古橋與鎮

王江涇鎮上,現存的古橋有:長虹、聞店、濟陽、潯陽。現存,是說原本不止此數,如射襄、迎曦、萬福、定中、會源等,都曾是有名的津梁。射襄、迎曦、萬福諸橋,有的已毀,有的經改建後不復石拱。
唐印僧《聞川綴舊詩·射襄橋》注云:“在夾河口,今訛為壽香,即射襄城故址,鹹豐庚申為粵寇毀。肅清後,橋接以木。今復易石,橋上立射襄古巷,以存舊跡。”唐氏寫下這一節文字,去今不過百年,而我此番去王江涇,就是想找尋到一點射襄的蹤影,便是唐氏所稱的“以存舊跡”,哪怕只是一個名目也罷,結果呢卻很令人失望。據舊志記載,射襄橋的始建年佚,只知道清乾隆中重築。橋是承著射襄城而來,城在鎮一里街東段北側,即所謂的“夾河口”。現在夾河早就填湮成路,若無人指點,誰知此處即是大名鼎鼎的射襄城城址?吳越八城,射襄在八城之外,亦吳王當年構以御越也。嘉興一地,歷史上講到吳越兩國兵爭的遺址極多,其為後人附會者也不在少數,與鎮相近的雁湖,古名槜李池,相傳為吳王造戰艦處即是一例。但,“附會”總還是“事出有因”。吳越爭霸,史書所載。吳王闔閭、夫差父子,越王允常、勾踐父子,兩代的國君從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夏五月起,在吳越兩地頻年兵革,鋒鏑所向,或吳勝越敗,或越勝吳敗,直到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冬十一月,夫差敗走秦餘杭山(在今寧波一帶),倉皇於天寒地凍中居然飢以得嚼生稻、生瓜,大為詫異。最終,在勾踐的再三戲侮下,夫差伏劍死。吳越之戰,首尾三十七年,而戰於槜李(今嘉興)就有七次之多。戰跡的遺存,可信;而附會與史實的纏夾卻也難免。唐印僧的《聞志》對於射襄城的考索是“寧信有”,我比較欣賞他的這個態度。因此,儘管連“ 射襄古巷”也已不復舊觀了,但在此地用最經濟的辦法,搞一點石刻的標誌,讓子孫後代得以了解本土的歷史,其為“政”亦善莫大焉。我不知道王江涇鎮政府,對此是否曾有所屬意?

聞店橋

聞店橋,在《聞人氏略考》中已有介紹,這裡再稍稍費詞,是聞店之“店”,究竟屬於何種店肆?聞人氏擁有莊園良田,那么,稻麥黍稷豆是可以入店,雞鴨魚肉蔬蓏菱芡之屬亦可以入店。買賣,這都是莊園產。雞鴨魚肉,熟食生意。切一大盆凍豬頭糕,捎帶著賣酒,來一壺月波,兩人對酌,三人轟飲?憑窗,眺望官塘隋堤,煙柳畫橋?那時還沒有長虹橋吶。我這是瞎猜,不足訓。但據清乾隆《吳江縣誌》所說,吳江縣“綾綢之業,宋元以前,唯郡人為之;至明熙、宣間,邑民始漸事機絲,猶往往雇郡人織挽;成、弘以後,土人亦有精其業者,相沿成俗。於是盛澤、黃溪四五十裡間,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盛澤與王江涇,兩鎮接壤,兩鎮鄉風如出一轍。據此,聞店之“店”,似應與綾綢之業無乾。近人有根據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得出明代江南地主頗多農賈兼業,有“田園市肆之人”的說法,這個較之聞人氏,比震川先生筆下的“遂為廬舍市肆如邑居雲”之“歸府君”,起碼要早個兩三百年。只不過聞人氏在南宋時或許僅是一特例,尚不足以稱農賈相兼的“經營地主”吧。但於王江涇的開鎮,我覺得很有意義,只是遺憾聞人在這方面的資料太過於稀少,不能夠備以探究,如是強說,則不免又將是瞎猜復瞎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