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神經內科病證實驗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無謝穎楨
基本介紹
- ISBN:9787513240581
- 作者:無謝穎楨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1日
- 定價:88
- 裝幀:平裝
《王永炎院士神經內科病證實驗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無謝穎楨
《王永炎院士神經內科病證實驗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無謝穎楨內容簡介本書收集整理1975-2015年40年間王永炎院士在東直門醫院腦病科親自收治和指導治療臨床驗案200餘例,包括中風、頭痛、顫證、痿證等,...
王永炎主要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人物經歷 1938年9月29日,王永炎出生於天津市。1956年09月至1962年10月,就讀於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並獲得學士學位。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 ,在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工作,先後擔任內科副主任、醫務處主任、副...
《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是2024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撰寫以中醫“病絡”學說的理論探討和基於“病絡”機制的臨床套用為主要內容,突出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這一撰寫主線,銳意創新,務求實用,努力吸取近年來圍繞病絡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作為創新性的一部專業書籍,按照...
河北省絡病實驗室 簡 介 河北省絡病實驗室自2003 年開始組建,經過3 年時間的建設,於 2005 年7 月12 日 通過驗收,正式納入省級重點實驗室管理序列,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王永炎院士,吳以嶺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依託單位 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 址 石家莊開發區天山大街 238 號 研究方向 圍繞絡病學兩...
王永炎院士,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研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研究。序言 非常高興地看到《薪火傳承——永炎篇》出版。王永炎院士是當代中醫大家,他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四十餘年,曾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和全國人大常委,為中醫藥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在中醫教育方面...
創中風治法特色是一個說法,王永炎教授是新中國中醫藥教育培養起來的第一代中醫藥學家,自北京中 醫學 院中醫系首屆六年制本科畢業後,一直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他早年的研究方向是 中風 病的防治研究。中風病是影響人類 健康 的重大疾病。年輕的王永炎決心要有所作為。創新中風治療 有關治療中風的記載古已有之,...
路志正創建了風濕病學 科。指導學生 截至2023年1月,自20世紀60年起,路志正共指導培養研究生、學術傳承人、中醫人才或徒弟200餘人,他們均已成長為中醫界的中 堅力量 ,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王永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高榮林、趙瑞 華 、邊永君、焦 娟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
2005年7月~2007年6月於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資源藥物與中藥資源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王永炎院士;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綜合課程教學中心任教;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2018年...
多年來 , 師從王永炎院士從事中醫腦病的臨床病與科研,成為當代卓有成就的青年中醫專家 ,被評為“首屆中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 中州十大科技名人” ,榮獲河南省 “五一”勞動獎章。現為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 ,擔任河南省中醫中風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名醫學術委員會理事等職。 從醫10餘年來,白天勤於...
心血管病研究所由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病中心、東直門醫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心血管團隊和美國耶魯大學免疫學實驗室聯合建成,由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家廖家楨教授擔任名譽所長、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王顯教授擔任所長,在運行機制上實行機構開放、內外聯合。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由陳可冀院士、王永炎院士、張伯禮院士、...
第四節 實驗室建設 第五節 研究所建設 第六節 制度建設 第七節 隊伍建設 第二章 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機構的條件建設 第三節 機構承擔新藥臨床試驗和創造經濟效益情況 第四節 機構承擔重大課題和承辦會議等情況 第五節 機構管理和其他學術水平建設 第六節 機構創造的社會效益 第七節 ...
中醫藥防治中風病的臨床研究 中醫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 名醫傳承與方法學研究 中醫藥防治血管性痴呆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著作譯作 《基於“虛氣留滯”病機探討心腦同治理論》《基於中醫證候的缺血性中風病復發早期預警模型的構建及驗證》學術任職 1、 北京神經內科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
作為全國脾胃消化行業的代言人,第一執筆完成“脾虛理論及其套用研究”專題,2018年入選由張伯禮院士主編、王永炎院士主審的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1個諾貝爾獎研究團隊、15個院士團隊以及20多位“國醫大師”團隊和多位傑青團隊等在內的,涉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中醫藥發展的國家“十三五”重點巨著《中國...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中國老年病雜誌編委。湖北中醫雜誌、湖北中醫學院學報編委會副主任。1982年9月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中醫系。1982年9月—1987年8月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中醫系及附院中醫科工作,任助教、住院醫師。1987年9月—1990年7月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專業脫產攻讀碩士。1990年8月—1995年8月湖北民族學院...
1989年,提出中醫腎虛和紅細胞剛性相關的假說,得出了腎虛證的亞臨界證候、臨界證候、跨界證候的動態標準及治療方法。1991年主持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中醫中風病高危因素的觀察》研究並通過國家“八五”攻關項目的驗收,獲得全國專家的好評。1992年,主持了國家“八五”攻關項目《香通片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任福建省第九、十屆人大代表,福建省中醫藥學會二至四屆理事,福建省中西醫結合消化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分會首屆消渴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從醫40餘年,擅長內科疑難重症及婦兒科雜症的臨床診治。發表論文60多篇,主編《中醫藥題解》、《兒科辨病專方手冊》,參與王永炎院士主編的《中醫臨床內科學》...
中醫高等教育學會中醫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等職務,主編高等中醫藥院校協編教材《中醫各家學說》,主編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各家學說專論》,與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編《中醫內科學》高級參考書等。作為我國中醫醫案學研究的創始人,主編了《二續名醫類案》《中醫醫案學》,為中醫醫案學學科的形成和...
感受風濕熱邪,可因工作於濕熱環境所致,如農田作業,野外施工,處於天暑地蒸之中,或處於較高濕度、溫度的作坊、車間、實驗室里,風濕熱之邪乘虛而入。亦可因陽熱之體、陰虛之軀,素有內熱,復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因風寒濕郁久化熱,而為風濕熱之邪。痹病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之病變日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