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賢里王氏宗祠

崇賢里王氏宗祠

鎮江新區大路鎮境內人口稠密,姓氏頗多,各宗族為紀念先祖自建宗祠,其中不乏氣勢恢宏的建築,譬如王氏宗祠。

據《大路鎮志》記載:大路王姓最多,主要分布在王巷、長征、薛港等地。在大路鎮範圍內,東有薛港村北族王氏宗祠(崇賢里分祠),西有王巷村王氏宗祠,北有武橋村王家弄王氏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潤東崇賢里王氏宗祠
  • 地理標誌:明末徽派建築
  • 批准時間:2019年3月20日
  • 非遺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間:公元1127年宋朝建炎元年
  • 擴建時間:公元1630年明朝崇禎3年
宗祠簡介,宗祠布局,三太尉廟,

宗祠簡介

鎮江潤東崇賢里(嚴禮堂)王氏始祖乃新安琅玡王氏始祖王璧次子王思聯。北宋末年潤東王氏先祖王思聯,字北山,原籍安徽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因避靖康之亂,由安徽祁門遷居金陵昇州,後遊學江南,負笈潤東圌南崇賢里(今王巷裡),見民風淳厚,遂築室定居,子孫繁衍,陸續遷居順江洲(今丹徒區高橋鎮 )姜家橋、小港、南族、北族、揚中、揚州、泰州、鹽城、南京、上海、台灣、等地。
王氏宗祠始建於思聯公第六世孫元美府君之手。迨大明崇禎庚午年二十世孫淪公,二十一世孫首榮公,一桂公,一棟公,二十二世孫大統公大紋公擴建祠宇。坐落於宗廟後坐酉山,即向前門堂七間,中建廳堂五間,後造寢室五間供奉始遷祖思聯府君神位。左右各列分祖神位。每逢春冬兩季奉祀。左置廂房十間為子孫肆業之所。右置廂房十間乃分別為存放祭器和做廚房之用。
崇賢里王氏宗祠位於鎮江市新區大路鎮,是當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文工團駐地。王氏宗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宗祠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後三進,每進五開間,共占地面積1490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進深七檁6.5米,斗拱木雕樑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都有磚雕。入內為二進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台,享堂進深十檁6.5米,樑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進為寢堂,進深八檁6米,由大堂後牆兩側便門可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進,南路一、三進輔房。王氏宗祠是鎮江地區年代古老和規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存建築格局完整,是研究鎮江地區明清宗祠建築、磚木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人口遷移的重要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處)

宗祠布局

王氏後人為紀念先祖,在村東首建造“王氏宗祠”,祠門朝東,前、中、後三進,每進五開間,前進左邊又接有三間,右邊接二間,後進右邊接有偏房,共有二十餘間,外觀上渾然一體。
昔日大門前分放有石鼓一對,“王氏宗祠”四字赫然醒目。重門牌樓系石刻雕飾,刻工精細,開闊的天井青石鋪地,築有月台,中進三開間敞廳,氣勢高大,雕樑畫棟,檐前花窗隔簾,前後三進檐前全系條石鋪設走廊,中廳屋頂正中懸掛“嚴禮堂”牌匾,前後左右分別懸掛王氏族人光宗耀祖等賀詞牌匾。其中與“嚴禮堂”對面懸掛一塊牌匾“代天覺世”四字,為王氏族人延請治學有方的塾師先生(侯姓)所書,時間當為清代末年。
隨著地勢穿過小天井即到後進,前檐有迴廊環繞,後進為王氏祖先神龕,供奉祖宗牌位。神龕前有擺放供品香祀,迎面刻有“二十四孝”圖。小天井內砌有兩座花壇,右邊為一株桂花,已有數百年歷史,每到八月中秋,香飄數里之外;左邊花壇是一株紫玉蘭,每年早春繁花滿樹,其色濃淡有致,艷麗動人。宗祠南山牆外是石榴園,每年初春時節新葉紅色,夏季“五月石榴紅似火”繁花似錦,入秋碩果高掛,花果喻為繁榮昌盛、吉祥的象徵。
王氏宗祠在整個鎮江東鄉地區來說無論是級別還是規格都是相當高的。這種高規格的祠堂在鎮江東鄉地區是不多見的,這也恰恰反應了其家族在當地地位和實力。

三太尉廟

與王巷王氏宗祠南側毗連的“三太尉廟”,也是為紀念王氏先祖而建的,“王氏宗祠”和“三太尉廟”,堪稱大路鎮西片人文景觀的兩顆璀璨明珠,交相輝映,見證著人世的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