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玉(擂琴藝術創始人)

王殿玉(擂琴藝術創始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殿玉,盲人藝術家、民族器樂演奏家、擂琴藝術創始人,中國聲樂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王殿玉一生貧寒,十二歲拜於光文為師學墜琴三弦和演、唱琴書。同時在石登岩指教下學習彈,拉四弦,咱“二夾弦”。十四歲即擔任當地戲班琴師,為“二夾弦”、“山東琴書”伴奏。十八歲以獨自拉戲賣藝為生。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在墜琴的基礎上,為加強演奏效果,他潛心琢磨,對墜琴進行了改造,創造出一種新的絲弦樂器——“雷琴”,被人們譽為“絲弦聖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殿玉
  • 別名:字逐襲、潔塵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鄆城縣徐橋村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64年
  • 職業:民族器樂演奏家 
  • 主要成就:擂琴藝術創始人
  • 代表作品:《笙管合奏》、《雞鳴犬吠》、《勝利鑼鼓》等
人物經歷,逆境孕育天才,闖蕩遠播聲名,創新鑄就絕技,個人成就,代表作品,弟子傳人,社會評價,

人物經歷

逆境孕育天才

1899年農曆9月8日,王殿玉降生在鄆城縣侯咽集鎮徐橋村一個貧苦家庭里。他幼年喪母,不久父親也因病去世。6歲那年患上天花,因無錢醫治,導致雙目失明。
其兄長謀生艱難,無力照顧瞎眼的幼弟。他終日流浪在附近村莊街頭,以討飯為生。因為雙目失明,在家排行第二,故而眾人皆呼他“二瞎子”。
九歲從師馬玉修學占卜算卦。10歲那年,二瞎子引起一位善人的憐憫,此人在一家中藥鋪里找來一個盛放銀元的竹筒,又找來一根小竹竿,把竹筒打通,用桑皮紙蒙上一頭,用兩根絲弦,加上兩個上弦的把手,在馬尾巴上薅下十幾根馬尾,拴在一根藤條上做弓子,製成了一把簡易的小胡琴,交給他用作討飯的工具。這把自製小胡琴拉起來雖然五音不全,卻也嗡嗡有聲。不論到了誰家門前,吱吱呀呀地胡拉一通,雖不悅耳動聽,倒也能很快引起主人家的注意。
過去農村為看家護院養狗者甚多,乞丐們對看家狗的警覺特高,尤其是盲人,感觸最為靈敏。職業使二瞎子對狗叫聲是再熟悉不過了,為了“以牙還牙”,二瞎子便用心琢磨狗咬的聲音,並用手中那把低級的胡琴去表現。慢慢地,他就用它拉出了各種不同的狗叫聲。後來,他還能同時模仿出幾隻狗的叫聲,有時他的“狗叫聲”會把咬他的狗嚇得“退避三舍”。
接著,他又用手中的自製小胡琴學會了雞鳴貓叫以及多種蟲鳥的聲音。
不久,又一個好心人見他用自製的小胡琴影響效果的發揮,便順道從濟寧捎來一把劣等貨色的真胡琴送給他。他拉起來更是得心應手,開始從動物轉向人類,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各種聲音無所不能。如:洞房私語、婆媳吵架、丈母娘相女婿、豬八戒背媳婦等等,聽起來惟妙惟肖。
後來,他的模仿擴展到戲劇領域。能用一種樂器模仿如此眾多的聲音而且達到了能夠亂真的程度,有人稱他為“神童”、“天才”,他成為鄆城縣的著名民間藝人,人們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闖蕩遠播聲名

1928年,國民革命軍光復鄆城,革命黨人張瑞璜奉命去濟寧公幹,但從鄆城到濟寧中間有好幾道敵人的關卡,如何順利通過這些關卡成了張的一道難題。他忽然想起了同鄉“二瞎子”,自己何不化裝成賣唱的民間藝人攜“二瞎子”一起前往。於是,二瞎子隨張瑞璜來到濟寧。
濟寧緊靠京杭大運河,是個大碼頭,非常繁華。要在大地方混下去,老喊“二瞎子”不行,必須有個正式藝名,以便張貼海報進行宣傳。張瑞璜經過一番思考,就給他起名叫王殿玉。
王殿玉在濟寧進行了首場演出之後,名聲大振。一傳十,十傳百,王殿玉名氣大起來。很快,他成了濟寧演藝界的明星。
第二年,王殿玉遂應邀赴濟南演出。在濟南同樣受到人們的歡迎,各報紙紛紛撰文,他被譽為“絲弦聖手”、“希有之奇才、罕見之絕技”。一時許多濟南人以看過王殿玉的演出為炫耀資本。
王殿玉精湛的技藝傳進天津廣播電台負責人的耳朵,他再三邀請王殿玉去錄製節目。王殿玉便北上天津,一台播出之後,王殿玉的妙手琴音立刻通過電波傳送到全國各地聽眾的耳朵里,很快王殿玉聲震全國。
在天津期間,王殿玉見大城市裡的人尤其喜歡京劇,於是,除了駐台演播之外,王殿玉開始細心研究京劇。沒多久,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名旦的唱腔韻味,他逐個咀嚼了個透徹,模仿出來,一聽便能分辨得清清楚楚。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就連文武場的全套樂器也都模仿得真假難辨。
全國各地邀請王殿玉演出的絡繹不絕。精湛的演藝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更多的觀眾,他的足跡北從東三省南到廣州、香港,東到南京、上海,西到重慶、桂林,演遍了中國的東西南北。一路上又學會了鳳陽花鼓揚州小調蘇州彈詞廣東音樂越劇漢劇等唱段以及貝多芬交響樂琴曲、西洋軍號等中外音樂戲曲。
隨著技藝的提高和名聲的遠播,王殿玉的生活條件逐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結了婚,收了徒,配備了經紀人,出入有轎車。

