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聯》是吳獬創作的一副對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氏宗祠聯
- 作者:吳獬
- 創作年代:清末
- 作品體裁:對聯
《王氏宗祠聯》是吳獬創作的一副對聯。
《王氏宗祠聯》是吳獬創作的一副對聯。作品原文時時思九折危途,各奮勉忠臣孝子;歲歲肅三秋盛典,同繼承祖德宗功。2作者簡介吳獬,號子長,字鳳笙、又字鳳蓀、鳳孫,譜名熙藻,榜名獬。清代臨湘人。1876年(光緒二年)中舉。188...
松源王氏宗祠,位於松源鎮徑口村,始建於1479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宗祠的大門兩旁貼著一副門聯:“三槐世澤長,兩晉家聲遠”,是王氏堂聯,其中道出了王氏的文化和淵源。松源王氏淵源 在25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東周第11個王周靈王,名叫姬泄心,他的兒子子喬,人稱太子晉,為人忠直。周靈王當政時期,...
“舉頭塘水回源,轉眼峰山及第”,溢美之辭,是形容貴峰王氏祠堂的名聯。貴峰祠堂座落於南安市西北面約三公里,原二十六都岑頭鄉。簡介 “舉頭塘水回源,轉眼峰山及第”,溢美之辭,是形容貴峰王氏祠堂的名聯 。貴峰祠堂座落於南安市西北面約三公里,原二十六都岑頭鄉。 貴峰王氏派宗王審知,其先祖乃王延政...
在熱情的老鄉的引導下,我們順利找到了歷史悠久的王氏宗祠——“世饗堂”。祠堂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始建於大明甲午年間,歷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祠堂自南而北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左右兩側各建一排護堂廂房各6間,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在祠堂中央有一塊牌匾,上書“世饗堂”...
王氏宗祠位於村莊的中間地段,占地約300平方米,磚木結構,分為門樓和廳堂兩部分,並有照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祠堂仍在,只是被視為封建迷信的部分予以清除。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祠堂被拆毀。現存的《灤縣王氏續修宗譜》中,有兩幅照片,包括門樓(見圖)和內廳,此照片於民國25年(1936年)重修宗譜...
上面列舉的王氏宗祠聯就是一例。“九龍衍派家聲遠;十德傳芳世澤長”。這一副宗祠聯是林姓中有代表意義的楹聯,它歷來受到林姓人的稱道和套用。其中,有關“九龍”、“十德”的傳說,是以紀念其祖先(林皋),他九個各有才能,人稱“九龍”的兒子以及他父子以德才見稱的“十德”為家族標記,反映了林姓人在古代...
王氏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混合結構。有48根主柱、柱礎、13條門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閣五棟聯為一體,石柱木樑,硬山頂,蓋小青瓦;棟間施風火山牆,兩端爪角飛翹,祠高12米。中軸線上由南至北為前後廳,左右為廂房,前置迴廊。前廳由正堂、左賢達祠、右節孝祠組成,各三開間,進深...
正廳面積為140平方米,懸掛於祠廳正上方的“造福桑梓”牌匾,是國民黨原福建省省長薩鎮冰為我祠族賢王祝三任廣東戒菸大巡有功及任南安縣令廉潔奉公所書的紀念匾;大廳內上方高懸“由義王氏宗祠”金字祠匾,乃民國年間著名書法家曾振仲先生手筆。廳堂的兩側木柱朱紅漆底鎦金的對聯:“系出太原自晉而南而安千年繼述...
王氏宗祠,亦稱茅田王氏宗祠,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茅田村(原名:雙河),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毀於文化大革命,於2007年重建,占地面積達1800餘平方米。曾被有關專家譽為鄂南第一祠。王氏宗祠先後經歷了明、清、民國、當代四朝,車田、大田、茅田三地。明朝建在...
王氏宗祠不僅保留窮工極巧的古建築藝術,書法亦可謂異彩紛呈。“衡陽第一家”五個大字為衡州知府史中所書,白底黑字,渾厚沉雄,奇偉秀拔。配以“古今忠孝門第,世代耕讀人家”的楹聯,更添光彩。“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處;寢堂雲淨,四郊野色入來”、“春草池塘,一派漁溪新綠水;畫堂燕子,千年王氏認鳥衣”...
宗祠前面建大祠門一座,設正門和左右兩間小屋共長10.19米,寬4.53米,面積46.2平方米,組成一體的壯麗宗祠大門。其中正門面積16.7平方米。正門高至頂峰6.18米,頂峰塑造一個葫蘆寶,葫蘆下刻“王氏宗祠”四個正楷大字。門牆兩邊用瓷磚刻上,國民黨陸軍少將王家槐撰寫的對聯“澄海騰蛟,邁山起鳳”,內門上邊用...
