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峰

王毓峰(1897-1938) 黑龍江寧安人。原名忠慶。早年入東北軍服役。九一八事變後,率部分士兵在寧安從事抗日游擊戰爭。1933年率部參加抗日救國游擊軍,任二團團長。1935年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一師二團團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二師師長。1938年2月25日在黑龍江富錦被叛徒殺害。犧牲時任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2師師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毓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 1897年
  • 逝世日期: 1938年
  • 籍貫:黑龍江寧安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王毓峰原名王忠慶。1987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鎮阿堡訶子(今杏山村)。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後由叔父扶養。因家境貧寒,僅讀一年私塾便外出給地主家幹活。為了餬口,他只好起早貪黑的幹活,可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幼小的王毓峰就已經品嘗了苦難的生活。19歲那年,他毅然離開了家鄉參加了東北軍,由於在軍隊中表現出色,先後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

主要事跡

“九一八”事變後,在全國抗日怒潮的影響下,王毓峰的心裡燃起了民族復仇的烈火,他投身到抗日活動中去,率一排東北軍到寧安縣花臉溝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活動。1932年王毓峰率隊在寧安參加了抗日救國軍。但是他發現救國軍沒有明確的抗日綱領,得不到民眾支持,他開始意識到,依靠救國軍的上層領導是無法抗日的。果然,在日軍進攻之下,救國軍很快就垮台了。
1933年1月,國民救國軍參謀長李延祿率抗日游擊總隊二、三團200餘人到達寧安西南的和尚屯(今沙蘭鎮和盛村)聯繫王毓峰的步兵營和馮守臣的騎兵營,經寧安縣委批准,擴建為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並在寧安南部的孟寡婦屯召開成立大會,司令李延祿、政委孟涇清、參謀長張建軍東。部隊達800多人,編成三個團,兩個獨立營和一個游擊支隊。該部隊在寧安南部一帶多次與日軍作戰,連續活動三年多時間,1936年夏轉戰於密山後改編為東北人民抗日革命軍、抗日同盟軍、東北抗聯第四軍,李延祿任軍長,人數最多時達2000多人,曾是東北抗聯的主力之一。王毓峰當時被編為游擊軍第二團,並任該團團長。日本侵略者開始對我吉東地區進行瘋狂地大“討伐”之後,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在寧安、汪清、密山等地的廣大地區,在團山屯子、八道訶子、馬連河、楊木林子的山川草地上,游擊軍積極勇敢地打擊日本侵略者。這支年輕的隊伍,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尤其是王毓峰率領部隊進行的團山屯戰役,打得非常漂亮。28日拂曉,日偽聯合出動1200餘人,其中日軍松乙部隊200餘人,偽警備旅馬海山團800餘人,寧安警察隊200餘人,分成三路向團山屯游擊軍陣地猛攻。王毓峰指揮二團戰士與兄弟部隊緊密配合,猛烈還擊。他冒著密集的彈雨深入到戰鬥第一線,時而鼓勵戰士堅守陣地,時而觀察敵人運動規律。當他發現有三名穿軍大衣的人在敵群中晃動時,便立即命令戰士瞄準射擊,結果三名日本軍官應聲斃命。經過兩小時的激烈戰鬥,日軍被迫撤退。
由於日本侵略者加緊對我抗日武裝力量進行“討伐”,使我軍給養發生困難。1933年秋,為了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寧安、汪清等地的游擊軍轉移到密山活動。王毓峰率領的二團戰士多是寧安人,家鄉觀念很強,經軍部領導同志研究同意,王毓峰率領二團戰士回到寧安活動,同傅顯明、柴世榮等救國軍殘部彼此呼應,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