創新鑄就絕技

王殿玉能夠模仿多種音響,但他深深懂得“多而雜”不如“少而精”的道理。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他就開始主攻“拉戲”。
最初,他採用胡琴拉奏一些民歌和地方戲曲唱腔。但在實踐中發現,由於胡琴本身構造的缺陷,致使他不能盡情表達。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內容,更逼真地模仿各種音響,更全面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他嘗試對胡琴進行改革。
他在黑暗中反覆摸索調整,一遍不行,再來一遍,有時為了一個小小的細節,進行了上百次的改進還不理想,可他不灰心,不氣餒,一如既往,時常閉門琢磨通宵達旦。經過不斷的改進與實踐,最後,胡琴被他加長了琴桿,加大了琴筒,並在琴筒上蒙以適當厚度的蟒皮。這樣,一種比胡琴的音量更大、音域更寬、音色更美到能接近人聲的新型拉弦樂器在這位沒有一點文化的盲人手中誕生了。它既可以獨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摸擬人聲、戲曲唱腔,同時還可以充分表現各種動物的鳴叫聲以及笙、管、嗩吶、京胡、二胡、鑼、鼓等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同時,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新的演奏方法也被他逐步完善。1953年,王殿玉經與趙玉齋、韓鳳田、宋東安等弟子商議,將這種樂器正式定名為“雷琴”。意思是說,它屬“琴氏家族”,聲音洪亮,恰似雷震。
王殿玉不但在雷琴的演奏上獨樹一幟,而且在箏的彈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所創新,被推為山東箏派的代表。
他成名之後,堅持勤奮學習。每到一地,他就讓人領著逛書店,只要發現新的音樂書籍,就毫不猶豫地買下來,回到家裡,讓人慢慢給自己讀。這個從未見過字的盲人後來談起樂理知識來竟然口若懸河,就連一些專家學者也佩服得五體投地。新中國成立之後,天津音樂學院等一些高等院校曾多次聘請他授課、舉辦講座。
1951年,王殿玉加入天津“紅風曲藝社”的工作,1953年獲得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優秀演出獎。同年轉入天津市曲藝工作團。
1964年11月28日,王殿玉病故於天津。

個人成就

王殿玉二十歲開始出名,在上海、武漢、南京、重慶、桂林、濟南、天津、北京等四十多個大中城市演出,名揚全國,被譽為“希有之奇才、罕見之絕技,絲弦聖手”。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在墜琴的基礎上,為加強演奏效果,他潛心琢磨,對墜琴進行了改造,對自己使用的樂器進行不斷的改造,加高琴桿,加長弓子,加粗弓毛,擴大了音域,創造出一種長琴桿、銅質大琴筒、音量大、音域寬、音色似人聲高近兩米的絲弦樂器,1957年定名“大雷”,又稱“擂琴”。

代表作品

王殿玉的代表曲目有《笙管合奏》、《雞鳴犬吠》、《勝利鑼鼓》,仿拉王人美唱的《漁光曲》、德沃夏克的小提琴曲《諧謔曲》,譚鑫培的《賣馬》、劉鴻聲的《斬子》、汪笑儂的《朱買臣休妻》、梅蘭芳的《風還巢》、《貴妃醉酒》、余叔岩的《空城記》、馬連良的《借東鳳》、程硯秋的《碧玉簪》、白玉霜的《玉堂春》,新鳳霞的《劉巧兒》、劉寶全的《戰長沙》等數十種類別、一百多出戲的唱段。

弟子傳人

王殿玉一生培養出像趙玉齋、高自成何寶泉這樣的音樂學院教授,還有馬長嶺、韓鳳田、王福生、宋東安、王福立、張為沼、高克奇、韓延貴、翟潤田、唐鏡前、傅定遠、張樂、王華傑、鐘吉瑞劉學德等一大批演奏家。

社會評價

王殿玉身後名重譽隆。他除精於雷琴演奏之外,還能彈奏古箏古琴三弦,擊打揚琴,以及拉奏京胡二胡墜胡等多種胡弦,被譽為“絲弦聖手”、“雷琴、古箏演奏大師”。他一生演奏過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豫劇、山東大鼓、京韻大鼓、民間小調、中外歌曲、電影插曲等幾十個曲目,都經他的加工、改編。自己創編了《三人大笑》、《軍樂》、《雞鳴犬吠》、《笙管合奏》等樂曲,被譽為“傑出音樂家”。
他收徒傳藝,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民樂演奏人才,被譽為“傑出音樂教育家”
他品德高尚,好義勇為,經常為救災救民募賑,積極捐款興辦學校。1935年,黃河決口,鄆城、巨野二縣遭特大水災,他聞訊後憂心如焚,在瀋陽、北平、天津、武漢等地義演,將所得錢物全部寄回家鄉救濟災民。1944年組織鄉友學生成立“東魯雅樂團”,義演于山東各地。。抗美援朝時,他義演捐獻,充分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