大漁村王氏宗祠坐北朝南,磚、石、木混合結構。有48根主柱、柱礎、13條門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閣五棟聯為一體,石柱木樑,硬山頂,蓋小青瓦;棟間施風火山牆,兩端爪角飛翹,祠高12米。中軸線上由南至北為前後廳,左右為廂房,前置迴廊。前廳由正堂、左賢達祠、右節孝祠組成,各三開間...
坐落於宗廟後坐酉山,即向前門堂七間,中建廳堂五間,後造寢室五間供奉始遷祖思聯府君神位。左右各列分祖神位。每逢春冬兩季奉祀。左置廂房十間為子孫肆業之所。右置廂房十間乃分別為存放祭器和做廚房之用。崇賢里王氏宗祠位於鎮江市新區大路鎮,是當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
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後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模,歷時8年建成。王氏宗祠堂屋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5間,正中為“禮廳”,前檐築石庫門樓,門額嵌砌磚雕楷書“王氏宗祠”4字,兩側楹聯“五馬家聲遠,三槐世澤長”。門...
王氏宗祠在歷史上曾多次修繕,2004年王氏後人集資20多萬修繕了祠堂和家譜,國慶節在祠堂里隆重舉行了發譜儀式。王氏宗祠第一進有一對清朝的門墩石;第二進為享堂大廳,樹上懸掛了“三槐堂”、“槐蔭滿庭”等匾額,還有許多抱柱對聯;第三進供奉祖先牌位。潞城王氏宗祠古樸精緻,端莊嚴整,封火牆和門樓都有特色,是...
王氏宗祠,又稱王公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泰州姜堰市姜堰鎮東后街。為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王棟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的泰州學派的講學之所,施教對象多為社會基層平民。泰州學派是中國哲學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學流派,產生於明中後期。創始人王艮、王棟、...
王氏宗祠俗稱王家家廟,位於南北大街中段路西。祠堂內有大殿5間,東西配房各3間,南屋4間。設大門、二門各一座,偏門一處。占地面積1.299畝。歷史記載 二門牆將正殿與南屋分成南北兩院。北院略成方形,南院東西長、南北窄。正殿前,院內四角栽有4棵粗壯高大的柏樹,樹冠遮天,樹皮溝紋均呈螺旋式上升狀,令人...
江源王氏宗祠又名王氏老屋。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環境優美的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三面環山的江源村南側迪德堂,全村160餘戶、800餘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布局 由東西並聯的正屋與橫屋組成,面闊共8間,深四...
王氏宗祠位於嵊縣金庭鄉半畝方塘後,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迄今500多年了,是嵊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祠堂共三進:第一進為門樓(慈節坊),面闊三間,形似牌坊,為單排柱擔梁式建築,置斗拱飛昂,屋脊翹角,單檐歇山頂。進門樓迎面是架在凹形水池上的雙孔拱形雕欄石橋;第二進為孝節殿,在凹形水池中間,前...
柱聯“歷朝甲第,累世文明”是明代尚書湛若水題寫的陽刻,字與字之間都刻有奇花異草,色彩繽紛。木刻兩邊的圖案打破了對稱的格局,無一同處,呈現多樣的藝術美。木質裝飾全是雕刻,施以彩繪,神態逼真。置身祠內,猶如進入一座花的藝術殿堂。王氏宗祠前後修建時間歷400餘年,整體構思貫穿始終,長計遠慮,獨具匠心。王...
王氏宗祠位於寧海縣廟嶺村,建於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距今已有470年了。當初先祖思諧公從鄭公岙遷徙來,先居住在嶺腳。廟嶺村原是個海塗墩,叫隔洋。東倉塘未圍堵前,海水直進直出,一直通到此地。自東倉塘圍墾後,過了十年,王氏十三世祖宗淳公從嶺腳遷徙到隔洋即廟嶺築廬定居。再過十年,就建造了王氏宗祠...
此聯是訓勉子孫做人待物、立身行事的行為規範,寄託著上代人的諄諄願望。心繫華夏 心繫華夏,不忘本土文化恩澤。這類堂聯是海外華人的創作,字裡行間,寄寓著海外華人深深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國祖根之情,以身為炎 黃子孫而自豪,心心念念不忘中華本土文化對海外遊子的恩澤。如泰國王氏大宗祠的堂聯:系出周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