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山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桐山村,位於大鵬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西北有中山里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因舊時山上種有許多王桐樹而取名王桐山村,別名鐘屋村。該村整體朝向西北,北側有大鵬華僑醫院,南側有大鵬革命烈士公園,西側緊接中山路。蜈蚣嶺在村東側,海拔220米;王母河在村西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桐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 地理位置:大鵬街道東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鐘姓,清朝初年從南澳西貢村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6人,其中男性8人,女性8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3年,該村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屬王母社區股份合作公司中山里分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28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105年的水榕樹5棵,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米餅。中山路經過該村。1979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1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健身路徑、籃球場等文體設施。
村內北側一片為新村,有許多獨棟的別墅。村內南側為舊村。傳統建築現存約20座,主要集中在鐘氏宅第內。代表性民居有鐘氏宅第,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面積約1450平方米。大宅平面布局為五開間三進兩天井,磚木結構,前庭有哨樓,後有高4層的炮樓,外牆為夯土構成並布滿槍眼,條石基,青磚牆,陰陽瓦屋面,硬山頂。清末,鐘氏宅第進行大範圍的裝飾與修繕,大量的灰塑、壁畫、木雕雕工精細,翉翉如生,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6月7日,該建築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龍崗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鐘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向北偏西40度,面闊約10米,進深約29米,占地面積約290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四進三天井,條石基,磚木結構,中堂上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十九年款“壁水騰輝”牌匾。宗祠現仍在使用。每逢重大節日,村民們都前去宗祠祭拜。宗祠也被作為村民們操辦紅白喜事之地,凡有老人過世或逢婚姻喜事時,村民們都要在此舉行相關儀式。此外,每當村民家中添丁時,也都會前往宗祠舉行添燈儀式,向祖宗報喜,為孩子祈福。2012年1月13日,該宗祠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天一涵虛炮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重修於2014年,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木樑架承重,四坡頂,高4層,牆體為夯土構成,牆上布滿石制槍眼和瞭望窗,東面牆上有“天一涵虛”四個大字。建此樓原意為防火,後來發展為鐘姓族人防盜自衛。2012年1月13日,該炮樓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大鵬書院,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由鐘姓家族所建,系當年大鵬一帶第一家且面積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機構。分上書院與下書院,當時師資優良,吸引著大鵬、葵涌、南澳甚至坪山、惠州一帶的學子前去求學。20世紀初,不少大戶人家的女孩坐著轎子從周邊地區趕去求學。抗日戰爭時期,書院還是革命精英的搖籃,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袁庚、鐘原、藍造等一批骨幹都啟蒙於此。書院原址在天一涵虛炮樓,現在鐘氏宅第內重建。村內有《鐘氏祖訓十二款》《鐘氏祖囑八則》家族家訓。
代表性人物:鐘勝(1880一?),16歲起當海員,20多歲成為香港海員工會骨幹。他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我現在賺的錢計畫分3份,一份寄回家鄉養家侍素母親,一份留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一份擁給孫中山先生,希望母親能夠理解。”鐘勝的計畫一直堅持到辛友革命成功。抗日戰爭時期。他賣掉所有房屋、田產、珍藏資助東江縱隊。其6個子女全部參加曾生領導的華南革命武裝,被稱為“革命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