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景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冰城哈爾濱
- 出生日期:1939年
- 代表作品:《古箏彈唱》
- 性別:女
人物簡介,創作作品,音樂創作,著作,所獲榮譽,人物故事,“我”的祖父張鶴鳴,箏界“泰斗”曹正,輝煌的演奏生涯,拜師“箏王”趙玉齋,繼續藝術之旅,大膽創新 銳意改革,編著《古箏彈唱》,鐘愛古箏 寄予厚望,
人物簡介
中國音樂家學會會員,遼寧民管古箏學會副會長,瀋陽音樂學院副教授,古箏教育家、演奏家。
出生日期:1939年
就讀經歷:
1961年,瀋陽音樂學院
師從情況:
先後師從:張鶴鳴、曹正、趙玉齋
就職經歷:
先後工作於:長影樂團、吉林省歌舞團、前進歌舞團、遼寧省歌舞團、瀋陽音樂學院
創作作品
音樂創作
《春望》
《渤海漁歌》
著作
《古箏彈唱》
所獲榮譽
1987年,她參與研製的截弦轉調箏榮獲全國科技成果三等獎。
古箏——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表現力極其豐富。除了我們所熟悉的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出形式,舊時還常以彈唱的形式出現。在我國遼寧瀋陽,有一位箏家,就對古箏彈唱有著特殊的感情。她的祖父是傑出的山東琴書演唱家張鶴鳴先生,她自幼跟隨祖父學習古箏,也曾見證了王殿玉、曹正、趙玉齋等老一輩藝術家們的藝術歷程。學成後她踏上了古箏藝術之路,一生從事古箏的演奏和教學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她就是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瀋陽音樂學院副教授——張景霞。
人物故事
“我”的祖父張鶴鳴
張景霞,1939年出生於冰城哈爾濱,生長在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濃郁的民間音樂的薰陶。祖父張鶴鳴先生是著名的山東琴書表演藝術家,不僅擅長演唱,還精通多種樂器,常用古箏、揚琴等樂器自彈自唱。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張鶴鳴先生獨自到東北一帶賣藝求生,後與王殿玉、趙玉齋、曹正等老一輩藝術家結實並一起彈唱、創作,探討古箏的歷史沿革。 1950年,張鶴鳴先生受聘到瀋陽音樂學院教授山東琴書,讓傳統民間藝術走進課堂。張景霞便跟隨祖父來到瀋陽。張鶴鳴先生到瀋陽音樂學院任教後,不僅對山東琴書的傳授、對傳統古箏藝術的傳播也做了一些工作:曹正老師通過張鶴鳴先生記錄下一些經典曲牌並選用於教材中,如《剪靛花》、《上河調》、《天下同》等。教學中,張鶴鳴先生口傳心授,因自幼從藝,他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但依然堅持上百遍地為學生示範演唱。祖父對傳統藝術的至誠至切和對教學工作的認真負責,都深深地影響著張景霞。
箏界“泰斗”曹正
在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的薰染下,張景霞自小便開始跟祖父學習古箏。1952年,13歲的張景霞又拜瀋陽音樂學院曹正先生為師,研習古箏藝術。曹正老師對待古箏藝術嚴謹、認真的態度讓她至今記憶猶新。張景霞回憶:曹老師非常注重理論的研究,每一首曲目他都像講故事一樣給我們講它的淵源,他的貢獻就在於他看到咱們國家民族音樂的危機,是他提議並堅持應該把古箏作為一個學習的專業來傳承,為了編教材還把勾、托、抹三個指法命名,跟我祖父經常探討古箏的歷史沿革,也常常爭的面紅耳赤,但他非常尊敬我的祖父,冬天為了不讓買的食物變涼,他就放在自己懷裡保溫,他們的感情很好很真摯。
輝煌的演奏生涯
投師曹正先生門下,張景霞深深地被曹老師尊師重教、認真做學問的精神所感染。經過數年學習,張景霞在演奏技能和音樂表現上都突飛猛進,逐漸步入了藝術青春的成熟期。1956年,她憑藉過人的音樂素養考入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樂團演奏員,後又於1959年調入吉林市歌舞團,從此開始了她繽紛多彩的演奏生涯。
“初生牛犢不怕虎”,舞台上的張景霞大方自然,還常因“意外”小動作獲得滿堂喝彩。在樂團的數年演奏生涯中,小小年紀的張景霞屢次獲得國內外藝術家的高度評價,經常為國家領導人演出,也親眼目睹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偉人風采。
拜師“箏王”趙玉齋
1961年,為了進一步提高演奏技藝,張景霞考入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進行深造。進校後,她師從的老師是我國山東箏藝大師、一代“箏王”趙玉齋。趙玉齋先生不僅演奏功底紮實、技巧複雜、風格獨特;同時他還勇於創新——不僅創作出《慶豐年》等曲,開創了雙手演繹箏樂的先河;還改革出21弦箏,拓寬了演奏音域,增加了琴體共鳴;此外,他參與研製的轉調箏,推動了古箏在新時代的發展。這些都讓張景霞受益匪淺,她的演奏技藝也日益精湛,日趨完善。
繼續藝術之旅
1964年,張景霞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被分配至前進歌劇團擔任古箏演奏員。1970年,她又被調入遼寧歌舞團擔任獨奏演員,繼續她的藝術之旅。
在專業演藝團體從事演奏工作期間,張景霞多次接待外賓,並曾於1973年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參加全國調演。長期的藝術實踐,已使她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她注重用外在的舞颱風范展示音樂內涵,以達到完美的效果使觀眾入情入境。
大膽創新 銳意改革
1978年,正值演奏生涯如日中天之際,張景霞懷著奉獻精神回到了母校瀋陽音樂學院任教。為了民族音樂的發展,張景霞從教後多年來一直是邊教學邊參 與古箏和箜篌的樂器改革工作。1982年,她應中央電視台國際部邀請,錄製了五首改革的古箏獨奏曲,並立專題節目向三十多個國家播出。1987年,她參與研製的截弦轉調箏榮獲全國科技成果三等獎。
編著《古箏彈唱》
除了在箏、篌的演奏教學方面卓然有成外,張景霞又同學生熱心探討“古箏彈唱”這一領域,為古箏表演藝術開闢了一個新天地。1989年,張景霞與學生葉燕共同編著了《古箏彈唱》一書。書中選入了近50首曲目,有古曲、民歌、獨奏曲,還有《萬水千山總是情》《小城故事》等通俗歌曲,種類多樣,旋律動聽,朗朗上口。另外,張景霞還在書的最後設定了兒歌部分,有《聰明的一休》和《采蘑菇的小姑娘》,既豐富了曲目類型,又提高小朋友對古箏彈唱的興趣。
此外,張景霞還將彈唱方式套用於教學中,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2009年,CCTV《星光大道》欄目中用古箏彈唱的年度五強人氣冠軍張曉棠,香港古箏音樂坊主委會主席鄒倫倫,青年古箏演奏家鮑棟,瀋陽音樂學院講師賈曉麗都是她的學生。
鐘愛古箏 寄予厚望
如今,張景霞雖已退休多年,但她仍堅持不懈地傳授古箏藝術,其培養的古箏專業人才已遍布海內外,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如今年過七旬的張景霞依舊關切著古箏事業的未來,她表達出一位與古箏相伴一生的長者最真切的情感:希望古箏能夠在保持它傳統魅力的基礎上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