1934年春,綏寧反日同盟軍成立時,王毓峰堅決擁護中共提出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率領全團戰士參加同盟軍。同盟軍成立之初,主要活動在寧安各地,收繳地主武裝,並與日偽軍的“討伐”進行戰鬥。
1934年2月受中共滿州省委派遣,時任滿州省委軍委書記的周保中來到寧安建立反日同盟軍,他將工農義務隊和邊區軍做為骨幹,吸納柴世榮、王毓峰、傅顯明等各部及八道河子自衛隊,組成“寧安東南鄉救國軍第一游擊區同盟軍辦事處”,後又改為“綏寧反日同盟軍聯合辦事處”.4月,王毓峰率領全團戰士與同盟軍兄弟部隊緊密配合,先進攻小城子,燒毀敵偽電報局,然後進攻寧安與延吉之間的城子街,收繳了東京城附近農村的地主武裝,打擊了日偽軍,擴大了同盟軍的影響。為了加強黨對同盟軍的領導,提高同盟軍的政治素質,根據同盟軍軍事委員會於1934年5月召開的第三次會議決定,正式成立同盟軍政治部,加強黨在部隊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王毓峰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政治覺悟提高很快。他真切意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是人民的軍隊,意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把自己無限的熱情投入到了抗日活動中去。
1934年冬,王毓峰率領部隊於兄弟部隊密切合作,打響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冬季大“討伐”的戰鬥。1935年1月猴石一戰,打死打傷34名敵人;在岔溝和狼窩的兩次戰鬥中,除了繳獲一支槍和一部分彈藥、軍需物品外,還打死偽警察隊長馬志超。在同盟軍各部隊的英勇戰鬥和游擊區民眾的有力支援下,日本侵略者發動的冬季大“討伐”被徹底地粉碎了。
王毓峰在抗戰的烈火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鍊,1935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數九隆冬,他寧可自己挨冷受凍,也要把很少的棉衣棉帽讓給戰士們。戰鬥打響時,他又是指揮員又是衛生員,親自搶救和包紮傷員;戰鬥間歇時,他又是出色的宣傳員,黨的思想宗旨,他詳細耐心地向當地的民眾宣傳,到處播撒革命的火種,培養愛國者。在他的鼓舞下,家鄉很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抗日活動。王毓峰的言行深深地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他的長輩和兄弟們也都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抗日。他的妻子,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毫不退縮,懷抱著幼兒,一直隨軍參加鬥爭。
1935年2月,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王毓峰任第一師第二團團長。這時,正是日軍及偽靖安軍向寧安、汪清等地抗日部隊進行“討伐”時期。王毓峰率領二團,與日偽軍進行十多次戰鬥,給敵人以很大打擊。3月16日長嶺子遭遇戰,3月21日阿馬訶子戰鬥,3月27日二道河子襲擊戰,4月30日葡萄溝迎擊戰,一次次的戰鬥,一次次的勝利,給敵人沉重的打擊。
1936年1月,五軍黨委特別會議決定,五軍主力部隊向中東鐵路道北轉移。同年3月,王毓峰的二團和兄弟部隊在師長李荊璞率領下進駐距離東京城附近的連花泡屯,在籌集部隊給養過程中,突然遭到四倍於抗聯的日偽軍的聯合襲擊。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為保存部隊,李荊璞師長命令他率部突圍,而他則決意首先掩護師長和師部突圍。他堅決果斷地指揮二團戰士連續衝殺,頂住了敵人的猛烈衝擊,使師長和師部安全轉移。抗聯部隊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挫敗敵人的進攻後,轉移到了新的地區。
1937年冬,王毓峰被提升為抗聯第二師師長。此後離開寧安地區,去寶清、蘿北、集賢、富錦等地活動。在長期艱苦的戰鬥環境中,王毓峰患有嚴重的痔瘡病。開始時,他忍痛堅持隨軍指揮戰鬥,但終因失血過多病情更加惡化。在他無法繼續隨軍指揮戰鬥的情況下,黨組織為了給他調治並使之休息,把他安排在富錦縣的密營中。1938年2月25日,不幸被四軍六團叛變的隊員殺害。時年4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