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增同志辛勞一生,忠誠於黨的戲曲事業,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廉潔自律,無欲無求,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一貫好學不倦,勤於用腦,治學嚴謹,不從俗流,品格高尚,胸懷坦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榮增
- 別名:王綬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淮安市
- 出生日期:1932年12月10日
- 逝世日期:2007年6月7日
- 職業:京劇演員
- 主要成就: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 代表作品:《二堂舍子》《三擊掌》《四進士》
王榮增,一生經歷,碩果纍纍,其它,
王榮增
王榮增,男,京劇老生、教師。本名王綬曾,在昆仲中行四,祖籍江蘇省清江浦(今屬淮安市)。
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曾祖王絢雲是清代末葉的著名的崑曲旦角伶工;大祖父王瑤卿是晚清至民國間,享譽菊壇的巨匠名師,新中國建立後,曾出任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實驗學校(今中國戲曲學院)校長;祖父王鳳卿是汪派老生中造詣深厚的代表傳人,20世紀50年代被聘為戲曲實驗學校名譽教授,為學校“九大教授”之一;伯父王少卿,著名琴師,常年與梅蘭芳先生合作;父親王幼卿,京劇名旦,曾是余叔岩、王又宸、馬連良、譚富英諸名家的舞台搭檔。
一生經歷
榮增自幼深受家庭薰陶,得到二位祖父的親炙。1940年,8周歲時入北平榮春社科班學生,仍工老生。1949年入戲曲實驗學校(後名中國戲曲學校)繼續修業,習文武老生兼武生,得到貫大元、雷喜福、茹富蘭、李洪春及南昆周傳瑛、周傳錚等眾多名師的薪傳,文武昆亂兼通,做表劇藝優異,1956年畢業後留本校實驗劇團,為主要演員。常演劇目有《二堂舍子》(飾劉彥昌)、《三擊掌》(飾王允)、《四進士》(飾毛朋)和《長坂坡》、《截江奪鬥》(飾趙雲)、《湘江會》(飾吳起)及崑劇《十五貫》(飾況鐘)等;在新編戲中首創了許多人物形象,有《武則天》中的裴炎、《東郭先生》中的東郭先生、《洪母罵疇》中的洪承疇、《戰洪州》中的楊延昭和現代戲《劉介梅》中的劉介梅、《紅色風暴》中的白堅武、《紅旗譜》中的馮蘭池等;還演過《白蛇傳》中的法海、《江漢漁歌》中的曹彥約和由湖南花鼓戲移植的《劉海砍樵》中的劉海。
碩果纍纍
他傳統劇藝功底豐厚,能文能武,博聞多識,善於思考,熟諳傳統而不因循守舊,富有創造精神和鑑別能力。對古今中外的戲劇理論多有涉獵,從中求索。曾兩度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導演專業,學有所得,能與傳統的演劇理論融會貫通。執導過許多新編劇目和加工、整理的傳統戲,單獨導演和與人合作的有《武則天》《洪母罵疇》《節振國》《平原作戰》等。
新時期以來,他一直在中國戲曲學院執教戲曲導演專業,並於1983年至1986年期間任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為開創戲曲藝術教育的大學體制,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轉型,為建設和充實戲曲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素質,以及培養高等戲曲人才,做出了貢獻。在繁重的院務行政工作之餘,仍堅持參與授課和教研工作,為總結傳統戲曲表演理論,闡揚中國演劇體系而努力不懈。他精心歸納的“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構成的十二大因素”,言簡意賅,見地精到,並編撰成戲曲導演和表演課教材,具有鮮明的戲曲美學特色,知識面寬廣,即達到了較高的理論層次,又有具體的實用價值。他還認真指導了《中國藝術教育大系“戲曲卷”戲曲角色創造教程》一書的編寫。他曾應邀到中央戲劇學院、四川省川劇學校講學,受到高度評價和普遍歡迎。退休後,仍繼續堅持上崗授課。他的講授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直至病倒,才走下講台,桃李眾多,盡得其傳。
其它
榮增同志辛勞一生,忠誠於黨的戲曲事業,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廉潔自律,無欲無求,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一貫好學不倦,勤於用腦,治學嚴謹,不從俗流,品格高尚,胸懷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